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引导

时间:2022-07-27 06:50:35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3)02―080―04

[内容提要]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丰富性、可信性、即时性、可控性等特征;影响校园网络舆论的因素包括发出者的匿名性、发出者的意愿、网络的可达性、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监管效率、与主体的相关性、与传统媒体的一致性等。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应当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搞好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正确运用技术手段,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关 键 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因素;引导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主要指在网上发表言论或受网络舆论影响的大学生。从网络传播实践来看,高校作为社会思潮交流活跃的区域,容易引起大学生群体关注的对象即舆论客体具体表现为: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学术争鸣、服务质量和利益焦点等。学校新闻网、学生网站、校园BBS、百度贴吧、论坛争鸣、博客等网络媒介是校园网络舆论的基本载体。此外,公共电子信箱、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临时性在线论坛等也为大学生发表言论所使用。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征

(一)丰富性。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丰富性主要是指网络舆论内容的充实与多样性,即网络舆论所涉及的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校园网络舆论关注对象广泛,关心师生权益,对焦学校大事,同步社会热点,包括突发事件、学术争鸣、学校发展、课程教学、后勤服务等。小到食堂饭菜,大到国际争端,都有可能成为舆论中心。校园网络舆论拓展了传统的舆论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关注校园生活、沟通信息的网络平台。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表达和传播途径具有多样性。大学生借助新闻报道、校园论坛、校园BBS、网络社区聊天、博客圈等校园网络媒介,通过发帖、跟帖、撰写博客文章等方式对不同的问题和事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和挑战。在我国,很多高校都有自己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论坛,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北京大学的“未名”、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浙江大学的“海纳百川”等。这些论坛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学校的一种标志,一方面吸引了众多校内外人员的关注,在线量常常处于高位;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内的主流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

(二)可信性。可信性,即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信息的确凿性、可靠性和使人相信的程度。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网络舆论的可信度参差不齐,有真人真事,有空穴来风。校园网络舆论的可信度之所以高于其他网络舆论,首先,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生活环境相同,文化背景相近,关注的话题相似,对自身群体有高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其次,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高,理性思维特征突出,网络舆论的主体意识相比其他人群更强。他们不喜欢盲从,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与他人进行交流。再次,校园网络舆论实名注册的特点,使广大学生对自己传播的信息和发表的言论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调查表明,59.62%的学生认为“网络世界的言论同样需要负责任,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同样需要网络道德的约束”,72.16%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能够做到自律,因为要对自己和网友负责”。

(三)即时性。即时性,即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在时效上的及时与传播的迅速。校园网是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和发表评论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相对集中,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一旦接受了网络舆论,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向外传播。如,某一焦点话题在论坛中出现后,发帖参与讨论和浏览帖子的人数会快速增长。

(四)可控性。高校校园网络平台是校园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场,校园网络舆论作为网络舆论的一个分支,因其独特的环境和参与群体的特殊性减小了舆论调控的难度。首先,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是师生员工,大多数人能够理性看待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以事实为基础做出客观判断,这将保证校园网络舆论的正确走向。其次,校园网络平台的实名制特征为舆论调控提供了保障。实名注册制并不要求以自己的真实姓名注册,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自己的网络昵称,但其注册信息和IP地址都是可查的。再次,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是校园BBS、QQ群、人人网、博客等平台,其参与者多数是学生,发表言论时受到校规校纪与伦理道德的制约,使校园网络舆论相对一般网络舆论更具可控性。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与其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在科学分析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因素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实现对校园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一)发出者的匿名性。发出者的匿名性是指网络舆论的发出者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中不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具有隐蔽性。发出者的匿名性对校园网络舆论的丰富性和即时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一,匿名的信息发出者敢于大胆发表评论和传播信息,暴露自己的真实观点,由此丰富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内容。第二,发出者的匿名性具有隐蔽性,信息者可以随时随地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由此增强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即时性。第三,发出者的匿名性,使少数信息发出者缺乏责任感,盲目评论、传播信息,增加校园网络舆论丰富性、即时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性。

(二)发出者的意愿。发出者的意愿是指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主体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所信息,并做出价值判断和评论。第一,信息发出者根据个人喜好、意愿选择传播信息的类别、内容和性质。内容可以是有关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诸方面的,性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当然,校园网络舆论中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第二,信息发出者大多根据自身的知识架构、价值取向对话题、事件进行认知,并做出价值判断和评论。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但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和发出者匿名制的条件下,少数大学生因缺乏理性思考发表偏激、不当言论而引发不良影响,降低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可控性。第三,发出者的意愿决定了发出者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评论、传播何种信息,增加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即时性和丰富性。

