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高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的思考

时间:2022-07-28 09:58:39

对职高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的思考

职高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整体而言,在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推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依然会有很多的困惑和冲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一堂语文课如果不组织阅读仿佛便不能生动,也就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花样百出的阅读:集体朗读、默读、领读、分小组读等等。可是读的效果究竟如何?或者说是否有效果?笔者不得不说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备受困扰的问题。

一、有效阅读的含义

什么才是有效阅读?在笔者看来,“有效阅读”就是实现阅读的有效性,达到阅读的目的,而阅读无非有以下几个目的:

1.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这是阅读最直接、最浅层的目的,我们国家民族众多,方言纷杂,规范的普通话阅读有利于人们的交流、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

2.解读文章、感知内容语言等

这是阅读的第二层次,通过阅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以及写作特色和写作目的等等,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得到美的熏陶和深刻的启示

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达到对人情感的教育,美的熏陶。好的文章带来有益的启示,时时刻刻引导着我们,警示着我们,鞭策着我们。让我们更积极,更向上,从而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二、职高学生阅读现状

1.职高学生阅读的基础

职高学生的阅读基础相对薄弱,由于这些孩子在初中时大多学习成绩较差,容易被老师忽视,一般不会被叫起来领读,单独开口的机会几乎没有,久而久之就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在课堂上也往往是心不在焉,根本无法融入情境,就更谈不上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了。

2.职高语文课堂的现状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曾进出过各种课堂,在各种公开课上,老师都是极尽自己所能,想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可笔者看到的大多数课堂是这样的:

(1)阅读方式多种多样。追求阅读的多样性,集体朗读、教师或学生范读、默读等各种方式都采用,朗读书声不绝于耳,可谓热闹非凡。

(2)教师引而不发沉默异常。阅读之后,教师的提问却无法热闹起来,这和我们的学生基础薄弱固然有关,但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刚刚进行的阅读的有效性。

三、对有效阅读的思考

在热热闹闹的朗读声中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1.课前的阅读准备

古人说得好:“文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何能把一篇文章读懂读透,笔者的想法和古人一样,认为不是一遍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我们职高的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在课前阅读,更别说去读几遍了,这就要求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做好课前的阅读准备。

(1)布置阅读预习作业。阅读的布置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能让我们的学生对文章更加了解或者是更深刻地

了解。

(2)设置问题约束阅读预习。设置好问题进行阅读,会使预习阅读更有目的性,从而更有效。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以便达到预习的最初目的。

(3)检测预习效果,强化预习。如果只是布置了预习,而没有检查效果,对于这些自律性相对较差的孩子来说,往往不容易坚持下去,或者会敷衍了事。所以,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检测,以督促课前阅读的完成。

北宋学者朱熹曾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极言了思考之前读熟文章的重要性。

2.课堂上的有效阅读

前些日子,听某老师讲解一篇说明文,课堂上让同学们尽情发挥了“读”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这位老师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在教学的过程中,记不清学生齐读了多少次。老师一声:“预备!”学生便齐声朗读起来,听起来煞是好听,也好像积极性很高,但仔细品来似乎又觉得不是那么对味儿。一篇说明文,有没有把它大声朗读而且不厌其烦地大声朗读的必要呢?这种读的目的性究竟何在?笔者觉得课堂上的有效阅读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目的地读。职高语文的课堂似乎历来缺少一些生气,课堂气氛往往会死气沉沉,老师一个人也是越讲越没有激情,于是阅读成了活跃课堂的良好方式,朗朗读书这一幕便上演在各式各样的课堂上。

可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想来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想过,最起码没有细致地想过。读的目的有很多种,或消除字词的生僻读音,或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或归纳总结文段,或感悟文章情感的美好,或揣摩人物细致的心理等等。那你的目的是什么呢?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你不能肯定地回答,那我们的学生就会更加茫然。所以请有目的地设置阅读。通过有效的问题设置达到预想的目的,实现阅读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有很多老师做得很好。例如:秦昌利、周永红老师就通过词语、问题、题目、活动、情感等线索,牵动全文,贯穿整个课堂活动。我们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有目的,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要有方法地读。读的方法不外乎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这几种方式,但不是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任何一个目的的实现都可以随便用之的,不同的阅读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笔者觉得读的方法或许可以从不同的体裁角度分一下类:第一,古文,文字大都很是拗口,生僻字也较多。在事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是否可采用对个别“读”的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然后让其在课堂上领读;或者干脆由教师领读呢?这样既消除了生僻字又节省了时间,也锻炼了学生读古文的能力。第二,诗词,诗词的语言凝练,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往往把他的思想感情熔铸在所描绘的生活图画里,从而形成某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要求我们能通过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从诗人的角度出发,想诗人所想,言诗人所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一首诗。第三,说明文,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大篇幅地朗读,说明文让我们掌握的无非是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所要向我们传授的知识和它语言的特点等。而这些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归纳的。据笔者个人真实体验,大声朗读时很难用心地去思考某些东西,如果去思考了就不能大声朗读了。学生默读同时静静地思考,思考语言的准确、严密,思考说明的目的,观察文章的篇章结构,从而达到阅读说明文的目的,实现阅读效果。第四,议论文,作者写作的目的无非就是让读者认同他的观点,我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看他讲了什么观点,并且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让我们认同他的观点。我们是否也可采用让学生自读去发现作者想让我们认同怎样的观点,认不认同?为什么认同或不认同?学生会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再把所要完成的任务设置成适合的问题。第五,记叙文和小说一般较容易读懂,但他们往往不会是简单地记叙或者单纯地去讲一个故事,这就要求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懂得挖掘,挖掘背后的东西。除了可以运用以上的方法读,在品味语言和人物形象时,我们还可以采用精读的方式,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的句子挑出来,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行为描写的动作索性做做,心理描写的索性闭上眼睛想想,语言描写的索性说说。再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联系社会现实,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笔者认为也不难理解记叙文或小说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段内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而不应该一味追求课堂的活跃而忽视了阅读的有效性。

(3)要有发现地读。“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古人说这样的话,无非要告诉我们读书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思考而解决之,或许会满头雾水,但总会找到问题的症结,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去学。可见在还没有学习文章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要读懂,读来读去不知所云也不会有怎么深入的研究。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不会问问题,因为他们大多不自信或者根本就没学懂,所以要学着教会我们的学生如何去问为什么,这也许才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式。

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准确、流利、读出文章内涵、体会出文章的情感以及韵味,如何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读”不是说出口就结束的事,它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心思去揣摩,希望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之前多思考一下,以便做到有的放矢、读之有效。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读书法[M].八旗书院.清光绪23年(1897).

[2]孙建平.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J].语文教学通讯,2007(2).

[3]秦昌利,周永红.运用线索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J].新语文学习,2007(1).

[4]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杨.论有效教学的六大特征[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

(作者单位:浙江海盐理工学校)

上一篇:试论“浅阅读”背景下的中职生传统文化阅读的... 下一篇:浅谈游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