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2 14:56:12

改变自己的作文

改变自己的作文篇1

渐渐的,缘暧被学校里一个比自己高三年级的学长吸引了,她想追他,可是她放不下所谓的面子,她想去吸引那个男生,她渐渐靠近他,果然,慢慢的,学长注意到了她并疯狂的爱上她,那个学长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很简单的三个字,我爱你。

但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足以让缘暧有接受他的理由。

他们恋爱了。

可是,缘暧还是一次次的用她针锋相对的作风伤害到了他,但他,只是像哥哥一样,包容着她,守候着她;不曾生气,不曾抱怨。直到有一天,缘暧被社会上总徘徊在他们学校的不良少年看上了,缘暧足可以离他们远点,可是,她没有,她更频繁的出现在学校门口,她嘲笑他们,说他们癞蛤蟆想吃甜鹅肉,于是,缘暧惹恼了他们,他们扬言要将缘暧打得再也不能来学校。

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只知道要保护他的女人!他静静的还是静静的,留在她身边,守护她。可是缘暧太自以为是,她对他说:对不起,请你不要总在我身边,让那些人觉得我怕他们,我什么都不怕!

她把他推开,可是,他,依旧执着的守在她身边,只是换了种方式——在她看不到的地方。

她身边没了他的陪伴,那些人更加张扬了,有一天,学校刚上完晚课,缘暧走出学校,就被那群人围住了——她着实吓了一跳。那些丑恶的嘴脸一点点的逼近,她怕了,她大叫~~~这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他。

当然,以寡敌众的结果不用我说,他倒在地上,他们又向她逼近了,手中出现一把刀子,最后一秒,他使出最后的力量站起身来,替她——他爱的人挡了那一道~~~可那一刀,在胸口上~~~

改变自己的作文篇2

一位哲人曾说:“改变你能改变的,适应你不能改变的。”我们讨厌这个世界,但如果无力改变它的话,只有一个办法,改变自己。正如泰戈尔所说:“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了我们。”改变世界的,是强者;而改变自己的,则是智者。

在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那只毛毛虫明智,由于安于习惯,我们做着简单的重复,而没有想过改变些什么,一直在抱怨、幻想中生活着。“一个成功的人,不是做他热爱的工作,而是要学会热爱他的工作。”一位成功者如是说。人生中有太多的岔口,有的向东,有的向西,但我们不能说哪条好,哪条差。因为,在每一条路上都有不同的风景,我们都应该以愉悦的心来尽情欣赏。好好欣赏吧!改变态度,享受另一种风情,就可以拥有无数个明媚的夏日,何乐而不为?有一句话说得好:“虽然我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想要征服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人,正是在对自己的征服中长大,成功。我们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环境。记得一位作家写道:“如果不自己走出一条路来,贫困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而留下无穷的恐惧给飘荡在这个城市中的我们。碰壁,总是会有的,但也恰恰因为碰壁,才会让我们笨拙的外壳迅速地脱落,长出更坚硬的翼翅。”因为要融入这个社会,融入美丽的城市,选择改变自己,脱去厚重的外衣的人们,又何尝不像那只蝴蝶呢?

珍惜所拥有的,改变阻止你拥有的;改变能改变的,适应不能改变的。梅在风刀霜剑里、在傲雪中将自己的本色绽放到了极点;兰在幽深的谷中默默吐露着芬芳,赢得一代代人对空谷幽兰的敬仰;竹扎根破岩,用自己坚贞的气节和青翠欲滴的颜色向世人昭示着自己的顽强与执著……这些坚韧的精灵,是它们改变了环境,还是它们在环境中改变了自我,从而成就了自我呢?

毛毛虫化成了蝶,终于近观了天空。那么,你呢?

