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的引导策略

时间:2022-07-30 10:44:07

初中化学教学的引导策略

初中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就要充分调动、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从“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调动、引导、发挥,权衡三者,我觉得重在引导,引导得法,就能事半功倍,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不仅为化学工作者所必备,也是一般公民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养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的基础教育。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因为学习是需要兴趣的,这不仅为许多专家学者的著名论断所佐证,更有千百万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策略:1.故事引导。化学这门学科发展到今天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工作者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用科学故事引导学生,会让他们兴致盎然。每一新学年开始,我都会用这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我曾经介绍过有机化学的奠基人肖莱马、曾经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量子化学大师鲍林、揭开原子内幕的卢瑟福等科学家,这些为化学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事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生活引导。生活中有说不完的化学现象,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增加这些内容确实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化学有用,但是这种“适当地增加”不是教师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比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钢铁生锈、煤炭燃烧这些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讨论这些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学生有话可说、讨论热烈。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也就会有增无减。

当然,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乐趣的方法绝不止以上这两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教学方法,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二、引导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古希腊鲁塔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么,怎样去点燃这个火把呢?如果联系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这句话,我们就会从中得到启发,那就是:既然学生“渴望被肯定”,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去肯定他们已经做对了的事,不断地肯定就是在引导学生不断地享受成功的喜悦。我在教学中身体力行这样的教学理念,这里且以化学实验为例。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能够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化学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因此,实验过程中学生成功了,教师要鼓励,通过鼓励,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当然,实验也会有失败,但即使失败,教师也要告诉学生,距离成功已经不远了,因为下次的实验,学生会避开上一次的错误。这样,学生才不会过于自责,也会对即将开始的第二次实验充满信心。比如学习《制取氧气》一课时,在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实验试管发生了破裂。虽然我在实验前已经讲清楚了注意事项,可能有的学生没有专注地听。我没有责备学生,而是和大家一起探讨原因,原因找到后,我让大家再次操作,结果操作成功了。我请两个学生(一个是一次制取氧气成功的,一个是第一次失败的)谈操作体会,谈的过程既是对实验的小结,也是在分享成功的喜悦,更是一种学习上的引导。

三、引导学生积极地互动交往

新课程标准将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通过交往,重建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多次强调教学过程应是这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常注意这方面的引导,比如,新知讲授过程中的互动、课堂结尾时的小结、遇到知识难点时将“球”踢给学生讨论都属于这种范畴。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互动时,发言最踊跃的往往是那些学得不错的学生,而成绩平平特别是后进生,常常坐冷板凳。当然,这里面的因素很多,有的个性内向,有的一知半解,唯恐说错,这时,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了。对于后进生,我常将原先的问题化解成几个小问题,步步引导。问题少了,难度就会下降,大家也就有话可说,这种做法常能使交流顺利地进行下去。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的引导,需要教师的耐心、热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教学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关于幼儿操作、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