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阈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29 04:33:29

社会网络视阈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会计人才的培养对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质量低于社会期望,实践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于会计根植于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因此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社会网络资源的协同。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个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随着社会网络的广泛应用,对会计教学的运作机理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积极创造会计教学的良好外部环境,将丰富的内外部资源纳入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卓越会计人才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一、会计人才培养相关文献回顾

从现有文献来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但会计教育落后于会计变革,培养目标侧重于专门技能教育,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会计的规则性,教育方法仍侧重于灌输式教育。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网络的不断推进,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一)卓越会计人才培养重要性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难以应对复杂的职业能力需求。会计人才培养数量庞大,但卓越人才匮乏,存在“量与质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满足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需求。李启平、王冠(2011)认为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有利于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徐晓媛和史代敏(2011)指出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高校在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能力上存在差距。

(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针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很多学者展开了研究。程书燕(2011)提出旨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质疑-互动式”教学模式;王树国(2011)建议通过实施“英才班”培养计划,搭建研究型、自主型学习的平台;丁凯(2011)提议采取双学位制等方式培养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曾庆玉、姚梅林(2011)认为,应构建会计人才的“适应性专长”培养模式。传统会计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主要围绕会计制度和准则,缺乏组织决策能力的培养,大多从专业知识内容体系构架(刘曙霞,2011),专业课内容多而杂、任务重、缺少新兴会计学科、涉外会计知识和双语教学课程及恰当的评价体系(张倩、陈英,2014)。衡翠、李丹、移峥峰(2011)认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及创新文化环境的缺乏,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杨政、殷俊明、宋雅琴(2012)研究发现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远远低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认知水平,亟待推进各种创新性教学方法改革。

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的会计人才培养依然以学科供给为导向,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忽视具备实务和通用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培养的会计人才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导致这一现象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单一师资力量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一)校内师资力量的局限性 传统会计人才教育主要依靠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很多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和扎实,但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书本知识上,难以将经济活动发展对会计技能的需要融入课堂教学,远离了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而且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将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但经验丰富、具有一定资质的教师外语水平有限,年轻教师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难以在双语教学和国际化会计知识传授过程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差 会计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通常是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来完成的,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高校大都设有校内会计手工操作和电算化实训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机会,进而提高实践能力。但由于实验操作大多与理论教学分离,实训形式比较单一、机械化,实训内容重复性强,学生缺乏兴趣,进而导致实训整体效果较差。另外,组织学生去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认识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能深入企业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到相关单位财会部门的生产实习,针对性又不强。且毕业实习环节也受到很多限制,如: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学生到单位实习,校外会计实习基地的建立比较困难,尤其是针对国际会计专业的学生更难找到相关单位进行跨国业务实习;即使有单位接收会计实习生,也不愿让学生真正接触实际财务数据,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其实践能力。

此外,各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校内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术性,偏离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学校、学生与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实践基地难以发挥较好的作用。

三、社会网络视阈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关系网络的应用对增强会计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适应能力、获得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会计人才的培养既要依靠学校内部资源,也要牢牢嵌入实际的经济生活,利用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构建相应的培养模式是新时期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要求,笔者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构建多维模式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一)社会网络视阈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要素

(1)关系网络。社会网络视阈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学校与外部环境建立各种关系网,强关系有利于传播难以量化和表述的隐性知识,弱关系有利于获取异质性信息。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网络模式中,应从时间和情感上多投入,与社会兼职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起密切的关系网,以获取丰富的资源。

(2)需求定位。社会网络的发展要求人才培养必须满足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包括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社会责任履行的需求;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和国际化需求;学生和教师的不同需求;社会兼职导师和校内专职教师的需求等。目前,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高层会计人员比较稀缺,尤其缺乏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实践操作能力、开拓意识的卓越会计人才。因此,在社会网络视阈下,必须正确定位会计人才的需求导向。

(3)信任机制。信任程度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社会兼职导师对学校和会计学生的信任,是保障整个网络培养模式得以运作的关键。因此,通过建立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以制度约束和组织惯例,形成良好的校企长期合作关系,有利于减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投机和机会主义行为。

(4)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是良好的伙伴关系得以稳定而健康地发展的保障因素之一。由于部分学生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会做出破坏稳定伙伴关系的行为,影响会计网络培养体系的运行效率,因此应建立奖惩机制对愿意合作、诚实守信的学生予以激励,对有损整体利益、违背职业道德的自利行为给予惩罚。

(二)社会网络视阈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网络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市场和会计职业组织对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提出的具体要求。社会兼职导师与学校教师应共同研讨,讨论教学大纲,重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会计实践相衔接,编写以公司真实业务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教材、教学案例、网络教学系统等。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组织合作,将记账业务、审计业务等引入会计实验,在校外兼职导师指导下完成账务处理与纳税申报过程,使学生了解真实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业务。为满足区域服务的需求,针对矿业会计方向,根据矿业背景开设《矿业企业会计》、《资源会计》、《工程审计》、《煤炭会计实务》等课程;为实现国际化培养目标,开设《国际贸易》、《国际会计》、《涉外税收》等相关课程;针对资格证书的考取,如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CPA、ACCA)等职业资格,可以开设《会计电算化》、《税法》、《经济法》、《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审计》等课程。

(2)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应充分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启发式教学;由问题结论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由注重记忆转变为综合应用,积极引导问题教学、自主学习、案例教学、基于课题和项目的教学。在教学考核时由终结式评价转为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而并非以期末一次闭卷考试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适时调整教学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实施“双导师制”。优秀的师资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前提,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校内专职教师与社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承担会计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积极到会计实验室、企业进行实习,同时,高校也应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从业人员,吸纳一些资深的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等担任校外导师,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或指导,以提高会计应用能力。另外,鉴于卓越会计人才国际化的需要,会计教育者还要注意掌握并提高外语水平、国外会计准则以及跨国企业业务处理方面的能力。

(4)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是保障会计人才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条件。首先,要完善校内会计手工仿真模拟和电算化实训室;其次,通过考察企业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等,选择恰当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企、所联合培养实习体制。学生可通过实地考察、实际操作等方式,增强对所学知识的前瞻性、应用性认识,提高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此外,为了满足国际化的需要,还应努力建立海外实践基地,为掌握跨国业务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四、结论

社会网络视阈下的会计培养模式,区别于传统会计学培养方式,校内教师掌握前沿的会计学术知识,社会兼职导师拥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实践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空间,通过网络模式的协同,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为卓越会计人才;同时,检验校内教师的创新型理论知识,拓展社会兼职导师的思维,并促使其知识的更新。基于社会网络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促进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提高了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综合创新的共赢模式。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际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研究与实践”(编号:GBC1212077)、“社会网络视阈下的国际化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研究”(编号:GBD121301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卓越会计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与实践”(编号:JGZ20120125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2]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12年第1期。

[3]李远艳:《全球化背景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从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视角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第6期。

[4]李启平、王冠:《培养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途径分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

[5]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上一篇:滚铁环健身的西班牙老人 下一篇: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改进与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