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时间:2022-07-30 03:01:26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还在耳畔,迈步在时代的洪流中,脚踏深厚底蕴的文化热土,物质富裕起来的人们渴望精神更加富有。省人代会期间,代表们围绕如何弘扬“最美现象”,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精神家园等话题提出真知灼见。

聚焦“最美”现象,塑造浙江“道德高地”

这些年,浙江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等一大批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的人物。

“这些最美人物都是平凡人,之所以给我们带来大感动,是因为他们平凡而真实,善良而坚强。是因为他们身上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体现着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守。”不少与会代表感叹。

温岭市海上民间救助站负责人郭文标代表是全国道德模范,数十年来在浙东沿海救起数百名落水者。他认为,要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陶冶学生情操。“家长要改变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放松对孩子道德修养培养和引导。”

“学校作为中小学道德修养建设的主阵地,要增强道德教育的真实感和针对性。”郭文标说。据介绍,他所在的海上民间救助站已经成为台州学院德育教育基地,为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管理体系探路。

“最美现象”在浙江竞相绽放绝非偶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姚百青代表认为,要从最美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进而形成善良、正气、和谐的风尚,对全民的道德构建起到引领作用。“现在有个误区,在公民道德素质提升方面投钱很心疼,其实,最美现象就是一笔巨大的道德资源和财富,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政府要舍得投入,要呼唤平民生活中向善的力量。”

文明风尚形成,首先需要大环境熏陶。来自舟山中学的陈秋萍代表说:“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大气雾霾,其实,清除精神‘雾霾’尤为重要,现在消极的、不雅的现象充斥网络,对群众思想观念影响很大,特别对学生身心健康不利。”在她看来,要多弘扬社会正能量,唱响“好声音”,增强感染力,给青少年正面引导。

不少代表都建议,要营造“最美”的环境,让人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起,从本职工作中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最美”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

关注文化设施,打造精神文化地标

“多一个广场,少一个;多看名角,少些口角。”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明植根于每个市民心中。当不少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同时,“求一方天地,能尽情跳舞还不扰民”的呼声凸显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薄弱。

“住宅设计规划时缺乏超前考虑,没有留出足够场地供市民健身娱乐。”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根美代表认为,除了规划外,还要适当开放现有体育馆、学校操场供市民健身。

“市民文化需求很旺盛,政府应搭建平台,比如在公园设置固定场地供大家从事文化活动。”姚百青代表介绍,绍兴城市广场开辟了戏曲角,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来唱戏,丰富了日常生活。“爱唱戏的市民以老年人居多,政府应在老年人集中的社区开通公交专线,方便老年人到公园活动。”

除了关注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富裕起来的浙江农民的精神文化也成了代表关注的热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新增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这真是件大好事,令人鼓舞。我们村里的村民,也早盼着有座文化礼堂了。”看到报告中列出的十方面民生实事,龙游县詹家镇前游村党支部书记江成忠代表很兴奋。

江成忠代表所在的前游村有800多人。这些年,村里搞了土地流转,60%多的土地种植苗木、搞水产养殖。村民们富了,也有了更高的文化需求。附近的詹家村新建了一个文化礼堂,请来戏班子演婺剧、越剧,四乡八邻都赶去看,赞不绝口。江成忠代表说:“有了文化礼堂,村民们可以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大餐。”

如何才能凸显“精神家园”的核心价值,让文化礼堂聚集“人气”?如何才能凸显“精神家园”的传承价值,使文化礼堂在农村“落地生根”?

杭州市江干区丁桥镇皋城村村长助理孙阳代表认为,关键在于设计与提供具有地域特征和乡风特色,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的文化服务内容,其次是将可塑性最强,最需要文化灌溉的未成年人作为重点对象。

“2013年暑假,我们与祐康公司合作,在村文化礼堂为留守儿童开办文艺活动课,小孩子都很开心。平日里,不定期为村民办插花、茶道等培训课,参加的人还挺多。”孙阳说,“我们紧扣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定位,为群众垒砌起了‘家门口’的精神殿堂。”

很多代表希望,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文化礼堂,能尽快成为我省乡村生活的文化地标。

上一篇:守住底线 重塑司法公信 下一篇:关注民生 反映民意 汇聚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