【作者系山东省冠县一中学生】

点评

文章最大的出彩之处就是以“化蝶”进行类比说理。小作者通过毛毛虫化蝶而成就自己的故事来形象地阐述了改变自己的意义。同时,文章还注重比喻、引用、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形象优美,引人深思。不足之处是,文章虽较注重理论说理,但例证不足。

改变自己的作文篇3

[关键词]高中作文 教学 写作

“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是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由此意味着语文教学就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课外作文与课内作文相结合;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张扬自我与统一标准相结合是必要的。在学生能力培养中感慨良多,现归结如下。

一、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

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当然,我们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不愿意写的不必逼着他写。更多的时候,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

我一直认为学生作文是其在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在教师严格标准下的“文字堆砌”。既然学生作文是其创作的艺术品,那么就必然允许他自己的作品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实践中,我感到自由作文学生欢迎,习作的质量也相对比较高,从教的角度看,得到的信息反馈量更大,发现的问题也更多更真实。

二、注重课外素材的积累

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三、注重锤炼作文语言

写作语言不外乎“巧借引用”“善用修辞”“来点幽默”“提炼警句”等方法,除了日常积累的语文素养,我们的文章不一定非得用上所有的润色方法,能用上两种就已实属不易,当然,能用时坚决“当仁不让”“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我们又反对“唯文采”的倾向,为了文采而文采,不顾文章的思想和题材实际,只注重语言的漂亮外壳,结果是空洞无物,华而不实。要根据作文的题材、主旨而定,要恰到好处,不留斧迹,自然而然,行云流水。

四、提倡学生自助式评改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评价是教师改,教师评,教师是习作的惟一裁判者,结果学生写得辛苦,教师改得辛苦,大家都苦多甘少,却收效甚微。如何变苦为乐,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呢?在作文的评改这一环节中,强化学生评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大家变苦为甘。

改变自己的作文篇4

从2001年开始,课程改革已过去了很多年,也取得了很多成就,新课程体系也日益成熟起来。近年来关于新课改中学生情绪、学生学习等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同样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关注却比较少。本文基于此,从教师身份认同及情绪问题的角度来了解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案例,找出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情绪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经历了8次课程改革。第8次改革从2001年至今,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多个方面。此次课程改革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它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中,创生出了许多新式课堂,教师的教学更加自由、灵活,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新课堂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比如“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讲授的永远是正确的、标准的”等。现代科技发展之迅速,使得教师与学生有了同样的身份――“学习者”,因此给部分教育工作者造成了困惑,难以适应自身身份的转换,因而影响到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另外,教师的情绪问题也较少受到关注,大部分人只是把教师作为一名“授课者”、“学生知识的给予者”来看待,其实教师作为个体的人他的情绪也是应当受到关注的。一旦教师的情绪处于低谷时,那么他的工作效率、工作热情都会大打折扣。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课程改革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的转变过程。课程改革注重改变理念、观念,打破传统“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同样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却从传统的“掌控整个教学活动”变为“辅助者”,他们难免在心里会产生落差。

身份认同是人们对我(们)是谁以及他(们)是谁的理解[1]。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个体的身份,二是作为群体的身份。作为个体这一身份具有差异性,而作为群体这一身份又具有同一性。

情绪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的一种心理活动。其中包含了三个成份,分别是:身体变化、有意识的体验、对外界事物的评价。教师情绪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身体的唤醒状态,即教师对课程改革能否有一个饱满的精神、充沛的体力和积极向上的劲头;二是有意识的体验,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在清醒状态下感知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三是对外界事物的评价,就是说外界事物能否满足我们的需要的一种体验。

二、理论基础

1.弗瑞德的教师改变的洋葱头模型[2]对教师身份认同过程的解释

从图1模型可知,外界对教师的影响和改变是分成不同层次的。首先是环境,其次是行为和能力,最后是信念、身份认同和使命。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是使命。在这个模型中,内层与外层之间相互影响,外层环境的改变相对容易,内层的改变相对较难。教师的改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归根于内层的改变,即信念、身份认同、使命的改变。

