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职校德育课实效性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7-29 02:37:43

优化中职校德育课实效性教学的思考

德育实效性强调德育课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懂得如何正确做人,正确看待社会。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与方法、人格魅力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学实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和保证。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是引领和指导教学改革的方向标,它决定了教学的总体规划布局、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就是要求教师学习和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传授为手段,以应试为目的”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以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资料辅助教学,开发课程资源;以职业生涯设计为载体,抓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使中职德育课教学过程更实在,教学结果更实效。

(二)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设计是对每一节课在总体上做出的安排、布局,涉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重难点、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教学环节或步骤的设置、先进教学理念的贯彻,是教师教学准备充分与否的保证,是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能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计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或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悟、收获、成长,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德,这样的德育课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才可能达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才能使德育课“活”起来、“实”起来、“乐”起来。

(三)准确地整合知识结构。教学要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除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外,更重要的是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对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要深刻把握其内涵,掌握其知识性和思想性,然后灵活运用,做出取舍,把最有价值、最核心、最有探究性的内容拿出来综合应用。

(四)注意收集、分析、处理教辅资料

开展教学单纯依靠教材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必要的课外资料或经典案例,以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典型性,让教学内容更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多关注社会时政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功能,多阅读报纸杂志和课外资料,主动丰富课外知识。知识比较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能让学生信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是帮助学生体验复杂社会生活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多媒体以文本、声音、图片、图像、视频等方式为课堂教学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和生活画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时空领域和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能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必将会大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法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与行为习惯

(一)改变学生对德育课及课堂学习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职生普遍认为,把专业课学好,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就可以了。中职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或空洞的说教,没有认识到德育课其实是一门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参与探究从而获得人生经验或指导思想的课程,是一门真正关注个人全面发展的课程。有部分中职生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和记”、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究的低层次学习阶段,这使得厌恶学习德育课的情绪加重。所以,要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在于扭转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和观念,培养课堂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二)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中职生往往是中考的失意者,自卑感或挫折感还在影响着其思想、情绪和言行。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或初中就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一些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先适当降低对这部分中职生的要求,让他们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逐步建立起学好德育课的信心。同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分析发展的前景,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开展谈心对话,进行心理疏导交流,使学生重拾信心,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德育课的学习中来。

(三)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中职生一般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较低,成绩不太理想,这增加了中职生的学习挫败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注重培养中职学生“学会求知”和获得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多地体现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如预习、主动探究、上课主动参与、听课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自学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设计,要备“教”还要备“学”。

(四)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部分中职生自律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上较容易出现说话、睡觉、玩手机、发呆等现象,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教育管理,极有可能会大面积出现类似的现象。所以教师必须要及时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让学生专心上课,这是提升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保障。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看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等途径,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当教学能正常开展,学生状态不错的时候,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是看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特别是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的深度。教师教得精心,学生学得专心、入心,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组织师生的有效互动呢?那就需要优化教学的设计和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方式,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产生灵感,迸发新思想,对同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为学生思考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选择恰当的教法,如行为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思维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德育课的认同感,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增强教学效果。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堂中的渗透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和基础,在价值观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中职生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走进课堂,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钱观、享乐观、价值观等,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际交往虚拟化等。面对这些问题,德育教师必须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和优良品德。

总之,德育课教学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学生才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才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从而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智慧城市的管理之道 下一篇:再谈素质教育与中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