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的中学生英语学习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07-28 08:04:43

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的中学生英语学习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中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多种困扰因素。本文探讨了初中阶段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的中学生英语学习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历史的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从小耳濡目染本国文化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乏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把中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势必导致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出现错误或产生误解。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中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多种困扰因素。笔者通过多年英语教学发现,中学生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候语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朋友之间都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两种语言各有一定的方式来表达。英语通常的问候语为:Hi! Hello! How are you?以上的问候在中国人之间很少用到。而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你吃过了吗”“你哪儿去” 或“你干什么去”,其实这些都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而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饭了”“要到哪儿去”“去干吗”。中国学生如果缺乏英美人打招呼问候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而按照汉语的“套话”去向一个讲英语的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our lunch?”他就可能以为你要邀请他共进午餐,如果问“Whe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则会有打听他人隐私的嫌疑。

2.称呼

在我们国家“同志”“师傅”被用于不同的性别、身份、地位的人。而在英美国家一般用Mrs、Mr、Miss、Ms或者Sir、Madam来称呼。再比如,中国学生总喜欢把“老师”称为“teacher”,在英语课上,学生就会这样称呼老师“Good morning,teacher Wang”,其实“teacher”在英美人士的文化中,表示一种职业,而不是称呼语,更不是尊称。因此,根据英语国家说话的习惯,我们学生应该说“Good morning Miss/Mr. Wang.”

3.称赞和恭维

中国人和英美人士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或物总要称赞一番,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外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当他们称赞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予以反复否定,而不像外国人那样坦然地用语言表达感谢。例如,当外国人表扬中国学生的英语说得好时,该学生就会说:

A: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B:No,not at all.

其实,对这样的赞美之辞说外国人常用的一句“Thank you”就行了。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自谦看作是一种很重要的美德。这种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或错误。

4.隐私和禁忌语

不同语言中禁忌语常常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国,人们询问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语国家这些被视为个人隐私的问题都要回避,否则,容易引起对方反感。因为询问这些问题,是对他人不尊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例如,中国学生由于对外国人的好奇心和关心,初次见面常会问下面的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一连串问题的话题。

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wages?

How much do you earn?

You make a lot of money,don’t you?

What’s your name?

Are you married?

西方人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的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他们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

5.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在西方国家,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说法。当然,西方人所喜欢的狗的某些品质,中国人也喜欢,如狗忠实可靠、勇敢、聪明等。但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的学习问题的对策

为了避免和减少错误,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

1.提高自身及学生的英汉语言对比意识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其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教师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在充分考虑母语特点的情况下,利用英汉对比,体会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英汉的相同之处,表达起来比较容易,英汉的不同之处往往是困难所在,时常体会英汉的不同之处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就能预见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从而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避免本族语的干扰,准确判断其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影响着中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介绍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使学生真正学会不同语境中礼貌且得体的“言语行为”。例如,让学生观看有关英语国家饮食的录像,看完后讨论中西饮食方面的异同,如使用的餐具,西方人多用刀、叉,而中国人多用筷子。这样的教学活动对提高文化差异的意识很有帮助。教师还可以人为地创造与真实语言环境相似的情景,使学生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文化熏陶,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减少语用失误,达到初步用英语交际的目的。

上一篇:优化课堂策略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下一篇:语文因想象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