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关注体验·引导创造

时间:2022-07-30 05:14:02

培养兴趣·关注体验·引导创造

[摘 要]数学教学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来亲近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每个人都可以是数学的创造者和运用者。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兴趣 体验 创造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但在许多学生印象里,数学就是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和板着面孔的符号,学起来一点兴趣也没有。确实,学习数学需要掌握许多概念、定理、公式,对所学数学知识首先要能理解,然后才能运用。而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于是,数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怎样才能让孩子以浓厚的学习兴趣来亲近数学、体验数学,进而创造数学呢?

一、 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选取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题材,比如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等等,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在例题的基础上再做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身边时时处处都有 “数学”,从而经历一个从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的过程。比如学习两三位数和一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教学,计算本身枯燥、乏味,但是在教学中设置“买书”“给灾区小朋友送温暖”“整理图书”“租车、租船、买门票”等现实生活中富有实际意义的具体情境,在情境中去学习,无疑就拉近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用“生活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际意义,这样,数学的课堂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二 结合实际,亲身参与,让学生体验数学

学生在亲身参与、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力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都能得到发展,特别是可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意义,真切的体验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把所学的知识尽量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印象就会更加深刻。如在学了统计图表知识后,让学生画一张全班同学学习成绩、身高、体重等情况的统计表或统计图,在学习了《年、月、日》课后,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自己需要的年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并计算房间、课桌面等的面积,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调查、观察、测量、绘图、检查、计算等,必须亲身参与,不但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比如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来解决实际问题:(1)、53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准备多少条船?(每条船限载4人) (2)、老师要用100元给同学们买《格林童话》,最多可买几本?(每本《格林童话》9元),这两道习题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对剩余的不同处理问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计算与实际相联系:两道题的余数都是1,但是余下的1人还要准备一条船;余下的1元却不能再买一本书。这样的设计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结合实际,不同问题不同解决的数学思维习惯,学生在这种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体验到生活无处不存在数学。

学生还经常把作业视为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课堂作业的设计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比如学习了乘除法的估算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现实意义很强的作业题:估算我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学生要想完成这个作业,必须去调查我校有几个年级,每个年级有几个班,每个班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变枯燥的计算为快乐的计算,兴趣盎然并积极主动的完成了作业。

三、自主探索、猜想验证,让学生去创造数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儿童更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自主探索的欲望就会十分强烈,学习数学也是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教师就要创造探究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的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研讨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通过学具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就会发现和同底等高的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从而自己发现了计算方法,总结出计算的公式,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知识,就会理解得更深更透。

再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猜想到比也有比的基本性质,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总结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创造”出比的基本性质,就会体验到巨大的成功,原来自己就可以是伟大的数学家。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归结到实践中就是需要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给学生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生活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只要教师有创造力,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布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就可以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创造数学并运用数学。

上一篇:加强认识搞好新课语文教学 下一篇:学生爱玩手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