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用作动词的隐喻思维

时间:2022-09-12 05:32:53

名词用作动词的隐喻思维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关于词类活用的语法研究现状,本文将运用隐喻的有关理论来分析中学教材中鲁迅文章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分析名词活用做动词的现象。文章先阐述有关的隐喻概念,再结合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试图从有别于语法分析的认知修辞角度解释词类活用得以实现的原因以及活用后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隐喻 修辞 名词用作动词

一.引言

(一)词类活用的常规研究角度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研究活用这一现象的文章并不少见,冯广艺在其《变异修辞学》中就专门分析了“词性变异”。他认为“从变异修辞学的角度看,这种‘活用’是由变异造成的。‘变异’是‘活用’的前提,‘活用’是‘变异’的结果,没有‘变异’就谈不上‘活用’”。该书中,作者观点新颖,例证翔实,确实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在其著作中,作者也的确阐述了词语的变异修辞,但仍侧重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变异”为何会发生,是不是任意的词语都可以活用以及这样使用产生了什么样的修辞效果等等涉及隐喻思维的问题并未进行深入探讨,而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却又无法准确获得的认知思维。

一直以来对“词类活用”这一问题,人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语法现象进行研究,“词类活用”仅仅说出了常识都能判断的的表面现象,而要使修辞分析具有解释性,就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即转类的前提,转类的条件,哪些隐喻域涉及到这个过程?修辞永远都是有意识的行为,而修辞的生成过程和理解过程恰恰是修辞学研究最有意义的领域,目前在这一方面,隐喻的有关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隐喻的概念

1980年莱可夫与约翰逊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隐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著作。他们认为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三大类。

空间隐喻如“上一下”,“前—后”等,人们将这些表示空间的概念隐喻到无法准确描述的抽象概念上去,如,地位、能力等概念,形成了“不相上下”、“惩前毖后”等包含隐喻思维的词语。

结构隐喻指的是用一种明确清晰的概念来建构另一种模糊的概念,如“人生是一场终究会谢幕的舞台剧”,利用舞台剧的开幕、演出、闭幕来隐喻人生的出生、经历和离世。

本体隐喻是莱可夫概念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指的是“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人类的物质生活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形成了物质隐喻的基础。在本体隐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容器隐喻。“容器隐喻视一切事物为容器状态,既有边沿,又有内外面;仿佛事件、行为、活动、状态等都可隐喻概念化为容器,人们或位居其中,或置之其外。”

二.名词、动词的隐喻属性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无法像印欧语言那样靠丰富的形态变化来表意。常用的汉字不过三四千个,不能满际的需要,尤其是文学创作,需要新奇的字词表达言外之意。这时具有隐喻思维的词类活用就可以用来弥补词项空缺的不足,并且使语言表达更精确、简练,既可以满足作者的表达需要,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名词称及事物,称及事物的世界和概念的世界,确指某种东西。而名词在称及事物的同时具有某种意象,意象的生动性可以加深记忆,在经验世界和概念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就为隐喻的发生铺就了一条通道。”

动词描述世界的存在、运动与关联。它具体而抽象。动词的隐喻用法同样也能唤起某种意象,这就为名词转换成动词时隐喻思维的发生找到了契合点。名词转换成动词失去了原本的指称意义,获得了描述的意义。

词类活用突破了原词的常态,使词语在具体的句子或者语篇中获得了不同以往的新奇的使用方式。名词、动词、形容词本身具有的特点为活用的产生创造了基本条件。

三.鲁迅文章中活用现象蕴含的隐喻思维

词类活用现象很多,本文主要就鲁迅文章中的名词活用做动词这种情况进行分析。

(一)名词用作动词过程中的隐喻思维

(1)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

(2)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祝福》)

(3)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药》)

(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哀。(《记念刘和珍君》)

(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记念刘和珍君》)

例1中,“祝福”常用来表示一种美好的愿望,在《祝福》中,该词指的是一种祭祀大典。每到旧年年底,江浙一带的有钱人家就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其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先享受,祈求来年幸福。在此句话中,将本是名词的“祝福”借用做动词,写出了四叔家为祭礼忙碌的情形:采购祭祀用品,女人们清洗、烹饪“福礼”,男人们参拜祖先并燃放炮竹来祈福辟邪。将原先的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转换成了表示具有完整动作的事件,充实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例2中,读到“间或一轮”时,读者首先想到的是眼睛的活动,即圆圆的眼珠在眼眶中灵活转动;接着联想到圆形的车轮缓缓行驶的场面。所以,将“轮”用做动词有充分的联想理据:借车轮外形之圆与滚动之用比喻眼珠的转动,这比直接用“眨眼”等词语更形象生动。而且用“间或”来修饰,更显其眼神呆滞,精神麻木。

例3中,“运气”意为“机会、机遇、幸运、命运”等,表示抽象的概念。为了收到奇异的表达效果,这里转用做动词使用,使原来的词义具体化和扩大化。读者阅读时首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大脑里调出有关运气的意象,它们可能是获得意外之财的窃喜,取得了超出意外成就的惊喜等等。然后,再联系课文,华老栓幸运地买到了治好儿子痨病的人血馒头。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因为杀头不是天天有的。读者将两种意象拼合起来形成第三个意象:康大叔认为华老栓买到药引是十分值得喜悦的事情,不亚于捡到意外之财。而且读者在理解当中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愚昧国民的讥讽,刻画出了霸道的刽子手康大叔的形象,明明是他占了别人的便宜,还偏要说是华老栓的运气好。

例4中,“味”的基本词义是舔尝东西所得的感觉或者用鼻子闻东西时获得的感觉。“悲凉”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情感体验,这里赋予其味道,类比为具有气味的实物。“味”转用为动词,表示“品尝”的动作,以及品尝后引发回味的持续状态。这就将静态的无可把握的感觉变成了表示动作及动作导致的持续状态。

例5中,“面”的本意是脸。“人脸总是朝向一面,带有‘面对或者对面’的含义,因此把它映射到动作类抽象域,就构成了很多与其有关的行为动作”,例如,面对、面壁。人们面对的不仅是实物,而且可能是抽象的概念。使用名词表达一个动词短语表达的事件,就将一个概念性的名词集中体现为一个具有某一特定物质形态的、清晰可见的动作,即以具体代抽象。

四.结语

本文首先考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针对词语活用现象,大部分还是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而从修辞学方面来进行的研究不是很多的现状,尝试运用隐喻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教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其次分别阐述名词、动词的隐喻属性,这是它们可以活用的前提;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运用隐喻理论分析了中学教材选用的鲁迅文章中的活用现象,试图解释活用现象得以生发的缘由以及活用后产生的修辞效果。

目前,有关隐喻的研究主要运用于英语等外语上面,将其用于分析汉语的相关著作还不是很多,因此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少问题,这还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修改。

参考文献:

[1]张宽.李清照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杨卫东,戴卫平.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年第12期.

[3]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

[4]文旭,吴淑琼.英汉“脸、面”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第33卷第6期.

[5]束定芳.隐喻与转喻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王健,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汉语言文字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几点策略 下一篇:研究型教师培养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