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构建盎然的生活数学课堂

时间:2022-07-28 05:57:31

为学生构建盎然的生活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取真实而鲜活的生活素材来充实课程资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品味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并由此激活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为学生构建盎然的生活数学课堂。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就有很多数学知识,唤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年、月、日》的教学时,教师一般是借助于谜语,如“一件宝贝三百衣,一日脱一件……”而学生因为知道要上这节课,联系这节课内容,你还没说完整个谜语,他就把谜底公开了。因此我改变了一下教学策略,从学习年月日这个知识的重要意义出发,让学生说说北京“鸟巢”体育馆的建成,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开心吗?(开心)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高兴,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有意义的日子(课件点击出示鸟巢建成的时间)。其实像这样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曾记得(点击,出示开国大典)爷爷站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是在――(点击,出示日期,)生齐读;又记得邓小平爷爷一国两制使香港顺利回归,那是在――(点击,出示日期)生齐读;我们还记得申奥成功的日子是――(点击,出示日期)生齐读。要记住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必须要知道哪年哪月哪日。年、月、日与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很快集中,而且在这个读的过程中不仅深深体会到学年、月、日这个知识的重要性,而且无形之中激发了爱国热情。这样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体验数学魅力

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更不是学生原有知识的重复过程,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努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数学融入生活,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6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50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50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0元

丙种: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0元

你能为父母当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这样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数学应用生活化――源之生活,用之生活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要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彩。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24小时记时法”后,学生很感兴趣地研究和交流学校作息时间表并自发收集生活中关于时间方面的信息。他们来到汽车站、邮局、商店、银行门前等地方记录下关于时间的内容,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和探讨,并为自己制作了“快乐周末”一天时间安排表,从而培养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好习惯。

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因此教学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课外活动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时,我让他们设计一份调查报告,引导和鼓励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调查了解商家每天的销售情况、不同档次鞋子销售情况、不同季度鞋子销售情况、各种不同品牌的鞋子销售情况、同一品牌不同尺寸的鞋子销售情况等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数据,加深了他们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知识的认识,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合理经营措施,比如我们当地100多元左右的鞋子最好卖,男鞋40码到42码的鞋子最畅销等。这个活动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既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源之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生活数学,有意识地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现数学课堂的魅力与活力。

作者单位:如皋市石庄小学

上一篇: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下一篇:提高小组讨论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