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证言和证物

时间:2022-07-28 01:47:48

历史的证言和证物

今年和明年是“甲午(2014)・乙未(2015)”。我要透过文物介绍和文献解读,向各位报告我对于120年前的“甲午(1894)・乙未(1895)”若干史实的了解和理解。

这是一枚120年前的铜质纪念章,是我个人的藏品。

纪念章的正面是象征日本皇室的和两杆日本军旗交叉的图案。纪念章的背面是篆体汉字“明治二十七・二十八年从军记章”的字样。“明治二十七・二十八年”相当于“甲午(1894)・乙未(1895)”。这是当年日本皇室发给参加“”的日本军人的纪念章。

1894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日本军舰在丰州岛海面上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击伤中国军舰“济远号”。日人所谓的“”于是爆发。

战火从甲午年(1894)延烧到了乙未年(1895)。

1895年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清廷被迫派代表在马关春帆楼同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月2日(农历四月初八),清廷在《马关条约》上“盖用御宝,发使赍行”。《马关条约》的内容包括了割让祖国的宝岛台湾!

日人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的“从军记章”是铜臭而血腥的。提起这枚“从军记章”,乃是提起了一连串的国耻。

老师同学们,毋忘国耻!

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庋藏的5页档案。

这5页档案告诉我们:1895年4月28日(农历四月初四),就在清廷批准《马关条约》的前4天,台湾安平县举人汪春源、嘉义县举人罗秀惠,淡水县举人黄宗鼎“取具同乡京官印结”,即取得“台湾京官户部主事叶题雁”和“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具保,上书都察院,抵制《马关条约》、抵制“割弃全台以倭之说”。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当时以台湾举人的身份在京参加“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会试。

中国古代有用公家马车送应试举人到京的惯例,“公车”遂成了举人的代称。据康熙乙丑(1685)《台湾府志》的记载,“会试举人”的“盘银费”即车马补贴为“30两”。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上书乃是台湾举人的“公车上书”。

连横《台湾通史》记:“台湾举人会试在北京,闻耗,上书都察院,力争不可。”康有为的《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记:“(1895割台祸起,京师)连日并递章都察院,衣冠塞途,围其长官之车。台湾举人,垂涕而请命,莫不哀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以一日二夜草就万言书,请拒和、变法、迁都三者。”《康有为全集》第二集所收署名“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的《公车上书记・序》记:康有为草就的万言书“乃在宣武城松筠庵之谏草堂传观会议……和约本定于四月十四日在烟台换约,故公呈亦拟定于初十日在察院投递。而七、八、九日为会议之期,乃一时订和之使、主和之臣,恐人心汹涌,局将有变,遽于初八日请将和约盖用御宝,发使赍行……议遂中寝,惜哉、惜哉!”

据上记文献,康有为是受台湾举人的“公车上书”启发而发起十八省举人的“公车上书”的。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实际上并未“在察院投递”也。

台湾举人的“公车上书”应在史书上大书一笔!

1895年5月,近代文豪、吾闽先贤林琴南在为曾任彰化教谕的闽籍诗人周莘仲的遗诗撰序时,垂涕写下这样一段话:“(周莘仲诗)集中作,在台湾时纪时揽胜为多,皆足补志乘之缺。嗟夫,宿寇门庭,台湾今非我有矣。诗中所指玉山、金穴,一一悉以资敌。先生若在,徒能为伯翊之愤耳,究不如其无见也!余杜门江干,以花竹自农,一锄之外,了不复问,余校阅先生遗诗,感时之泪,坠落如溅,愈念先生于无穷矣。光绪乙未五月后死友林纾识。”

林琴南早年两度到台,在淡水居住了3年。1867年到台省父(其父林国铨时在台湾经商),1878年10月到台奔丧(其胞弟林炳耀病逝于台湾)。林琴南对台湾怀有一份真挚的感情。1895年5月2日(四月初八),《马关条约》“盖用御宝”,即获得清廷正式批准,这令林琴南极度悲愤。

林琴南此文是我在1987年发现的,拙著《台湾近代文学丛稿》(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曾作介绍。这是一份珍贵的文献。《马关条约》之第二款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列各岛屿”及“澎湖列岛”割让日本。《马关条约》的割地条款,其实亦是弃民条款。

台湾举人的上书,或者说台湾版的《公车上书》,其要义之一是“台民忠勇可用,但求朝廷勿弃以予敌”。台湾版的《公车上书》说:“林爽文之乱,诸罗县被围半载,义民四万竭力死守,城中以地瓜野菜充食,卒能力遏凶锋,保全台地。高宗纯皇帝谕旨嘉奖,赐名嘉义县,是台民忠义之气久蒙圣鉴者二百年于兹矣。甲申法人内犯,敌由沪尾登岸,台民奋力死战,歼毙法酋。此尤明效大验者也。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予倭人,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台地既割,绝大多数台民仍然在这被割让的土地上生存。正如台湾版的《公车上书》所谓:“祖宗坟墓,岂忍舍之而去?田园庐舍,谁能挈之而奔?”

