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建设及基本框架设计

时间:2022-07-30 04:42:51

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建设及基本框架设计

[摘 要]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但还普遍存在担保机构规模小、金融机构认同度不高、放大 倍数低等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本文阐述了建立我国再担保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了再担保实践中存在的信息 不对称、准入条件设立困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日本、韩国和德国成熟的再担保制度,最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 建立再担保体系的主要原则――“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及基本框架和业务模式。

[关键词]再担保;风险控制;再担保制度;基本框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169-03

[作者简介]文学舟,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融资;

梅 强,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与战略管理。

(江苏 镇江 212013)

一、再担保的基本原理

所谓“再担保”,是指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原担保人)整体或其从事的具体担保项目所给予的一种担保(信用补偿)。再担保具有为担保机构增补信用、扩大担保基金放大功能的作用,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拓展和延伸。

1.再担保的特点

(1)再担保是由再担保机构对原担保人提供的,其业务来源于原担保人的再担保需求;

(2)再担保的根本作用表现为,一是可以分散原担保人过多的担保风险;二是对原担保人即时或未来风险赔付能力的一种补充和信用升级;

(3)再担保实现权利的具体形式是补偿请求权,即原担保人在履行了担保赔付义务后,可以根据再担保合同,有权要求再担保人按照协议分担一定比例的损失;

(4)再担保范围仅仅是原担保人担保风险的一定比例而不是全部。[1]

2.再担保的作用

(1)再担保能有效贯彻和落实政府的相关经济和产业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再担保体系,可以把国家的各项经济和产业政策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领域充分贯彻落实,使有限的资金流向国家鼓励的行业和地区。

(2)再担保可以规范担保行业的运作和发展。一般情况下,在部级再担保机构对省级再担保机构或省级再担保机构对市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时,为了防范风险,再担保机构将首先对相关担保机构(原担保人)进行严格考核和信用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机构,将不予提供再担保;此外,也可以对不同信用级别的担保机构在承保范围、收费、赔偿方式等方面区别对待。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规范担保机构的运作,有利于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

(3)再担保能有效分担担保机构的风险。建立再担保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分散担保机构过多的风险以此促进担保机构扩大业务规模,增加收益,实现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4)再担保可以帮助担保机构提升信用等级。再担保能够分担担保机构的风险,增加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拓展担保业务量,提升和增补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

(5)再担保能使担保机构共享受保企业和其他担保机构信用信息。[2]

二、我国建立再担保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再担保体系。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914家,累计担保中小企业26.34万户,累计担保总额4673.87亿元,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状况做出了极其重要贡献。[3]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与拥有成熟担保体系的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相比,我国担保体系目前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主要原因是,在我国现有的担保体系中,各担保机构大多单打独斗,风险集中在各担保机构内部,没有可以提供风险分担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措施,担保机构很难与银行签订高比例放大倍数的合作协议,限制了担保机构担保能力的提升。因此,建立再担保体系是我国担保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2.基本具有了政府扶持政策的背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虽然发展较快,但整体实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为促进我国信用担保业的健康发展,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再担保体系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国务院2005年出台的《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起草的《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始在行业内广泛征求意见。所有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是对我国建立再担保体系强有力的支持。

3.初步形成了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随着《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出台,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经正式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科目,该项资金可以国家扶持政策的形式在再担保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已经或将成为再担保机构的另一个资金来源。此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担保行业的不断壮大,民间资金越来越关注该行业的发展。因此,初步形成以“政府预算资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构成的、支持再担保体系建设的多元化资金渠道。[4]

4.再担保获得了担保业内外人士的大力支持。当前,再担保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一些地方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本地再担保体系建设的研讨和论证,而担保业内对再担保的研究和讨论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三、我国建立再担保体系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担保业的快速发展,在全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始了地区性再担保的探索和尝试,如安徽省开始了“一般保证责任”的再担保,江西省在欧盟的援助下开始了“联合担保方式”的再担保试点,山西省在下岗职工小额贷款担保实践中建立了“一对一”、“上对下”的强制再担保体系合作机制,上海市实行了“市区两级财政分担风险”的再担保,等等。[5]各地的再担保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但总的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1.再担保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前情况下,由于许多担保机构真实经营状况的数据难以获取,如担保机构的担保规模、代偿率、风险大小、担保资金的使用状况等,而且缺乏统一的对担保机构的评价标准,使得在控制再担保体系的风险和设置再担保条件时非常困难。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增加了再担保机构的风险,容易产生再担保机构的逆向选择和原担保人签订再担保协议后的道德风险。

2.再担保准入条件的设立较困难。对于再担保机构而言,要做到既能通过适度的补偿来为担保机构分散风险,又能以一定的手段促进担保机构的自我约束完善,还要避免单纯地成为担保机构转移风险的对象,就必须设定严格的再担保准入条件,如原担保人的注册资本、风险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但在实践中,还必须结合各地区原担保人的实际情况,要设定同时使再担保双方满意的准入条件是很困难的。

3.再担保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在世界各国,再担保是一种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方式,其对风险的控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和对担保机构经营状况的判断,而且一般不涉及反担保措施,因此,很难找到一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4.政府有关部门对再担保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尽相同。担保业的特殊性在于由担保对象带来的系统风险和市场的系统风险,其自身很难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化解,因此需要政府对担保机构进行支持和引导。政府可以直接对担保机构进行持续的支持和补偿,也可以通过再担保体系来完成,或者两种手段同时进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由政府最终对再担保承担责任,但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能有这样的认识。[6]