2.关于教师情绪研究的基石

近几年关于教师情绪的研究比较多,本文的理论基石主要是:(1)建构―诠释取向的教师情绪。强调的是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情绪体验。简而言之,建构―诠释取向的教师情绪要求我们在看待教师情绪时超越个体心理的范畴,在特定的人际互动和社会文化情境中诠释教师的各种情绪活动,从而在整体上理解教师情绪蕴含的个人意义[3]。(2)Hargreaves提出了“情绪地理学”的概念,主张从社会文化、道德、专业、政治等方面分析教师与他人的情绪互动,从而加强教师与他人之间的情绪理解。所谓情绪地理,它是指空间和经验上的图像,尤其是指人类互动和人际关系的“远、近”,用以构造、代表和创造人们对自己、世界和相互之间的情感和情绪[4]。

三、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身份认同

1.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过程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

案例:欧汉文:“泥腿”中职教师变身大学教授[5]

1989年,18岁的欧汉文从当地一所中师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偏远的永州柳溪石板村小学任教,成为该校唯一的一名公办教师。他用“几乎让人绝望”来形容自己去学校第一天的心情。办公室和寝室没有电,寝室还漏雨,地面有多处积水,“一踩一个坑”,水缸和杂物都被厚厚的灰尘覆盖。他不得不用一个半月的工资购买电器,重新整理寝室。

1990年,欧汉文调入柳溪乡中学任教。欧汉文说:“当我拿起上师范时学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书本,才发现里面的观点多么精辟。”从那时起,他就养成看书隔一段时间再看第二遍的习惯,甚至是第三遍都是可能的。乡初中教学任务繁重,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怎样既教好书,又能发展对电子专业的爱好?欧汉文说:“没有捷径,只有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2002年,肯钻研、能吃苦、懂理论、会实操的欧汉文被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原永川松溉职中(现已并入永川职教中心)发现并顺利调入该校。在中职学校,欧汉文如鱼得水,很快又把眼光瞄上了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产业。后来他又把关注重点放到既有难度、又有应用价值的电脑主板维修上。学校安排他参加重庆市骨干教师培训、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习电子产品设计,去德国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凭借突出的教学业绩和科研成果,去年欧汉文被破格评为正高级工程师,重庆文理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欧汉文现在承担学校理实一体化实验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创新实验,非常敬业,大家都很认可他。

“洋葱头模型”中环境对教师改变的作用体现在欧汉文从小学到初中再到职中直到最后大学的岗位变换历程,这一教学环境的变化使得教师本身也发生了不少变化。然而,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还是其对自身的思考,教师的责任感、使命以及自我的价值的实现。

2.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

(1)相关制度。首先,课程改革制度本身就影响着教师的身份认同。教师的改变包括“渐进性改变”和“根本性改变”两种[6]。大部分教师期望进行“渐进性改变”,而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进行“根本性改变”。这种改变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往往导致教师身份认同困难。其次,教师的评价制度影响着教师身份认同。目前,国家对教师评价多从职称、学生的升学率等方面考虑,以此来评判一名“好老师”对教师的成长是一种负担。最后,教师培训制度也影响着教师的身份认同。学校规定教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培训却没有针对性,这又给教师增添了无形负担。

(2)校园文化。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教师生活最常接触的圈子就是学校,因此一个学校的文化对教师的影响不言而喻。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方针与一名教师的追求目标、人生价值相符合的话,对教师来说他生活在这个圈子中就会感到舒适,若不相符的话,那么生活就会产生困扰。

(3)教师个体。教师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对于一名想在教育事业上大展宏图、实现个人抱负、努力做好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新课程改革毫无疑问是一次机遇。而对于一名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一种可以供给衣食所需的职业的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对他们是一种冲击。

3.构建教师身份认同策略

(1)为培养教师认同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首先,从改变制度的角度来考虑,要以教师的生存需要为基础来夯实教师职业规范。要合理地编制依法执教操作引导手册等来供教师阅读,以增强教师的敏感性与严谨性。学校可以请些名师专家来开展专题讲座,教师根据个人所需去学习。另外,学校定期开展教师对社会、对教育、对学校、对自我的认知,组织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增强自己的认知水平,增强教师信念。其次,从教师团队来考虑,依靠学科组为单位来巩固教师专业的思想深度。教师根据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专业分组,相同学科之间探讨专业深度,而不同学科之间可以探讨教学模式、授课方式等。