现在来看台籍画家刘锦堂先生的名作《弃民图》。在我看来,《弃民图》里的“弃民”并非衣不蔽体,而是全身上下封得严严实实的。画家的匠心乃于此俱见:谁能看得到弃民身上的伤、心里的痛?!

近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先生在第六届海峡论坛上说:“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对现行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认同,知晓一部分朋友对发展两岸关系还有这样耶样的顾虑。解决两岸之间的分歧和问题,需要我们双方共同努力,以大局为重,以善意相待,以亲情相融,不断消除隔阂、化解心结。”

俞正声先生是对台湾有真挚感情、对台湾人民有真切理解的人。

让我们为他点一个“赞!”

从1894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日本发动战争到1895年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中日双方代表签订《马关条约》,这是“”、也是“中日战争”,是侵略战争、也是反侵略战争的一个阶段,整整9个月。

我完全不认同并且强烈反对“《马关条约》签订,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说法。在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后,台湾人民起而开展反侵略斗争。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坚持到1895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初三日)日军占据台南、台湾全岛沦陷,整整5个月又10天。

这里向大家介绍3种文献:

闽南语歌仔册《台省民主歌》

《台省民主歌》“采拾台湾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台湾人民反割台反侵略的斗争。《台省民主歌》乃以“台省”入于标题,以“清国”之“钦差”刘铭传在台湾建造铁路的事迹起兴,又有“抚台逃走过别省”、“台湾一省寻无官”、“一时搬走过别省”等句;《台省民主歌》的首句是“说出清国一条代”,又在文中屡用“尾省”、“台湾一省”称台湾,“别省”称其他省,以此表明对台湾建省、对台湾作为“清国”一省的地位、对“清国”良吏的看重。《台省民主歌》用“真敢死”、“有功劳”、“尽忠报国”赞誉抗日英雄,用“百姓闻名少念(思念)伊”怀念“清国”良吏刘铭传。这是我们从《台省民主歌》里可以听到的历史的证言。

《窥园留草》

《窥园留草》是台南进士许南英先生的诗词作品集,1933年由北平和济书局印行。书前的台湾进士施士洁序和台湾进士汪春源序分别谈到:“甲午中东之役,乙未廷旨割让台湾。仓葛大呼,王人不服。允白(即许南英)与吾党诸子枕戈泣血,连接台帅,敌忾同仇”和“割台涡起,时春源以公车诣阙,上书不报。君与台帅同仇戮力,赍志不酬。”

书前又有许南英之第四子许赞遥ㄓ置许地山,现代作家,《落花生》的作者)的《窥园先生诗传》,其文记许南英于1895年以“筹防局统领”身份率义军驻守台南城外和城内。“九月初三日,日人入台南”,“民主国最后根据地台南被占领后,日人悬像遍素先生。乡人不得已,乃于九月初五日送先生到安平港,渔人用竹筏送他上轮船。”

许南英进士是在台湾坚持反侵略战争直至全岛沦陷才离开台湾的。

《台湾战纪》原名《瀛海偕亡录》,作者洪弃父(原名洪弃生)是台湾近代最杰出的学者和诗人。《台湾战纪》乃于1922年由洪弃生之子洪炎秋(时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就学)委托北京大学出版部印行500部。

《台湾战纪》是洪弃生1906年的作品。书记《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将近“六阅月”的反侵略,以及日人入据台湾后5年(1895-1900)间台湾人民的反抗。

这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进士题名碑拓片的局部照片,碑存北京国子监。从碑拓上可以看到,许南英名列该榜三甲61名。该榜第62名是俞明震。

1894年十一月,俞明震以“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刑部主事身份,由唐景崧奏调台湾;1895年四月二十五日,“派充全台营务处”;1895年五月初一日,又以“顾藩司(按,指署理台湾布政使顾肇熙)内渡(顾于四月初一日离台内渡),接替无人。查有候补主事俞明震才可济变,胆识俱优,堪可按署”,由唐景崧奏请署任。

唐景崧是以台湾布政使署理台湾巡抚的。俞明震“接署”即接替顾肇熙台湾布政使一职后,于5月8日赴前敌督帅兼理饷械、电报事宜,撰有《台湾八日记》。

许南英和俞明震各有《和易实甫观察》。易实甫诗云:“不向瀛南靖蜃楼,却来江上弄渔舟。溶能绿日天无夏,稻已黄云岁有秋。六月图南海东运,七星在北汉西流。风烟一壑休萦念,早办骑鲸越十州。”

许南英诗云:“投笔从戎恋虎头,巨川欲济苦无舟。涕零阙下陈同甫,谈笑军前李邺侯。仗剑定应除丑虏,执鞭窃愿逐豪游。满腔热血向谁洒,诸葛先生近豫州。”

俞明震诗云:“登临初见海嵯峨,回望神州感逝波。久坐自疑趋大壑,再来应恐泣盘陀。愁边草树天风急,泪眼乾坤落照多。今日五州成大梦,独留残梦在岩阿。”

他们的诗里都有梦,国家受辱、山河破碎的噩梦,回天无力、志不能伸的残梦,和执鞭驱虏、神州富强的大梦。

上一篇:热爱运动的医科学生 下一篇:黄宏洲:世界上最满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