(三)网络的可达性。网络的可达性是指网络的普及范围、运行速度和通畅程度,以及大多数学生是否能方便快捷地进入互联网获取信息,体现了网络在空间上的普及程度、硬件上的工作效率。校园网络的可达性对校园网络舆论的丰富性和即时性具有直接影响。网络的可达性越高,其普及范围越广、运行速度越快,信息发出者借以发表评论、传播信息的网络资源越丰富、越便捷。当言论、信息得以传播的载体得到量上的条件满足,舆论主体借以传播信息的机会就会增多,信息传播的频次就会增加。

(四)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的开放性,是网络的根本特征,体现信息发出者的权利范围和活动自由度。在宪法、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就可以在互联网中向全世界信息,实现跨越地域的瞬间沟通。网络的开放性意味着任何网络主体不仅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第一,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校园网络舆论主体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宣泄不满、分享快乐,可以大胆批判、积极褒奖,增加了校园网络舆论的丰富性。第二,校园网络舆论相对鱼龙混杂的其他网络舆论,可信度较高,但其中不排除少数信息发出者以不负责任的态度散布虚假信息,更不能排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非常时期刻意混淆视听,借助于校园网络舆论危害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政治稳定。由此可见,网络的开放性增加校园网络舆论丰富性的同时,也影响了其可信性和可控性。

(五)网络监管效率。网络监管效率主要指国家和学校有关部门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监管程度。校园网络舆论信息者匿名性和网络开放性等使网络舆论的内容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网络监管效率不同程度上影响校园网络舆论的即时性和可控性,高校加强网络监管十分必要。第一,提高校园网络监管效率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定、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高校要慎防西方的文化渗透和思潮输入,有效抵制敌对势力的蓄意煽动和虚假言论。第二,提高校园网络监管效率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中不乏个别人在网络舆论中不顾及身份、形象,言语中伤、恶意攻击他人,造成不良舆论影响。第三,提高校园网络监管效率是形成高校健康、稳定、和谐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的重要条件。

(六)与主体的相关性。校园网络舆论的特定主体和环境,决定了其舆论内容的倾向性与可信性。第一,大学生更多倾向于关注学习、日常生活、工作等事关切身利益的话题和事件,鉴于这一舆论热点、特定话题和事件内容的特殊性,以及多数大学生能认真负责、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主体的相关性增强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可信性。第二,不同舆论主体对同一舆论内容的敏感度不同、价值判断不同。针对同一话题和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发表不同的言论,因此,校园网络舆论与主体的相关性增强了校园网络舆论的丰富性。

(七)与传统媒体的一致性。与传统媒体的一致性是指网络舆论与其他传统媒体报道信息的一致性。校园网络舆论具备一般网络舆论共性的同时,有自身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校园网络舆论兼有虚拟性、放大性等特点,从而降低了网络舆论的可信性和可控性。当校园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相一致时,就会增强网络舆论的可信性和可控性;反之,则会降低其可信性和可控性。因此,高校应当保持校园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一致性。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当今校园网络已全面融入教学、科研、行政和后勤等各个环节,深刻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大学生是网上信息的主要群体,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从信息的源头上把好关,是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首要任务。注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如文明上网宣传周、网络道德教育讲座等,以此影响大学生网民的政治取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文化素养,提高其网络道德;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努力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参与校园网络舆论,注重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看问题,在全校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二)搞好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校园网络舆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积极建立一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评论员队伍,要培养一支理论功底较好、政治素质较高、网络技术良好、反应能力迅速的网络评论工作队伍。首先,要经常组织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学校的方针政策、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等进行解答,形成指导性意见。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学生网民关心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说明事实;关注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学生讨论,有针对性地引导舆论发展方向;主动针对相关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评论文章,引领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风。再次,要善于发挥学生会组织和品学兼优的同学的作用。组织各类针对性强的专题评论小组,对学生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评论,这种来自同学的评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容易被学生网民接受,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三)正确运用技术手段。运用恰当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监督、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走向,各高校必须积极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运用技术手段对校园网信息进行管理。如对传播反动言论的IP地址及时监测、跟踪、处理;网络中心全天候值班监测,对恶意诽谤、中伤他人的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软件自动过滤敏感词汇;限制浏览国外敏感网站设置等。

(四)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有效实现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监管,保证信息在校园网络传播的同时得到适度规范和约束,有利于创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有利于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有据可循、合理合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网络信息安全、网上不良信息清理整治等各方面都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要本着先立规再建网的原则,相应的制度一定要配套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伟东.学生危机事件情境下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3]虢剑波、李 晖.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处理的长效机制[J].求索.2011(5)

[4]尚俊杰、霍晓丹、孙也程.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5]张 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6]喻 健、唐亚娟.议程设置与地方民族高校网络舆论影响力构建[J].传播学研究。2012(4)

上一篇:浅谈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下一篇:高职钳工实训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