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境生成策略

时间:2022-07-27 04:36:38

例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境生成策略

【内容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与发扬民族光辉灿烂的诗词文化,是新的时代重铸民族精神、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新的时代语境下高中生在古典诗词鉴赏上的时空隔阂现状,本文拟就课堂情境生成的角度,探讨利用多种教学技法建构高效课堂、让学生领略诗词之美的方法途径,激发其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关键词】古典诗歌 情境 鉴赏 兴趣

古典诗歌以其特有的意境美、音乐美以及含蓄蕴藉的韵味在中国文学园地里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吟咏赏鉴古典诗歌,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激发生命的热情和美妙的情思。就高中生来说,要求他们学习一定数量的诗歌,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这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平常的学习中,古典诗歌始终让学生望而生畏,不仅谈不上主动去阅读鉴赏,甚至把日常的诗歌课程都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以致上课时消极应对,效率低下。

针对古典诗歌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本文拟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情境生成的策略方面作一番探讨。

一、生成情境之缘景明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极其精炼地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诗人们在创作时善于精心选择一些象征性的意象,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到一块,营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超凡艺术之境。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所鉴赏诗歌的意境特征精心择取一些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生动地呈现出诗中的意境,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诗画是相通的。

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收录了一首坡的诗歌作品《新城道中》(其一)。针对这首诗歌意境优美如画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从互连网上查找了几幅与诗人笔下的景物画面相似的图片,运用多媒体加以呈现,以创设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融入诗歌意境。当教师把图片一幅幅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教室里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赞叹声。这一刻,刚才还只是停留在字面上,仿佛隔了一层窗户纸似的景物画面顿时在他们面前变得鲜活可感了,兴奋之情就写在了脸上。于是,教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鼓励他们使用诗中描绘景物的词语、诗句来对图片进行描述。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如第四幅图片中溪畔的柳树,其嫩绿的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婀娜多姿;倩影投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真可谓“溪柳自摇沙水清”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想象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尽管现在是寒冬腊月,但他们俨然像是置身于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春天,与诗人一同出游,欣赏春日的胜景。

二、生成情境之音声相和

音乐是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与想象的一门艺术。结合诗歌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来渲染氛围,创设情境,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结合,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课的效率。在引导学生鉴赏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教师就是借助音乐来生成教学情境的。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配以画面的经典古曲《春江花月夜》。在古筝弹奏出的古朴、典雅的旋律的渲染之下,一个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壮丽画面相继呈现。画面赋予音乐生动可感的形象,而音乐又成为了画面最摄人心魄的语言,二者相得益彰,美不胜收!歌曲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悠扬,又时而低回,它能以一种诉诸听觉的方式触动着学生心灵中最柔软的部位,不需要用语言来描述,就可直接把那只可意会的美妙感觉传达给学生。一曲终了,教师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都反映曲调悦耳动听,恰似自然中的天籁,听罢顿觉杂念全消,心灵净化;同时曲中也夹杂着一点莫名的感伤。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紧扣春、江、花、月、夜等意象,仔细品位诗歌的前面十句,把握意境的特征。顺着这个思路,再引导他们一步步品位后文中体现宇宙哲理之思与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诗句,用情感的线索将几部分内容串联,带领他们跟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畅想,一起遨游,效果非常不错!

三、生成情境之吟咏诗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那些有着很强的节奏感和声律美的诗歌来说,如果采用以朗读带动对文本感悟的方法,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因为朗读时的速度快慢、声调高低、语气急缓都是与作品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朗读者能够凭借语速、声调、语气以及表情、肢体动作等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

以李白《将进酒》一诗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始终把“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根主线。首先,安排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再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留意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第二个环节是播放朗读录音。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为诗歌那豪迈的气势、雄壮的节奏和悦耳的音律所深深打动。朗读结束后,趁学生们还在在回味之中,教师鼓励他们畅谈内心的感受。有的说,诗歌几次换韵,使节奏特别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说,从朗读者的声调可以明显感觉出诗人情感的起伏波动。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诗句,仔细揣摩诗人的情感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第三个环节,教师再次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并要求学生跟读,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总之,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带动他们对文本逐渐深入的理解,这是一个由朗读入手创设诗歌情境氛围以熏陶学生的过程,它对增强学生语感,激活学生思维,快速把握诗歌主旨有着很强的实效。

四、生成情境之绘声绘色

与上述几种创设诗歌鉴赏情境的方式相比,在课堂上直接运用经过修饰、锤炼的语言来绘声绘色地还原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则是最经济、最简便的一种。我们知道,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是中国古典诗歌惯用的技法。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主观情感倾注于客观自然之景,在物我观照中,景物就变成了诗人情感的载体。但是,古典诗歌的语言又是极其凝练、高度浓缩的,诗人往往随意点染,即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蕴藉的意境,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脍炙人口的名句,无不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用准确得体、绘声绘色的语言来搭建一座桥梁,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鉴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就不详述了。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个至理名言也同样适用于诗歌鉴赏。教师的职责就是发挥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通过生成适当的课堂情境,把学生那双发现美的眼睛擦亮,让他们领略到诗歌的美,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正确的导向。

【参考文献】

[1] 文学荣 主编.《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升》,新华出版社,2005.

[2] 廖丽芳.《教师教学情境创造力策略》,东北师大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望江中学)

上一篇:农村中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