(2)触发教师对已有的认同进行深刻反思。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就是要提高个人的价值,增强教师事业的信仰。首先,引导教师把学校与社会比较,让不再将自己局限于学校之中,而是放于社会之中思考自己的价值。其次,引导教师把自己所在学校与区域内外同类的学校比较,客观分析本校的所长与所短,增强自信心与危机感。最后,引导教师把学校的过去与现在比较,把现在的积累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比较,规划自己的发展,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

(3)培养教师的使命感。教师在改变过程中作用最大的还是自身的使命感。要促进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就要从教师的使命上做文章。第一,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去向优秀的同行学习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第二,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第三,教师应该多多思考,为自己确立近期目标及长远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它。

(4)开通教师评价系统,提高教师自我认知。很好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对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有帮助的。首先,学校可以建立教师信息档案,在学校网站上开通教师评价系统;其次,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些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的活动;最后,教师对照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了解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可以改进的地方等。

四、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情绪

1.课程改革中教师出现的情绪问题

(1)极端敌对和过分热情。极端敌对和过分热情是情绪过分的表现。极端敌对的教师通常表现为无视改革理念,认为改革都是上面说了算,自己只是试验品,是被差遣的工具,改革只会破坏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学到的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不去运用,还是按照“老路子”来工作。而过分热情的教师则表现为对教学改革充满了希望,认为改革都是正确的、好的,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去学习、都去尝试,但是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是一味地接受新东西,而忘记了加工,时间久了,对课程改革也就迷茫了。

(2)困惑与迷茫。困惑和迷茫是情绪偏差的表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对教师本身就是一次冲击,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感觉其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差甚远,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无所适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缺少必要的专业指导和引领。很多教师培训过于形式化,教师难以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这就使得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法真正理解新课改理念。经过一段时间改革,一旦发生预期的变化,教师就会对课程改革失去信心和热情。

(3)冷漠。对于新课程改革这一新鲜事物,大部分教师都会抱有一些好奇和希望。但是由于对理念理解得不够深刻,以及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很多教育工作者失去了信心,从而变得冷漠。而对于一些积极参与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改革之后,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这也使得同行开始变得畏首畏尾,慢慢失去了对改革的热情,继而对改革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2.影响教师情绪的因素

(1)课程改革自身的原因。首先,我国教育变革的推行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这种变革体现出“自上而下”的外部控制特性[6]。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发生与变革相一致的改变,相反很少关注教师的内在情绪。其次,新课程改革从国外引进很多新的教学理念,而这些教学理念由于传达力度不够,教师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因不能灵活运用而产生迷茫、困惑等不良情绪。最后,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编写的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增加了很多学生的操作技能,更加注重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教师来说,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运用新教材就会有些吃力。

(2)教师本身的素养。从专业素养来看,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的教师在应对新课程改革时能更加从容,他们更需要改变的是授课方式。而专业知识较薄弱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要去夯实自己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学习新的授课方式,对他们来说,任务比较多,自然负担比较多。从个人素养来看,适应性较强的、灵活变通的教师能更快地进入课改的角色中,他们能较快地接受新课改的理念,适时地改变、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之下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相反,适应性较差的教师,更愿意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生怕新的教学模式、理念会冲击自己,让自己处于“不适地带”。

(3)新课程与原有评估体系的矛盾。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掌握,它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一种隐性的、目前还无法与之匹配的隐性评估系统。而传统的评估就是升学率、学生成绩的显性评估体系。教师所付出的努力、获得的成果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时,教师就会失去信心,没有成就感。当这种新课程和原有评估体系产生矛盾时,教师就会出现困惑:到底是求升学率呢,还是要执行新课程的要求呢?

