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关秋: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硬保护”迫在眉睫

时间:2022-07-27 09:32:25

云关秋: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硬保护”迫在眉睫

现在对民营企业商标权的盗用,已经形成了“破窗效应”

2016年11月6日,由京都律师事务所主办的“中国民营企业平等保护论坛――落实中央《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研讨会”成功召开。多名法学家、著名经济学家及众多民营企业家等齐聚一堂,对如何建构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法律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以下内容为云盟国际资本董事长云关秋在该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作为来自经济第一线的企业界代表,我抛砖引玉,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2016年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一经公布,就受到了企业界的热烈欢迎。

应该说,这个指导意见出台得非常及时。我认真研读了文件有关内容,意识到一定是有著名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参与起草,措辞很考究,谈到了诉讼时效等专业问题,没有突破当前法律的框架;既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又体现了法治精神。我认为,这是很有智慧和高度的一个文件。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出台这个文件,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因为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家都在讨论移民。有的人走了,绕了一圈回来又接着做生意,什么都不耽误。人才外流,资本外流,已经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潮流。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部分企业家不去思考把这个企业做大,或者长久地经营下去,而是想着如何移民,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走的原因,有孩子教育问题、雾霾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也许还有产权制度保护的问题。

有了财产制度的保证,企业家的心就能定下来。现在国家如此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体不是已经成功的企业家,而是一批年轻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在未来一定能够构成对中国经济的新支撑,但短期内还应该把现有企业做好。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我们应该西瓜和芝麻都要。当然,将来芝麻可能长成西瓜,西瓜也有可能变小。

近年来,资本外流严重。以部分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中产阶层大量移居海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在如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让民营企业家扎根于中国经济,安心创业,努力经营,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欲安其身,必先安其心。

二、我仔细研读了中央的意见,有很多感触:坚持平等保护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财产权,明确地提出“同样不可侵犯”,具有跨时代的指导意义。

可以说,坚持全面保护的原则,“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是广大学者和政法界人士一再呼吁的事情。现在写入中央文件,确实是非常大的突破。加快编撰民法典,完善物权、合同和知识产权体系,把平等保护作为规范财产关系的总原则,夯实整个平等保护的基础,进而给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及社会的公平、公正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权制度保护文件给中国展现了新的方向。30多年来,我们看过很多发展民营企业、保护民营企业的措施,累加起来是非常有效的。

我学法律的时候,听说过一句话:“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没有切实地被执行,就没有意义。中央文件提出了一个词组,叫“同样不可侵犯”,我觉得是跨时代的一步。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是中国经济的一大步。怎么把它变成社会现实,我觉得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的维度,是一层一层递进的;二是空间的维度,这个空间的维度既包括对原有措施或者法条、法规的落实,也包括对有些不合时宜法规的升级、整理和升华。

三、对民营企业产权的保护,可以分类进行。作为民营企业的产权,可以分为硬产权和软产权。所谓硬产权,是看得见的财产;所谓软产权,就是看不见实物的知识产权。

硬产权的保护,已经有很多专家论述了,这里我主要谈谈对软产权的保护。现在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受到了双重打压。

第一,受到来自国际企业巨头的打压。国际巨头的知识产权意识非常强,经济实力也很强。诉权是要靠财力来保障的,中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这么多财力和精力来做这件事情。

第二,受到国内恶劣竞争环境的挤压。现在部分不法分子对商标权的恶意盗用,已经到了肆无忌惮、让人目瞪口呆的程度。法律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最后就形成了一个“破窗效应”。所谓“破窗效应”,比如说在一个街区,有一扇窗户被打破了,众人对好的窗户也就不爱惜了。现在对民营企业商标权的盗用,已经形成了“破窗效应”。在破窗效应下,原本可能守法的人开始变得蠢蠢欲动。法院的胜诉判决,有时是得不到执行的一纸空文,有时要打折执行。

四、把知识产权这种软的权利,加上硬的保护,一定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其中包括保护商标权、专利权,以及其他各类知识产权。司法机关保护民营企业这种软权利时,能不能就像在“非移动支付时代”保护企业的“保险柜”一样有力度?

如今企业的知识产权,如商标权等,就像过去的保险柜一样。因为当今这个时代,不仅仅是靠硬实力竞争的时代,更是靠软实力竞争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时代,所有产生的效果和成果,一定要体现在两种权利当中:一种是股权,一种是知识产权。如果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那么,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最后都容易变成没有规则的竞争,也会影响供给侧的改革。

真正的供给侧改革,一定要跟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知识产权加原材料,才等于中国经济的升级。目前来看,这个保护普遍受到漠视。我们不仅仅缺制度,还缺执行制度。

政府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任由抄袭、模仿泛滥成灾,所有的创新都仿佛是面对洪水的娇嫩花朵,不堪一击。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比非移动支付时代对保险柜的保护更加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动摇企业的根基。

五、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央文件里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收集假冒产品来源地信息的工作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制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部分不法分子对于侵犯品牌权毫不在乎,其实质是对法律后果毫无敬畏。有些人为什么对知识产权没有任何敬畏感?因为没有惩罚性的赔偿。

这其中,我认为要关注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那些侵犯了知识产权,而没有任何惩罚性条款的判决,是不完善的公正,是有待升级的公正。部分不法分子侵犯产权之后毫无顾忌,最后最多就还给你应得的那一份而已,而且是在被侵权人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维权成本之后。没有惩罚,对侵权者和不法人员而言是没有威慑力的。

第二个要点,就是一定要加强对已经胜诉的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工作。不能让人民法院的判决变成一纸空文。个别违法人员通过变更企业法人代表名字、寻找人等方式,逃避侵权责任,最后形成难以执行等情况。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对恶意、故意拖延执行人民法院判决的情况,还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打击力度,没有形成一个有威慑力的社会共识。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蔓延下去,会导致经济运转的迟缓甚至停滞。

六、要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当成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从重生产数量到重内涵发展”的转变,就很难有新突破。加强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就是推动产业升级,就是抓好供给侧改革,就是保护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局面,正是中国经济的新机遇,也是中国社会改革的新方向。

作为一位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扶持活动的创业导师,我看到今天的年轻人正在朝气蓬勃地创业、创新。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他们的创业成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毁于一旦。

最后做一下小结:对产权保护薄弱的领域,就是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中的薄弱环节之一,就是知识产权。换言之,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薄弱之中的薄弱,应该成为有关部门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像木桶原理一样,加长短木条,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本文仅代表发言人个人观点,不代表京都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或对法律的解读。本刊略有删减)

上一篇:铁路项目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 下一篇:欧债危机下银行信息披露与贷款损失准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