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时间:2022-07-28 10:22:01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握好三维目标这个中心,以学为本、以生为本、以文为本是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秘诀。

关键词:小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感情进行熏陶感染,教师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说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客观存在的两个特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谓主次和先后。语文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就应该左右兼顾,互相渗透,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维三本”相结合是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秘诀。

一、落实三维目标,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非常丰富,新课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设计展开。从以前的“语文能力”到现在的“语文素养”,简单的词语变化中,体现的就是一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衡和统一。三维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之一,也是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价值所在。丁培忠先生曾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不管是识字与写字教学,还是阅读写作教学,都要围绕三维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识字的过程也是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人文思想体现的过程。笔者经常会运用猜谜、编故事、简笔画等趣味识字法来进行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愿望,又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识字的方法,在字的演变中感悟汉字的无穷魅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略读、精读、诵读等阅读的方法,也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想象、比较、概括,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验、感悟和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简单地理解为知识训练和思想教育,既要防止语文能力中心论,把人工具化;又要防止语文说教论,空谈语文。实践证明,只有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以学为本,体现语文课堂的主动性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学生阅读教师提问,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现象,这种以教定学的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以学为本,就是以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素养为根本出发点,以学定教,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到“有”,从“旧有”到“新有”的学习过程。这期间,不但提倡学生学会,更重视学生会学、乐学;不但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

以学为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以学为本的学习方式。就阅读教学来说,以学为本,就是要淡化教师的讲解,突出学生的阅读,通过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形成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作为教师,除了给予学生选择阅读方式的权利,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给予学生对话的自由,还要创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情境,激发、引导学生欣赏、想象、思考、质疑、讨论、补充、总结。

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花边饺子里的爱》(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4课)时,先是让学生速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母子之间的那几件事?接着让学生走入文本,边读边想,积极提问,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在此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把问题进行巧妙归类,然后围绕问题多层次展开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近母亲,感受母爱;走近作者,感受孝心。最后让学生走近自己,发现爱,感受爱,抒发爱,表达爱。这节课自始至终,教师都是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读中思考,读中领悟,读中升华。当学生把饺子中的秘密一层层剥开,母子之间深深的爱意便了然于心;当师生一起朗读“爱是无形的,它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身难忘;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时,笔者相信爱的暖意,已经弥漫在每一位师生的心底。如此看来,以学为本,以学定教,能使学生早日进入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且诗意地栖居于此。

三、以生为本,体现语文课堂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摆正教者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既是指知识能力基础,也是指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人文关怀。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他还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意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担当组织、引导、鼓励、促进的作用。一是要摒弃“填鸭式”、“操练式”的语文教学方法,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二是要转变观念,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学生坦诚交流,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失败依然自信,受挫依然坚强。

四、以文为本,体现语文课堂的主导性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根本。以文为本,就是强调教师读懂文本,用好文本,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超越文本。小学语文教材经过几十年的调整更新,编排更加合理,分类更加明晰,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更主要的是所选的内容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深受师生喜爱。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很多教师在树立大语文观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把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引进课堂,把教学内容不断向外延伸。他们制作动画,剪贴视频,补充资料……把课件打扮得花枝招展。他们把课本放在一边,穿梭于电脑和学生之间,一会儿音乐,一会儿图片,一会儿视频,当然也有阅读和讨论,有游戏和作业,当鼠标点击停止的时候,也就是一节课结束的时候。笔者认为,这实在是对拓展语文教学的误解,是舍本逐末、欲速则不达的开放。

课堂的开放性并不是把大量的课外资源引进课堂,把大量的活动实践搬进课堂,而更多是指教师要有开阔的思想视野,能够在瞄准目标、统领全局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读通文本,领悟文本,超越文本。语文的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内化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内化的过程,是需要时间,需要接纳,需要消化的。过度的拓展,挤占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必然会冲淡学生对文本的内化。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立足文本,利用好文本,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最佳结合点,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最佳效果。

有一种训练叫实践,有一种感悟叫意会,有一种理解叫微笑,有一种沟通叫点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艺术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只要把握好三维目标这个中心,以学为本,以生为本,以文为本,就能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共舞。

上一篇: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下一篇:浅谈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