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07-28 03:22:4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复杂而又矛盾的时期,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又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及其任务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德育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工作。

1.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

2.认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3.良好风气,互助互爱,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4.集体主义教育,正确对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关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5.爱护公物,热爱劳动,勇敢坚毅,吃苦耐劳,自尊自强。

三、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渗透途径

1.从教学的内容渗透。体育教材的内容广泛,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严格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的时候,利用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耐久跑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体育竞赛则更有凝聚力,能使学生空前团结,并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等等。

2.从教学的过程渗透。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教学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从教学的评价渗透。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如在课堂中学生在同一活动中,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畏惧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

总之,体育教学过程实施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使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学习与教育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作者单位 河北省故城县饶阳店镇中学)

上一篇:探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下一篇:学数学要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