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几点策略

时间:2022-07-30 02:43:18

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几点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应从阅读习惯、学习方法、个性化阅读、人文因素的挖掘四个方面着手,在初中阶段开展文学教育。

关键词:阅读习惯 多读自悟 个性化阅读 文学教育

初中阶段开展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钱理群认为二十世纪的文学的缺憾在于对人性的挖掘缺乏哲学深度,真诚的自我反省停留在政治、伦理的检视角度。而二十一世纪的文学仍没有较大改观,这是因为中学的文学教育治标不治本,不能深入学生内心,不能唤醒底层的人性,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在形成阶段,我们应通过文学教育的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优秀的文化熏陶和影响学生,塑造他们美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在阅读与表达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在现在作文写作中鲜有真实感受的表达,缺少真实思想的支撑,没有真实情感的宣泄,面对作文题目,同学们往往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情愁理愁物愁景愁眉愁脸愁断肝肠”的状况。这正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的习惯。每当问到他们的读书情况时,往往瞠目结舌,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积累的习惯。厚积才能薄发。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经典文本的优秀语句。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一定要让学生勤于做读书笔记,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和鉴赏文章。

二.多读自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十分重要。语文老师传统的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老师的灌输式阅读教学中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解教师对文本的看法和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自读,明确目标,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多读泛读,品味文章语言,获得美的感受。自主合作,讨论交流,把阅读的收获运用于实际生活读后总结,激励评价,促进学生阅读的长期性。尊重学生的感受,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的语文课堂。

三.尊重个体差异,展开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所以,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尤其是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提升,但其中所存在的弊端仍引人深思。如反文本倾向,在创新课堂中高频率的出现不尊重文本,歪曲文本的现象,对《孔乙己》中学生冷漠的眼光的评论,缺乏人文关怀的质疑,面对这样的现象如若教师只是以为的追求创新,一味的叫好,敢问教师在课堂中的首席地位又驶向何方,教师的立场又在哪里?那些缺乏人文内涵价值的对文本的随意解构只会让课堂失去本真。还有那些偏离作者原意的过度阐释,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创新恐怕早已走向了形式化,教师成了话筒的传递员,丧失了自己的主题地位,这样的文学教育就缺失了自身的意义。

四.善于人文因素的挖掘

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要挖掘、利用文章体现出的美,唤起学生美的感受。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兴趣。审美兴趣正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语文教材所具有的艺术形态美和思想感情美,具有强烈的激唤学生审美兴趣的作用。要充分发掘教材中富于人文性的主题,引发学生的人文反思。新课改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注重富于人文内涵和时代意义的篇目,如对普通人处境的关注、对朴素的情感关注的篇目,如朱自清的《背影》、杨绛的《老王》,对人的精神状况、对人生进行反思的篇目,如《紫藤萝瀑布》、《走一步再走一步》等,以及直接关怀自然,关怀生态的《敬畏自然》等。语文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善于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体会美,表达美,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既培养文化认同,同时又树立一种独立的批判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处境与人类的普遍处境,关心自然,关心人类的未来。

林凯龙,广东省紫金县瓦溪中学教师。

上一篇:高中语文现代文单元的备考建议 下一篇:名词用作动词的隐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