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学法在《物流法律法规》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31 01:51:36

任务教学法在《物流法律法规》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符、有明确目标、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让“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根据《物流法律法规》课程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法律素养;应用

物流法律法规已成为职业教育阶段一个独立的科目,主要内容由法律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物流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效率呢?本人认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其教学效率。

一、《物流法律法规》课程特点适合任务教学法

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是一门实际应用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时,采用任务教学法非常适宜。“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在物流法律法规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法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物流法律法规》采用任务教学的可行性

物流法律法规是与物流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但涉及运输、仓储知识,还涉及保险和合同法知识,它既不是单纯教法律理论,也不是单纯传授物流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在物流业领域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方法。物流法律法规采用任务教学法正符合实际应用,符合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物流法律法规知识和技能。《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构建教学情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分解掌握,能激发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探索,在完成一个个任务中不断培养和拓展学生工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任务教学法特别适用于物流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易于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任务教学法在《物流法律法规》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以前物流法律法规课程都是纯理论的灌输,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没有兴趣,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任务教学法启发我对该课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的知识,分别设计任务,增强每个环节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

1. 设计有效驱动任务

(1)任务要真实具体。《物流法律法规》课程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要符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同时任务设计要有层次。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时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难易程度要适当且具有可操作性,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这样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任务设计目标要明确。目标有大有小,可以是一节课的目标,也可以是总目标。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任务的分解要注意重难点突破方法,每个任务的知识点最好不要超过3个,前后任务之间最好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任务设计难度要符合学生特点。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计的任务能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学起来就会非常专心、乐此不疲。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接受能力较弱的这类学生,设计的任务就是在教材或教师演示的任务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变换;接受能力较好且有一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这类学生,设计具有综合性加以变换和创新的任务;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这类学生,设计的任务要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变化难度,以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效果。

2. 任务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1)创设任务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好情境是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为任务的完成和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创造必要条件。例如我在讲解“货运合同订立”时,通过播放一些货物运输中双方发生纠纷的视频,吸引学生产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一些纠纷的心理,有意识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环境。

(2)任务引入。课程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可以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课题。例如在“货物运输法律法规”教学中,我先布置了本单元的总任务是“学会订立货运合同”。学生们像炸了锅似的议论纷纷,“不知道如何去完成任务?”接着,我用简易图在黑板上标出货运合同订立的主体,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主体为什么要订立这样的合同?”“他们将在合同中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订立货运合同都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这些问题,紧紧扣住了学生的思绪。每说对一点时,我就适时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一节课下来,学生普遍反映很有成就感。“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让学生明确任务,带着任务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更用心学习,做到学以致用。

(3)任务讲解分析。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领进门”是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表现应在专业技能讲解示范上。物流法律法规案例分析涉及知识点比较多且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最好能事先给出清晰、详尽的分析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合同效力的教学中,我布置了“怎样判定一个合同是有效合同”的任务。我在讲解合同主体合法的条件时,让一位学生来说合同中出现哪些内容时,可能导致合同没有法律效力。判定合同是否有效,既要考虑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又要考虑合同内容的合法性。他非常认真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讲解,同学们在下面也各抒己见,协助他完成这个任务,课堂气氛活跃、融洽,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任务练习。法律法规教学中,实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只交代一句“大家自己分析案例”便撒手不管了,绝大多数学生很茫然。所以,我在讲解合同订立应满足哪一些条件时,通过投影“鸿发公司与泰达公司订立的货运合同”具体的案例,讲解合同订立所需要的条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条件内容去判定合同是否有效,鼓励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去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任务练习,可以发现任务设计的优劣情况。任务促进了教学的开展,教学又能不断改善任务设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两者的协调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5)任务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是否熟练掌握了知识,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如下所示)。

任务书评价表

评价人:教师(评分50分),评价项目及内容如下:学习积极――学习态度、回答问题(分值5);专业知识――知识面广泛,内容熟练程度(分值20);知识应用――知识应用灵活恰当,分析合理(分值20);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分值5)。

评价人:组长(评分20分),评价项目及内容如下:记录资料――做笔记积极,书写规范(分值5);知识应用――知识应用灵活,分析合理(分值10);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分值5)。

评价人:组员(互评20分),评价项目及内容如下:团队合作――团结互助、分工协作、责任感强(分值5);学习积极――学习态度、回答问题(分值5);知识应用――分析合理(分值10)。

评价人:顾客(评分10分),评价项目及内容如下:知识应用――内容熟练、分析合理(分值10)。

任务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教师评价,组长评价,组内互相评价,顾客评价。任务评价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表扬鼓励,对不足的地方,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方法。任务评价的目的,是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四、总结

当前,职业学校的教学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符、有明确目标、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让“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根据《物流法律法规》课程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任务驱动教学的本质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物流法律法规》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氛围活跃,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明显提高,课程合格率明显提高。但是,在教与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学生还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深入分析举一反三,二是任务设计难易程度与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还有待改善,三是学生获取资源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四是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还须加强。

参考文献:

[1]杨育文,孙国忠.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J].滁

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卢桂芬. “任务驱动法”在仓储与配送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

代化,2009(6).

(广州港技工学校)

上一篇:《几何画板》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