3.应对教师消极情绪的策略

(1)认真做好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一是要重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二是要强化学科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要主动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之中;三是要加强课堂指导,邀请课改专家、教研人员作现场指导,以此加深教师对新课程本质的理解,全方位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挑战的能力。

(2)做好教师情绪疏导工作。首先,让教师有积极的认知。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教师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的优势,积极地思考问题,那么就会获得快乐的体验。其次,要提升教师的抗压能力。教师要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主动去挑战、迎接新机遇,而不能逃避。最后,教师要学会有效地调控。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和压力,教师可以通过转移注意、自我安慰、合理倾诉、自我宣泄、运动调节等方式来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3)培养教师的幸福感,提高教师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才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和最终价值。”教师的幸福感源于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其源于课堂。教师一旦将教育作为一种事业而不是一种职业,那么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将发生巨大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良性互动,教师能从中体会到被需要、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能为此感到幸福,那么教师的生活、工作都将会非常顺利。教师为自己是教育工作者而感到自豪,这样会增强教师的信念。

(4)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丰富的业余生活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还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学校多组织教师进行一些活动,比如教师拔河、赛跑、歌唱大赛等等,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很好地释放自己的压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会增进不少,教师整体的生活环境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教师在一个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心情自然会好很多。

(5)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净化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师的基本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只有教师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的工作。首先,国家应该注重教师的薪资待遇,为教师的生存、生活做好保障。其次,学校可以对教职工的住房环境、工作环境进行改善,让教师处在温馨的工作环境中,以便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学校为教职工选择的居住环境要尽量避免噪音,让教师得到充足的睡眠。最后,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喜欢抽烟的男教师不要在办公室抽烟,女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着装(不要穿太过暴露的服装),教师可以动起手来装扮自己的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尹弘飚,操太圣.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身份认同――制度变迁与自我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2).

[2] Fred,A.J.Korthagen.(2004).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V01.20,77-97.

[3] 尹弘飚.教师情绪:课程改革中亟待正视的一个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3).

[4] 李子建,尹弘飚. 教师情绪与课程实施[J].新课程,2007(2).

[5] 胡航宇,欧汉文.“泥腿”中职教师变身大学教授[N].中国教育报,2015-3-21-(7).

改变自己的作文篇5

【关键词】课改研究;教师;学生;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在结合教学创新行动意见的要求下,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和实践,使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得到了发展。

一、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探索新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通行“词语解释”、“逐段讲解”、“归纳中心”等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的繁琐化、复杂化分析和练习的做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语文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如对年级的不同、课文体裁和内容的不同,教师可灵活采取读、讲、画、背、唱、演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思想、情感,从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大力提倡“质疑式”、“发现式”、“探究式”、“尝试式”、“合作式”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突出重点,提高认识,勇于创新

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少年,这种创新精神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从职业型向敬业型转变

创新作为教师的一种全新理念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必须具备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勤奋耕耘、乐于奉献等优秀品质,绝不能把教师当作谋取生计的职业。

(二)从教书型向育人型转变

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要求教师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而且还要做到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学生能力与过程的训练。从而形成不畏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绝不能片面追求学生成绩,而忽视品德和能力的培养。

(三)从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

创新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整合学科知识结构、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堂互动模式,拓展学生思维、挖掘内在潜力、开发人文资源,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千万不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四、探索与反思让我慢慢成长

听很多人说:“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一定会成为名师。”在刚开始课堂教学改革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就因为自己还觉得原先的灌输式、填鸭式比较实用。随着改革的开始,在每堂课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使这些问题在以后的课堂中出现,我学会了反思。

每上完一节课后反思自己在课堂设计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反思问题的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等等。从反思课堂教学慢慢的发展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案备写,反思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设计、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以及对教具和多媒体的合理充分的使用等等,并且把这些问题都写到自己的教后记中,以便及时地翻阅和提醒自己。就这样自己在课改中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地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

改变自己的作文篇6

(1)切忌教师包改。袁微子老先生说过:“写作文提倡学生自己修改,老师检查了着重加以批改提示。少去改它,改得越少越好。”对于袁老的上述主张,我是这样理解的:批改学生的作文,一定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误用词语、标点符号及病句等,切忌一改到底。教师只需简单提示修改的方法,或者用各种修改符号标出该修改的字、词、句、段。至于具体应该怎样改,则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事实上有的句子,有的段落改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假如教师一概包改,岂不是束缚了学生的思路吗?因此,教师要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让给学生,不要包改到底。

