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

时间:2022-07-29 02:15:50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

摘 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教育、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和新兴媒介四个方面进行两者有效融合的分析与探究,以期对青少年慈善意识的培育有所助益。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27-02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培育青少年群体的慈善意识,必将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注入新的活力。青少年慈善意识的培育不仅包括同情心的培育,还包括其人格的塑造,使青少年自身道德发展超越个人层面而到达公共层面。党的十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面对多种文化思想融合、交锋的新形势,面对价值多元化、多取向的新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国内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由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和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和多变的局面。青少年时期是他们身心发展快速但又不平衡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生剧烈变化,同时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在进行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过程中,想要从源头上根除不良因素和负面影响,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合理引导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的方向和内容。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纲要(2006―2010)中指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于组织调动社会资源,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公民素质,增强社会责任;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1] 一方面,从青少年主体角度来说,只有建设主体自身和谐,才有可能建成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爱心,是他们主动去关爱别人,是人与人之间充满友爱之情,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从慈善本身的角度来说,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慈善价值观和慈善意识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一方面可以使他们从内心真正认同慈善事业,认同慈善事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慈善意识内化成为一种慈善信念,这不仅有助于扫除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思想障碍,形成内在的推动力,还有利于推动健康积极向上的慈善意识培育氛围的形成,使慈善事业真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服务。此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别人的关心和关爱之情,是人们相互之间充满友爱,也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可以帮助青少年走出困惑与迷茫,形成健康的慈善意R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显得相对滞后。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拜金主义、荣辱不分、美丑颠倒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青少年精神空虚、理想缺失、信仰危机、诚信危机、荣辱颠倒、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是非不分、美丑不分、生活目标盲目混乱、价值观扭曲错位。这些精神领域出现的问题与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物质文明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抑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甚至是腐朽价值思潮的影响,为青少年在慈善意识培育过程中扫清精神障碍、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追求提供基础,有效化解精神危机对慈善意识培育的负面影响作用,积极引导青少年走出思想困惑与精神迷茫。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的策略

价值观决定了意识形态、道德品格和行为标准,在青年慈善意识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今,在多元主义和价值冲突的时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慈善意识的培养中,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慈善意识,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团结。

(一)融入思想理论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的主导作用

思想理论教育的融入主要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和价值取向融入青年慈善意识培养的理论教育中并以此来指导青年慈善意识的培养。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接受兴趣,科学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慈善意识培育的相结合的课程,注意构建的层次性、递进性和整体衔接性,实现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慈善意识培育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大中小各个学习阶段的道德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教育融入慈善意识培育中,发挥其引领作用,塑造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道德情操,塑造其真善美的慈善人格。

(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的渗透作用

青少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而校园慈善文化意识一旦形成就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也是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入校园的慈善文化中,如校园广播电台、校报、记者站等,通过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慈善意识培育的重要指导作用,弘扬慈善精神,激发青少年的慈善热情。利用多种校园媒体对慈善文化及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提高青少年学生参与慈善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学校要不遗余力地宣传慈善典型事例与人物,在学生集会时播放关于慈善的影视片,张贴有关慈善方面的名人名言,竭力营造校园慈善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慈善意识培育的健康沃土。

(三)融入家庭教育管理,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的影响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还必须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在培育青少年慈善意识的过程中要强化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家庭是每个人最初的学校,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家庭教育管理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指导青少年的行为规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家庭长期的教育管理和影响将决定一个人的品行和性格。所以,慈善意识的培育应该从家庭教育管理开始。首先,父母要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引,立身践行去给孩子树立榜样;其次,父母更应该鼓励和支持孩子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践行青少年慈善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家庭教育管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也是青少年慈善意识的培育最初始的方式。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来开展青少年家庭慈善意识培育,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慈善意识培育,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四)融入新兴媒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的传播作用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宣传主流价值观念的主要渠道,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引导,大力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来培育青少年的慈善意识。

首先,发挥新媒体“上情下达”的纽带作用,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在拟空间的主动性。自21世纪以来,新媒体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快速普及推广和广泛应用于青少年群体中,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写博客、发飞信、QQ聊天、微信互动等已不再是一种时尚,它已经成为了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迅速融入新兴媒介教育阵地并发挥纽带作用,同时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的覆盖面,有效整合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提升其传播力。

其次,发挥新媒体“下情上达”的通告功能,充分体现人们的多元合理诉求。它不仅实事求是地反映青少年的思想动态与合理的要求,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

“一年之计,莫如树人;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中,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培育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这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R].2005.

[2] 黎凤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责任编辑 刘 瑶]

上一篇: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