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存现状,打造品牌纪录片

时间:2022-07-29 10:40:23

改变生存现状,打造品牌纪录片

2014年2月27日,中国纪录片年会(2013年度)暨第中国电视纪录片颁奖活动在南宁举行。评选包括“走转改、单项、栏目、短片、长片、系列片”6大类的27项大奖,获奖作品中既有记录当下中国尖端超大规模工程建设的《超级工程》,也有反映北京最后一座传统公共澡堂命运的《澡堂》;既有关注维吾尔老人经商的《吾守尔大爷的冰》,也有展现农村变革的 《乡村里的中国》……这些作品无一不展示了大时代下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据了解,2013年度参评的纪录片,现实类题材增多,呈井喷态势,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以前,不少纪录片导演醉心于历史人文类题材,从文本的设计到影像的运用,无不精雕细琢,确实带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不知道什么叫纪录片

在纪录片年会上还了《2014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根据该报告表述,从世界纪录片发展趋势看,在过去一年,国际纪录片产业也突飞猛进发展,美国的纪录电影达到历史最高的161部,法国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的92部。美国探索集团在去年的总收入达到55亿美元,比2012年提高了23%。年会上还公布了纪录片研究课题组在北上广三个城市做的一次纪录片公众形象的调查,有52%的公众自我判断知道什么是纪录片,但有48%的公众不知道什么叫纪录片……

2013年7月17日,由央视纪录频道发起的中国纪录片制作和播出联盟在郑州成立,10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平均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这意味着中国纪录片每年的播出增加6000小时。而在一个月后的11月11日,70家地面频道开播《纪录中国》栏目,内容由央视纪录频道提供,目前已增加至90家。借着政策的春风,由雷禾等民营公司推出的《全纪录》《纪录时间》《传奇》《奇趣大自然》等纪录栏目也已在全国多个频道播出。

2013年,中国播出纪录片约55700小时,首播节目约25000小时。生产纪录片约11000多小时(只计算专业频道和卫视频道)。中国纪录片产业由萌芽期进入高速发展期,年生产规模超过15亿,市场规模超过22亿。看上去的确是一片蓬勃发展之态。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公布了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目前纪录频道覆盖人群规模已经接近8亿,中高端人群成为纪录频道的忠实观众。相关专家称,这组数据表明,纪录片正逐渐成为观众的新宠。

创作论坛上,主持人、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与频道两个项目组的制片人张旭、朱乐贤一道,邀请国内一线纪录片制作人、导演,以“国际纪录片语境下的中国叙事建立”为核心进行了探讨,内容涉及“从题材到选题的确立、“传播效果和文案写作”“忠实记录与影像复原”“成本控制和流程管理”“纪录片的国际表达”“纪录片的创意与借鉴”“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故事”“影像设计与制作技巧”等。受邀发言的嘉宾,有《激战一江山》的导演姜又兮、《嘿!小面》的导演曾磊、《海峡攻心战》的导演龙淼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导演王冲霄,《新青年》的主编王穆丹等。他们都从自己的实际创作出发,与同行真诚分享了经验技巧。没有故弄玄虚的炫技,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他们以深入浅出的讲述,真切质朴的情感,得到了在场业内人士的赞许。

高品质的精品其实很少

在自上而下的合力中,播出平台激增,自然需要大量优质作品,精品短缺导致供不应求则是目前暴露的主要问题。“全国各卫视的晚间黄金收视6个小时,已经被新闻、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全部瓜分完了,而就这4类的全国创作总量来看,精品纪录片的创作数量相对较小,依然是夹缝中求生存。同时,纪实类节目的创作总量看似很大,但高品质的精品数量其实很少。”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中国的纪录片行业亟待树立市场意识,要从‘我要做’转变为‘为谁做’。”刘文介绍,2013年,央视纪录频道年播出总量1.8万余小时,实现了连续三年增长。而在海外销售发行上增长更快,原创纪录片已向海外销售发行22部,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渠道播出。以英国BBC为例,纪录频道不仅与BBC合作了5部联合摄制项目,还将与BBC环球共同打造全新的纪录片品牌以及“中国选题国际研发中心”。

年轻的王穆丹,是纪录频道委托制作的节目《新青年》的制片人,她在成本控制和流程管理上也很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她特别谈到了风险控制,拍摄现实题材纪录片,会有很多的突发状况和不确定的因素,要对风险有预估。“在拍摄阶段,我会反复和导演讨论拍摄大纲。拍摄大纲除了结构以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故事潜在的发生、发展方向做一个预判。预判会有三个层面:一是详细的调研、对任务的理解、对环境和背景的理解;二是总结,在总结出类型化故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出预判;三是自己个人的经验、世界观和人生智慧,从这三个方面对于故事进行一些预判,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一些评估,有时候要有备用方案。”科学化的周期管理,保证了《新青年》制作的高效率,目前已推出了七季节目,深受观众欢迎。

高水平创作人才的匮乏

而对于精品不足的现状,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也指出:“这点将在今年更加凸显,但其中的核心是人才的不足,缺乏运营人才、金融人才、营销人才、项目人才以及制作人才。”在中国纪录片的核心人才中,提供内容的创作人才同样面临着急缺的现状。作为“牵头大哥”的央视也是人力紧俏,加上纪录片的摄制周期一般在两年以上,更是无法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据了解,根据纪录频道牵头启动的人才培训计划,该频道将投入资源,分类型、分层次对各省市电视台创作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引入包括类型化题材创作培训、摄制项目、管理实践培训、交流互访培训等多种模式,打造一批优秀纪录片导演及纪录片项目管理人员。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曾指出,高水平创作人才的匮乏,是困扰当下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才匮乏的观念有两层:一是指数量上的匮乏,纪录片创作人才中优秀人才的相对偏少;二是指创作质量的差距,即便是在现有的纪录片从业人员中,能具备国际化创作理念和市场意识的人才也少之又少。”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认为,在纪录片领域有两类人才是关键人才,第一类是通才类,第二类是专才类。“通才就是跨学科、跨领域、具有跨界施展才能的综合型人才,包括项目制片人、总监或者项目策划人等等,这些综合性人才是我们一定需要的;专才就是优秀的摄影、优秀的音效甚至优秀的解说等,当市场化推进到一定程度上,大家一定会感受到,特别合适的专才特别不易找。”拍摄《五大道》的天津广播电视台导演祖光说,过去拍片的传统模式是不控制成本、不考虑流程和总体效益,没有目标管理,而与央视合作后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国际化纪录片创作模式的好处,他强烈希望送几位年轻的导演去央视学习,跟队拍摄,迅速成长。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也表示,频道经过3年已经建立了高效而专业的人才队伍,同时也非常重视联盟内的纪录片人才培训,“我们设想定期举办培训,人才的培养最重要是在实战中,频道在全国发起的 ‘纪录――2014共同行动’就是培养、锻炼人才的好机会。”

如何把纪录片做成品牌产品,这可能是我们彻底改变目前生存现状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有语言”与“无语言”的诉说 下一篇: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从达·芬奇到米开朗基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