(2)切忌优劣不分。学生的智力发展不一,自然作文也有好有次,不足为奇。因此,在作文批改和总评课时切忌一刀切,应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例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作文,在其列提纲起草稿之时,就应作适当的构思和取材诱导;在作文批改时,眉批可稍具体些;在发现其闪光处时,多作鼓励和表扬,激发其写作兴趣和爱好,因这类学生大部分怕作文,甚至厌恶作文。对于学习基础较扎实,作文水平较高的可不批不改,但须用高标准严要求,每次作文适当介绍些习作例文或课外优秀读物,引导这类学生去自己阅读,自己检查,自己对照,自己找出习作中的“得”与“失”。实践证明,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批改方法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3)切忌褒贬过多。好的作文在讲评中虽然要充分肯定,加以鼓励,但是对学生的鼓励应有分寸,适可而止,切忌过奖,切忌讲评中过多地使用冠冕堂皇之词,因为过奖不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利于学生以严要求自己,不利于学生写作的进步。另外,一些学生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受传统习惯和父辈们的影响,大多数个性很强,性格内向,自尊心很强。因此,教师在作文讲评时,除了适当的鼓励、疏导外,还应切忌过分求全责备,以免造成讲评课死气沉沉,闷闷不乐,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作文望而生畏,使学生怕作文,厌作文。

(4)切忌教师独评。不少的作文讲评课是教师评,学生听;教师改,学生看。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往往还是无动于衷,有的心不在焉甚至打瞌睡,这就是教师们常抱怨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其实,叶圣陶老前辈早就说过:“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教给学生评改和自改的方法,这又是一个关键。在作文讲评中,切忌教师的“一言堂”。要变“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让同学们自己赞赏好的,评点不足,引导他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做讲评课的主人。如:在评改时,可采用“师生评”,“小组评”,“同桌评”等形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5)切忌评语过深。有些教师习惯在批改作文时大显身手,即在学生的作文后边写上一大段话。如:“文章选材新颖,中心突出,段落分明,层次清楚,语句通顺,内容具体,用词准确”等。像这样的语言评价不是不好,而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知识肤浅,对一些深奥的评价语未必能理解,也未必能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我认为,教师与其这样写,还不如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把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圈划出来,让他们一看就明白自己的作文有哪些闪光点,并且与同学相互交流和分享,彼此取长补短,

改变自己的作文篇7

我这里的“打”是学生用电脑把自己写得好的作文打在电脑或U盘里,然后自己润色修改,再由老师或家长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次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发”是教师给学生修改、打印后的文章写上一点简评,在橱窗里展览出来,在班上念出来,再通过电子邮箱投稿,在刊物上发表出来,最后再把学生的习作收存,装订。我这样坚持做了十多年,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作文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我觉得让学生“打”“发”自己的作文有如下好处――

一是心理涌动效应。学生为了能发表自己的作文,写稿时,自己必须认真对待。这样就激活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千万百计地把自己的作文写好。这样就把“要我写”的被动作文心理变成了“我要写”的主动作文心理。

二是交流汇通效应。一个班的作文水平总会有高有低,展览学生自己的作文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借鉴身边同学的作文方法与经验,显得更实在、更亲切,获取的知识面也更广泛。

三是自我深化效应。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讲评,或互评,找到文章写得好的方面有哪些,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应该怎样进行修改,在实践中总结,逐步深化对作文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我清楚记得,我带学生参观绥宁县城刚竣工的绿洲广场,学生写广场上八根霓虹灯柱子,原来的描写:“一到晚上,霓虹灯柱子一会儿变成红色,一会儿变成绿色,一会儿变成白色。”学生何美琪念出来之后,同学间进行了互评,在老师的提示下,修改成了“一到晚上,霓虹灯柱子像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妙龄少女,她们一会儿身披红纱巾,一会儿身穿绿衣裳,一会儿又换成了白色裙子……让人眼花缭乱。”后来这《美丽的绿洲广场》在2005年4月7日的《绥宁通讯》上登载出来。