四、国外再担保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1.日本的两层保障和自动再担保制度。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立了履行再担保职能的机构一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标志着日本信用再担保制度的建立。随后形成了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该体系由分布于全国各地的52个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央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组成。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由政府全额出资,为各地方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提供再担保,因此,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两层保障。地方信用保证协会与申请借款的中小企业和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签订担保贷款协议,并通过再担保信息平台自动为该笔担保贷款获取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的再担保确认。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与各地方信用担保协会对担保项目按比例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前者承担的比例为70%~80%,后者承担20%~30%。

2.韩国的再担保制度。韩国的再担保制度也是世界上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韩国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由政府推动的,具有再担保职能的担保机构有:1976年建立的韩国信用保证基金、1989年成立的韩国技术信用保证基金和2000年成立的韩国信用保证基金联合会。前两家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但也具有再担保职能;韩国信用保证基金联合会是主要的再担保机构,它是依据《韩国地方信用保证基金法案》设立的,承担了全国绝大多数再担保业务。它联合韩国16个地区的信用保证基金共同形成了全国性的再担保体系。资本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各地区信用担保基金缴纳的会员费、政府的预算拨款和金融机构的捐助款。它自动对全国各地信用担保基金提供的担保项目实施再担保;对自动纳入再担保的项目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责任分担比例为50%-60%。[7]

3.德国的再担保风险分担制度。德国1954年成立了第一家从事担保业务的机构――担保银行,随后建立了较完善的担保体系,为解决德国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联邦和州政府制定的再担保风险分担制度功不可没。其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是:在德国16个州,每个州至少设立一家担保银行,担保银行与协作银行的风险分担比例是8:2。当担保银行发生代偿损失时,政府按照再担保风险分担制度承担一定比例的损失,具体比例为:联邦政府承担39%,州政府承担26%。通过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分散担保银行的风险。

五、现阶段我国再担保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案设计

针对我国建立再担保体系存在的不利因素,在借鉴日本、韩国等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坚持“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来构建再担保体系,实现再担保的分险、增信作用。所谓“政府为主导”具体体现为政府在再担保管理体制、资本性质和体系构建三方面的主导作用。“市场化运作”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建立与担保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受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再担保关系。[8]此外,在再担保业务的运营模式设计上应更多地考虑可操作性。基于此,我国再担保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业务模式可设计为:

1.全国性再担保体系方案的选择。结合我国担保业发展的实际,全国性再担保体系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分别为:

(1)全国再担保体系的建设完全由政府出资,由国家再担保机构、省级再担保机构以及市级担保机构共同组成其组织框架。国家再担保机构和省级再担保机构、省级再担保机构和各市级担保机构之间分别签订再担保协议,明确彼此的再担保关系。在这种模式中,各级再担保机构都完全由政府出资组建,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以确保政府的政策得以贯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政府可以通过该体系有效实现其政策目标,并能更好地行使对担保机构进行资信评估、业务指导及监管的职能。缺点是加重了国家和地方财政的经济负担。

(2)全国再担保体系的建立由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共同支撑,以政府资金为主。其框架由股份制部级再担保公司、股份制省级再担保公司以及市级担保机构组成,省级再担保机构是部级再担保机构的会员。借鉴韩国的经验,部级再担保机构以中央政府出资为主,以各会员缴纳的会费为辅,同时逐步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的捐赠。省级再担保机构以各级地方政府出资为主,具体操作可以再担保基金的形式,由各市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按照自身实力进行一定比例的认购,同时省级政府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入。该模式的优点既能保证国家对再担保体系的主导,又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再担保,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缺点是再担保贯彻政府政策的力度和有效性偏弱。[2]

2.部级和省级再担保机构的业务模式设计。根据我国担保业发展的实际,部级和省级再担保机构的定位应有所不同,具体思路如下:

(1)对于省级再担保机构,其主要作用是分担各市级担保机构的风险。因此,“分担风险”应是其出发点。省级再担保机构成立后,分担风险的再担保业务应是其主要业务。在再担保机构成立初期,由于难以获取各市级担保机构的经营状况相关资料而无法确定其信用等级,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单笔业务再担保起步;待条件逐步成熟后,再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的所有担保业务进行自动再担保。当然,也可以根据担保机构的实际需求,采取业务总量自动再担保和单笔业务再担保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业务方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选择。

(2)对于部级再担保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提升省级再担保机构的信用水平。因此,其业务发展的重点应是对省级再担保机构的一般保证责任再担保。通过对省级再担保机构的担保,不仅可以增强我国担保行业的整体信用水平,而且可以防范全国担保行业的系统风险,促进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晓尔.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再担保合作模式新探[EB/OL].www.省略/preiodical― file/elink/2006―011.htm#588.

[2]刘铭,刘征.我国再担保体系建设初探[A].“2006中国担保论坛”会议论文集[C].中国投资担保公司,2006.

[3]周平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发展报告[R].www.省略/show Article.asp?Art...25k2008-5-2.

[4]邹毅.浅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J].科技潮,2007,(4).

[5]王燕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再担保机制初探[J].商业会计,2007,(6).

[6]郑洪秀.论进入再担保时代后河北担保业的发展方略[A].“2006中国担保论坛”会议论文集[C].中国投资担保公司,2006.

[7]国家发改委再担保制度考察团.中日韩三国再担保制度比较研究[EB/OL].www.省略,cn,2007-6-6.

[8]叶小杭,周欣华,易庆国.再担保构建与运营设计[J].中国担保,2007,(1).

上一篇:论风险投资中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下一篇:赈灾考验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