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2-07-28 01:18:53

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摘要】现阶段随着血球细胞计数仪广泛使用,产品不断升级提高,传统的显微镜检查往往被忽视,但仪器出现异常也是常有发生的问题,此时,仪器分析加上显微镜辅助检验,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字】血细胞 显微镜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6.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13-02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通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不仅为各种血液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而且为其他疾病的鉴别和诊断也可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早期的血常规检测采用的是人工显微镜镜检。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提高,高科技逐步应用到现代的医学检验当中,血球细胞计数仪已经成为现阶段血常规检验的主要手段,逐步替代原有的人工镜检,具有分类功能的血球细胞计数仪成为主要应用仪器。传统的人工镜检和现代的血液分析仪的使用,都是为了获得稳定、可靠、准确的血常规检验数据,辅助临床诊治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因此进行实验室检验需要考虑到影响血常规检验中的一些因素,并加以严格控制。

1 标本的采集

为了使得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获取的标本必须保证高质量。获取高质量的标本是进行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高质量的标本必须保证采取血液标本中的各项细胞形态的完整,这也是检验的最基本要求。常规检验血液细胞标本的制备分成两个步骤即采集和抗凝。

1.1 标本的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可在不同身体部位经采血获得,常用的采血方式为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有研究表明[1],通过静脉血采血获得的样本用于检验最为可靠,末梢毛细血管采样常采用手指血,因其血样与静脉血差异最小而且血样较为稳定。但是有文献报道[2],手指毛细采血与静脉血比较,其在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上仍有差异,效果较差,经检验获得白细胞计数升高明显(+8%),血小板计数降低明显(-9%)。因此,在血常规检验时应采用静脉血采样进行检验。

1.2 标本的抗凝:采取血样在经过血常规检验之前必须通过抗凝剂抗凝处理,现阶段抗凝剂的选择上,主要为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Na2,EDTA―K2,EDTA―K3),选择原因主要为其对白细胞形态的稳定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较小,适合用于常规血液检验。在去除采血生理性因素及采血部位对样本的影响外,采取的血样的质量主要收到血液和抗凝剂比例的影响。当血液比例相对抗凝剂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的缺少,微凝血块出现的的概率增加,在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的时候,微凝血块的出现可能导致仪器阻塞,对检验指标造成一定的影响;当血液比例相对抗凝剂过低时,样本中抗凝剂的含量过多,对检验指标影响较大,血液在经过乙二胺四乙酸盐抗凝处理后,血细胞的形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改变的程度受到乙二胺四乙酸盐的浓度和时间的影响较大。乙二胺四乙酸盐与血液的最佳浓度比为1.5mg/ml,当血样相对抗凝剂较少时,如乙二胺四乙酸盐的浓度达到2.5 mg/ml时,中性粒细胞会出现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崩解,导致产生大量血小板的碎片,血细胞不同程度的改变会造成血细胞的计数得到错误的结果,尤其在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影响更大。

采取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可通过抗凝剂的抗凝处理得到全血标本,获得的全血标本中稀释液的含量极少,对标本产生的影响也很微小。但是,末梢血经抗凝处理获得的标本要制成血液和抗凝剂比例适合的全血标本十分困难,因此,临床建议,在制作全血标本时,可通过使用含定量乙二胺四乙酸盐的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血采集。

在传统镜检和现代血液细胞分析仪的使用中,大多数的稀释液中由于含有抗凝剂,因此通过在定量稀释液中加入末梢血液或微量静脉血 (10~40 μl)的方法可得到预稀释标本,这种情况多用于末梢血标本的制备。

2 标本的稀释

血液做为一种红色黏稠混悬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在常规检验中进行血细胞计数时,直接采用血液计数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镜检和现代的血细胞分析仪,血液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稀释后才可以进行血细胞的计数检验,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也是血细胞分析仪设计原理考虑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1953年,美国人库尔特通过小孔原理制作了电阻血细胞分析仪。仪器通过把血细胞的稀释液当作介质,配合传感器通过其流动进行计数,这其中血细胞在经过传感器时需排队经过,否则会因重合影响结果。实际操作时,将血液经稀释液处理制成稀释比为1:N的标本,通过流动检验测出定量(V)稀释标本内的血细胞含量(T),通过计算得出血细胞浓度(L),即L=T×N/V,因此在仪器使用时,RBC、PLT的稀释选择倍数一般为l:10 000~1:3 000;WBC、Hb的稀释倍数为1:250[3]。当稀释倍数过小时,会造成细胞通过传感器重合;当稀释倍数过大,会造成测量时血细胞数量过少,从而影响血细胞检测的准确度。

3 标本的储存

如前文所说,抗凝剂由于其浓度和制备时间会对血细胞的形态造成影响。通常在使用乙二胺四乙酸盐处理静脉血标本后,5 min内或30 min后的时间段,室温8 h内经检测,检测结果最好。若血小板和白细胞检测数据不需准确值,标本可在2~8℃下进行24h的储存。预稀释的标本经制备后10 min内可进行测量,若在稀释液的制备中使用细胞稳定剂处理,标本的存储时间也不能超过4 h。综上所述,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中有很多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只有检验操作的每一步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才能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石庆茹 .血小板计数偏差原因分析及对策的探讨[J]医学信息 2011(2)

[2]俞善中.临床基础检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50.

[3]丛玉隆,临床检验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上一篇:抗体自身免疫病抗核抗体检测分析 下一篇:影响止凝血功能检验的相关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