不断创新让英语教学怒放生活之花

时间:2022-01-16 09:09:10

不断创新让英语教学怒放生活之花

摘 要: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小学英语教师要改变以书本为主体、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就需要他们根据课文内容与目标要求,设定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回归生活,就地取材,从生活中学;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用到生活当中。教师要通过英语学习的生活性回归,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构建更开放的学习环境、更生动的学习氛围,保证更高效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英语;综合运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与教育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认为教育的范围和生活的范围是一致的,到处都是教育,到处都是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虚假的教育。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能发挥出教育的最大效益。英语是一门语言交流的工具性学科,与社会生活关系更为密切,自然就更不能偏离现实生活。同时,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学生在学习时无法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习变得难以理解,甚至是把英语看成是枯涩抽象的东西,只能靠机械性记忆进行学习,应付考试,这势必会影响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长此以往,英语就会扼杀儿童的天性,成为学而无用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选取生活中学生触手可及的素材,挖掘英语隐藏在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生动形象的生活化教育,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学,并在生活中用”。

一、生活,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所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英语教学从实质上说,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与复述。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从生活中去开发出潜藏于其中的课程资源,让英语学习从丰富生活中取“材”,进而丰富英语的学习生活。英语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科目,越来越受家长们的重视,长期以来家长们费尽周折地为孩子学习英语开拓渠道,如买学习机、请家教、亲自补课等,唯恐不能搜罗天下可用之“材”,充满孩子的所有时间。教师则通过机械性的讲解、跟读、听写等,甚至借助高年级的教材精析,让学生反复训练,企图让学生记住所学单词和句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学习规律,让学生的学习陷于被动状态,自然也就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必须抛弃虚构讲解的“拐杖”,打开现实生活的“仓库”,将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英语的学习中,让孩子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接触有生活根据的“真实”英语。

如教授Unit 8《At the weekends》一课时,教学内容围绕着“周末生活”展开,教学目标是学习句型“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I often…Sometimes I ……”,并能用此句型进行日常交际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比较生动的情境,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有关动作类的词组,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教师可以问学生:“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周末你是怎么度过的?)学生答:“watch TV.”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整回答的句型:“I often watch TV.”教师还可通过“还喜欢什么?”“还有哪些同学喜欢?”“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引出后半部分的内容。还原生活中的真实的对话情境,能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生活,英语教育教学维系的动力源

刘国正先生谈到语言教学时说:“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可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动力源,是教育教学得以延续的“永动机”。是生活,让教学更具生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能否根据年龄特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学环境导向学生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生活中的事件与事物,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觉得小学生词汇量有限、学科地位没有像语文数学那样突出、课外练习不够等,为此犯难,不知课文从何入手?不知道课文内容怎么展开?怎样布置课外作业才合适?其实,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生活主线,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循着生活的足迹不断前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教授Unit 9《The English Club》一课时,教学内容是介绍国籍和语言,句型是“Where are you from?Do you speak...?”及其应答。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在以旧带新的基础上,设计课堂活动,拓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首先先让学生用学过的China,English对着视频进行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What do you speak?”的模仿对话练习。熟悉后,让各同学手持American, Australia,Japan,France四个国家的典型人物、建筑、动物,让对方猜测自己的国家,借此拓展其他国家的词组,并进行巩固练习。最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告诉他们自己来自哪个国家,不时地交换国籍,进行完整的句型对话操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分组,在板书上加以凸显,并引导学生记忆,条理清晰地突出学习任务,结合生活变换练习方式,让学生在生活环境进行对话,把学生带入语言情境之中。

三、生活,英语学习建构征程的归宿地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的课程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要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生活是学习的归宿地,是英语学习的体验与实践基地。要把英语教学从单一、僵化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就要按照社会生活的现实进行教与学。如何按照社会现实进行教与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以保证教师教得真实和学生学得扎实:首先,教师要引导自己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把学习到的英语应用到生活中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的教学资源和途径也日益增多,教师应该努力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充分地加以利用,想方设法带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进行学习体验。其次,教师必须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回归到真实的英语环境中,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得体运用和正确地讲解英语。英语教师除了要有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之外,还应该对该国的文化有所了解。语言本身包含着文化信息,教师对文化一无所知,势必会影响其对英语情境的真实理解,也就难以正确地教给学生。

如教授Unit3《Hobbies》一课时,教学内容是谈论兴趣爱好。句型是“Do you have any hobbies?”及其应答。一开始教师通过设定去拜访某人,并在他家做客引出话题。这里面存在一些做客礼仪的文化差异,教师要适当地加以把握,还原真实语言环境,并且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加以使用。教师对中外兴趣上的一些差别,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调整,不能太够突兀,讲一些接触不到的兴趣爱好。学生对“兴趣爱好”类单词比较感兴趣,因为自己生活中有很多兴趣爱好可以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简笔画、图片等加上形象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由于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对自己感兴趣往往很容易就能上手。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其实就是围绕生活展开,是“基于生活,在生活中为了生活”的教学。脱离生活世界的教学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停留于课本的课堂好比一沟死水。因此,教育必须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联系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适应学生的生活特点,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谢新亮.构建“生活课堂”教科学[J].湖南教育,2004(14).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

上一篇:新课标物理教学心得 下一篇:在新课改中找到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