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刍议

时间:2022-07-30 05:49:5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刍议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肩负培养人才重任的教师,有责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就该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98-01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肩负培养人才重任的教师,有责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就该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大多数学生认为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对前人昕总结出来的知识没有改进的欲望。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要学好数学,并在数学上有所造诣,就要有创新意识。前人能发明创造,我们同样也可以。创造力并不神秘,并不是科学家特有的天赋。要创造发明,关键在于自己心目中要有改进前人做过的、想过的欲望,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当然,传统的知识,具有强大的惯性力,它随着岁月的修正,一天比一天更合乎情理,它将成为我们发明创造的绊脚石。但是,只要我们敢于打破传统的框框,不受过去知识的束缚,不懈地探索,就有可能创新。

2.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思想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数学方面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来提出问题,从而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教师要留有余地、留下一些问题不讲,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言,无论是数学教科书上的内容还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做法,学生经过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但能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可学到活的知识和方法。

3.创设问题情境是关键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续性、相关性。初中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拓展、不断延续的过程,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联想、类比、化归等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情境也可借助这一特点来创设。

3.1 用新旧知识联系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八年级《不等式性质》时,可抓住其与《等式性质》的相似点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回忆等式性质,唤醒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后,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可先让学生比较下列各式大小:

3 5,3+2 5+2,3-2 5-2;7 4,7+(-2) 4+(-2);

若a>b,那么a+c b+c,a-c b-c。

接着让学生自己归纳这些式子的规律,从而得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学生也会探索出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的探索下不断拓展完善,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掌握了新的知识,这时学生就会认为数学学习原来这么简单。有这样成功的体验,并体会到学习无尽的乐趣,就会使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3.2 通过迷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牛牛家离公园15公里,丽丽家离牛牛家8公里,问:丽丽家离公园几公里?大多数学生马上得出结论:23公里或7公里。显然学生受到初一行程问题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牛牛家、公园、丽丽家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也些学生,不置可否,磨磨蹭蹭,笔者偏偏让他们发表意见。一个略为胆大的学生才小心翼翼地说:假设牛牛家、公园、丽丽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结果还会是这样吗?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个小小的提示,让众多学生走出了误区。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开校运动会前几天的数学课上,我告诉学生其实运动会也有数学问题,希望他们能够细心观察。这时班上有一学生就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周老师,学校运动会的报名要求,我认为就不科学,您想呀,每个班的人数不同,可同一个项目却都是限报三人,这多不公平呀!”

“是吗?”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六年级数学才会涉及的“比”的问题,但我没有马上回答他,“这可不太好办呀!这里面包含着很深奥的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想办法找一个公平的办法吧”。随后我和这个学生一起在后面的板报上写了一则求助启示,班里的学生一下就“炸”了,不一会五花八门的建议就传到了我的手里,我请几个学生组织了一个评判团,对这些建议作了评判,第二天为大家公布结果。最后,有些建议如“每七个人推荐一人”“四舍五入”获得了大家的肯定,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却从中看到了除法的意义、比、近似值等多个概念已被学生朦胧地接触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有一些灵感,教师如果能捕捉到这些灵感,并及时给予鼓励,引导他们去探索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飞跃,而且也是他们创新能力的积累。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人才是新时代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上一篇: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之方法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