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和策略

时间:2022-07-30 11:00:19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和策略

摘 要:初中科学课堂要想优质高效,就必须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有效参与。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主要从启发性提问、梯度性提问、激疑式提问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初中科学 提问有效性 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学生参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死学、苦学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提问无效性现象。例如,在初中科学课堂,为问而问的现象明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盲目地为问而问,具体表现在:只提出选择性的问题。如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这类认知水平低的问题只需用对或不对、好或不好来回答;提出的问题没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展开。还有就是提出的问题逻辑顺序混乱。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往往在一开始就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如“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看”等问题,反而把“是什么”这样较为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造成整个课堂提出的问题次序混乱。所有的现象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提问的有效性存在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以启发性的提问投石击水

例如学生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流表为什么不能并联到被测电路的两端?电压表为什么不能串联到被测电路中?如果电压表串联到被测电路中、电流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会有什么现象?能不能达到测量的目的?作为教师可让学生先分析、判别、思考再用实验来验证。

二、以梯度性的提问拾级而上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1.怎样才能使运动中的小车继续前进?物体做各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2.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正确吗?你是否同意?观察斜面小车实验后,教师可继续提问: 3.从实验现象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4.小车为什么在毛巾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短,而在光滑的玻璃上滑行的距离变得更长?5.假设小车在比玻璃更光滑的物体表面上运动,即看成没有阻碍力,小车将如何运动?6.在上述情况下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变化?小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小车处于这种状态需要力吗?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得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错的。这类提问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它能使学生在掌握研究方法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由此可见,教师通过一个接着一个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三、以激疑式的提问引导探究

例如,在讲“液化”一节的时候,指出“白气”现象就是一种常见的液化现象,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所见的“白气”,于是他们纷纷说冬天口中呵出的是“白气”、冰箱门打开涌出的是“白气”……暑天撕开冰糕纸冰糕散发的是“白气”,学生对类似现象发言踊跃积极,此时老师问道:这一些白气是气体吗?多数学生会答“是”。老师于是画龙点睛,指出:其实这些不是气体,而是一些雾状的液体。激疑式的提问,不仅纠正了学生错误的生活经验、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然后,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开放性的提问启发联想

例如,在复习“透镜”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鉴别两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根据表象和本质不同,可以总结出许多鉴别方法。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会刺激学生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五、以比较性的提问引导理解

如学完光学后,教师可以抓住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异同,对成像的特征(虚或实、正或倒、放大或缩小)进行比较提问,然后抓住三者的成像原理进行提问,再就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提问。这样由浅入深地比较提问,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三者实质的理解,而且容易掌握三者的区别和联系,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六、以情境式的提问让学生生疑

如在学习电功率时,教师首先让大家猜想:60W和40W的灯泡接入电路哪一个更亮?学生集体回答60W。将60W和40W的灯泡串联后,学生观察到结果与日常生活不一样,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迅速提出疑问:为什么60W的灯泡要暗一些?灯泡的亮度与电功率有什么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清楚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学生又产生新的疑问:灯泡消耗的实际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分组讨论,建立假设和设计实验。由于学生是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极高,教师只是在学生设计实验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就能够自己归纳出电功率公式,并解决上课提出的问题,即串联时,电流相等,电阻越大,实际功率越大,而家庭电路为并联,电压相等,所以60W的灯泡要亮。

参考文献

[1]朱志平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基本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38一40。

[2]赵小雅 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中国教育报[N],2006,5,17。

[3]罗星凯 李萍昌 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其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36―37。

上一篇:以合作促学习,以高效谋发展 下一篇:巧用诗词歌赋促进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