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生态文化》教材开发研究

时间:2022-07-29 08:23:49

高职高专《生态文化》教材开发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是生态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发、建设符合高职生态文化教育教学特点的教材已成为当下生态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教材开发的必要性、教材开发思路、教材效果分析等方面阐述高职高专《生态文化》教材开发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便与相关院校进行交流。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态文化;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93-02

摘要:高职院校是生态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发、建设符合高职生态文化教育教学特点的教材已成为当下生态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教材开发的必要性、教材开发思路、教材效果分析等方面阐述高职高专《生态文化》教材开发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便与相关院校进行交流。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态文化;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93-02

生态文化研究源于国外的生态学研究。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觉醒的人类生态意识向文化领域渗透。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化理念向社会各产业渗透,成为当下全球化发展所关注的焦点。国内生态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普遍认为,生态文化产生的背景是现代工业文明或技术文明所带来的环境危机。[1]目前,关于生态文化尚无统一的概念。余谋昌是中国最早研究生态文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从狭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2]”。高职院校基于《生态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教材研究,编制符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规律和知识体系的特色教材,是实现课程优质化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

一、开发高职高专《生态文化》教材的必要性

1.在教育行业,“教育生态化”、“生态校园”、“绿色大学”等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校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化教育已经成为生态文化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1世纪,生态文化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们可以把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解为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以经济目标作为唯一标准,而要综合考虑对环境的损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目前,生态文化教育在部分高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生态文化的教材在国内外数量较少。笔者通过对国内同类课程选用的教材进行查阅,发现相关的教材有《生态文化词典》、《森林生态文化》、《森林文化》、《人类生态学》、《生态文化论》、《生态文化概论》等。这些教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词条形式出现的教材,简洁、实用,但是知识点零散,不系统,不适合组织教学;二是系统论述森林文化的理论基础、体系和设计的教材,内容全面,但是作为生态文化的一部分,森林生态文化不能完全代替生态文化,该类教材专业适用面有限;三是注重系统理论构建的教材或是专著,属于本科、硕士、博士选用教材,理论性强,实践性不突出,不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选用教材。现有教材对知识点的讲解准确、深入,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借鉴国外生态文化研究和发展的基础,探索符合地域特点与产业、行业建设高度结合的《生态文化》教材的编写已成为生态文化教育和《生态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教材开发的思路

1.内容简介。《生态文化》教材主要以传播生态文化,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核心。以云南农林类专业为试用范围的《生态文化》教材开发,应满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云南生态文化特色,其内容包括学习导航、人类与生态环境、中国生态精神文化、中国生态物质文化、生态经济、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等六个项目,每个项目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实践任务。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应介绍不同生存环境下各民族的生态智慧,将现代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融合进民族生态文化传统中,体现云南地方生态文化特色。

2.编写思路。教材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学习任务,开发、建设符合高职生态文化教育教学特点的教材。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针对高职大学生开设的《生态文化》课程需要探索合理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生态文化较为宽泛,知识点多,而且常常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生态文化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融入材料和实践内容中,按照生态文化项目的设立、实施、总结等教学环节,通过社会调查、参与观察和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方法来培养学生认识生态文化、养成遵守生态文明习惯的自觉性,较好地将生态文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实现课程优质化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3.教材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概念;认识中国生态思想的源流及其影响,掌握中国现代社会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生态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解和掌握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生态物质文化的构成类型,掌握中国生态农耕、生态狩猎、生态渔猎、生态采集等物质生产生态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掌握中国生态饮食、生态服饰、生态人居、生态交通、生态休闲、生态养生、生态医疗等物质消费生态文化的内涵和表现;理解和掌握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类型;理解和掌握生态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理解和掌握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②能力目标。能用生态文化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分析现实问题;能提出传承和发展优秀中国生态精神文化遗产的建议或可行性方案;能根据人地关系的基本知识,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对具体的生态物质文化进行优劣判断及赏评;能够分析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并对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③素质目标。形成生态伦理观、确立生态发展观、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养成遵守生态文明习惯的自觉性;唤起环境忧患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文化素养;培养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理念。

三、教材特色

1.地方性。教材要按照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选取内容,体现地方性。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林业三大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在云南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急需对农林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从事技能型工作和基层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文化》是针对高职学生开发的教材,其内容以云南生态文化体系构建为基础,为满足林业技术类专业和农业技术类专业工作实际需要而设置,将生态文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具体化为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凸显高职院校生态文化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2.应用性。生态文化课程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生态文化的知识和理论不仅能解决生产问题,还能指导生活,增加生活的乐趣。如何将文科教材开发为实用性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难点。“‘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文科类高职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3]”教材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学习任务,将生态文化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融入材料和实践内容中,让学生带着目标和任务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将传统文化类课程“听、背、练、考”转变为“看、思、问、干”,符合高职高专开设《生态文化》课程的主导思想。

3.实践性。教材按照实践的途径开展生态文化教育,从教学手段上体现了教材的实践性。《生态文化》以教学手段的创新为特色,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完成任务、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社会调查、参与观察和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方法将生态文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直观和形象的案例,具体的实践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生态文化、养成生态文明习惯的自觉性。

4.增强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目标贯穿整本教材。教材开发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生态文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用生态文化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分析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文化素养。

《生态文化》教材结合云南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特色决定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实践和体验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识别、辨析、参与决策的能力。教材注重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是一本理实一体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体现云南本土特色、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高专适用教材。

参考文献:

[1]白光润.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人文地理,2003,18(2):75-78.

[2]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2003,(4):64-67.

[3]简洁.“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文科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究——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93-194.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林业高职院校《生态文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云教高[2010]96号,课题主持人:李维锦)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维锦(1973-),女,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化、旅游人类学;李三强(1972-),男,云南曲靖人,云南艺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

上一篇:基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 下一篇:浅谈《现代信号处理》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