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分析

时间:2022-05-19 07:03:29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分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以浅易文言文阅读为主,主要考查内容有:一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二是关键语句,三是文章的内容、中心意思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考纲》中所讲的识记、理解和概括三方面能力的考查。

学生要想提高这三方面的能力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第一,古今时间的间隔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陌生感,这是一个客观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所讲或者所练习的篇目不能“硬讲”,而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比如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关史实和典故、社会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古代文化知识。这些既可帮助教师分析文章,把握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词语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学生不再陌生。

第二,学生翻译句子不能结合语言环境。这个问题与有些教师的讲课习惯有直接的联系。教师上课时,大多是先翻译文章内容,做得事无巨细,学生学得很被动,他们的“惑”被教师代替解决了,因此,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常常是学了几年文言文,连一篇浅易的文章都读得错误百出。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现成的文言文,比如成语、成语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外交辞令等,这些都是鲜活的文言文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活教材”,结合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

第三,学生复习文言文时不注意诵读。学习文言文,诵读是关键。在复习中,不能急于求成,诵读同样很重要,坚持下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逐渐了解、把握文章内容。中学生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考规定了学生必须背诵古诗文64篇,还要阅读120篇左右的课外文言文,这才能应付现今的高考,因此学生要想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就必须要诵读。

诵读与断句有着直接的联系,不能正确断句就谈不上正确理解。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断句的有关知识。

1.虚词是断句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等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2.排比、对偶、顶真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

3.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等词,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

在学习文言文时只有解决了这些认识上的问题,我们学生师才能展开进一步的教学。

第一,学习文言文要结合现代的思想。于丹解读《论语》给了我们文言文教学一个很好的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掌握古代的文化知识、精神内涵等,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基础,所以我们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古为今用,挖掘古代文化中的精髓。

第二,文言文学习,要注重归纳和积累。尤其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以及典型句式,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古代文化语知识多且琐碎,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归纳,搞清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理清文化脉络。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扩大阅读的范围,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比如《古代文论》《文选》里的一些名篇,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三,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通过整体阅读一篇文章,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1.是什么朝代;2.写的是什么人;3.做了几件事,包括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性质的褒贬;4.事件的结果及意义等。学生阅读文本之后,要准确筛选出这些信息,并对试题中的选项加以判断。筛选信息是第一步,而整合信息、概括观点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对筛选出的这些粗糙的、没有条理的信息进行“合并同类项”,并概括文中主人公的观点及作者的态度。

综上所述,对文言文内容的整合概括,目的在于检测学生整体阅读理解的能力,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特点。要完成这类题,离不开理解词句、通晓文义、辨清主次。学生经常出错的类型,大致可总结为“词语误解”“强加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观点不清”等几种。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等方面入手,最终会去伪存真,豁然开朗。

最后再提及一下课本利用。虽然我们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局限于“以本为本”,但是课外文言文的练习、试题的解决方法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课本是学生学习、复习时的工具和依托,文言文学习要先课本,再课外,最后还要结合课本。所以,学生在复习文言文时不仅不能舍弃课本,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上一篇: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是小学语文教学“减负”... 下一篇:新时代背景下的中专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