四是发展语言效应。让学生打印、展览自己的作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强者更强,胆小的学生也有说话的机会。发表在《湖南科教新报》上的黄智宏的作文《我的理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要做好主持人的工作,用自己独有的气质、魅力去感染人、鼓舞人,让观众感到快乐。”他爱好作文,爱好文学,在作文中找到了自信,后来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五是榜样激励效应。当有人看到同学的作文登上报刊杂志后,自己也就不甘示弱,总想写出几篇文章在刊物上登出来,写作热情高昂。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六是心理满足效应。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让人欣喜,成功让人兴奋,成功能给人无穷力量。学生袁榕凯为了写好《我的家乡》这篇作文,多次与父亲走过黄桑路,文章写了三次才定下初稿,后来又作了四次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作文《美丽的黄桑路》在全县中小学“爱我家乡”的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并到山免费游览。当我把旅游门票递给他时,他久久合不拢嘴,幸福洋溢在脸上。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打”“发”自己的作文行之有效,是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作文教学思路的好方法。

改变自己的作文篇8

自新课改至今小学生的作文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功利到人文的改变,强调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赋予作文的灵魂性,使学生作文更加贴合实际。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策略发生相应的改变。

【关键词】

教学理念 小学作文 新课改 功利到人文

教师、家长越来越重视作文的教学。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与家长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在作文上,可是学生收到的成效却差强人意,从而致使作文教学仍处于不断创新改革中。新课改主要体现在作文的写作内容、教学观念、结构形式、发展过程等几个方面。这种改革的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线语文教师上,并非普遍被教师接受。就目前全面贯彻、推进新课改来说,作文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新理念有更明确的理解和掌握。

一、功利到人文的转变

自《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作文教学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小学生作文要求由记叙文转变为记实文、想象作文等。但究其根本我们应该探索导致变化的背景、依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化教学逐渐被工业化、机械化,更多的是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就如冯建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提出的,“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从而导致出现中小学生脆弱、自残、漠视生命的现象。究其根本就是过于重视技术教育,人文教育的丢失。新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旨在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将知识与生存技能相结合。教学的根本就是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自由表达到个性化写作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倡自由叙述,打破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去认识世界、发现自我,创新自我。鼓励学生写作是将自己的真实所见、生活的乐趣、真实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引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写作更具生动化、个性化、魅力化。

三、将作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作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对生活的共同体验、创造之旅,不能只重视学生文化知识、成绩分数。教师在发展学生书本知识、学习技能、智力开发的同时更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鼓励学生去追求社会道德,提升个人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成长积极掌握生活技能、领悟文化知识和体验现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将“写简单的记叙文”转变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这就是教育理念改变的重要体现之一。生活作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点滴用文字记录下来。激励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有感发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通过写作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人格,通过作文写作提升自己的人格。

结合目前国内外教师对生活作文的探讨,认为写作的最终结果还是自我强调、自我认识的过程。通过写作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让学生在写作中深化自己的感受,增强认知能力,将主体活动转变为认知,转化为文字,以作为的形式书写出来。这就使作为写作真正做到返璞归真,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性格并且全面健康的发展。对于“生活作文”在教学上的局部实施,导致目前对于作文改革的经验并不充足,但是无论是“生活作文”还是“记实作文”其含义都是一致的,都是将学生作为主体,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观察周围的变化,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建立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自己的见解很自然的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可称为我们平时所指的随笔。同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不以学习成绩为依据,积极配合每一个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平等的机会。

做好理念的转变并非简单,而是一场漫长的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也必然会引出众多议论,因此,教师就需要逐渐在教学内容、学习形式、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方法上做出改变、创新,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杨艳.谈作文教学理念的变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2】贺东华.突破农村传统作文教学的的尝试【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S1)

上一篇:一件难忘的事500字范文 下一篇:小学学籍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