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若干注释考证(人教版)

时间:2022-08-17 03:58:01

高中语文文言文若干注释考证(人教版)

【内容摘要】2007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就总体而言,课本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但由于包括排版校对在内的诸多因素,其注释也有疏漏、失误或不尽完善之处,需加订正或补充。本文对若干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关键词】文言文 注释 错误 疏漏

2007年版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对旧版加以修订,更加完善,如《荷塘月色》中“妖童媛女”的“媛”,《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的“阙”,原来的注音是错误的,现已改正。但仍有不少注释有待商榷,有的是错误,有的是应注释而没注,给语文教学与学习带来不便,本文列举其中一些典型例句,供大家讨论。

一、注释错误

《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课文注释:“(结婚)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嘶,马鸣也。《玉篇》“嘶风”(马迎风嘶叫);“嘶号”(马引声长鸣);“嘶战”(嘶叫战栗);“嘶声”(马鸣声);“嘶噪”(鸣声喧杂);人喊马嘶。可以看出“嘶”用于马叫而不是牛马叫,此处应为偏义复词。

《师说》:“句读之不知。”文中注释:句读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此处应是宾语前置句,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本来的句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注释:景同“影”《说文解字》:“景,日光也。从日京声”景有做日光的意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就做太阳、阳光解。所以文中应读景,不是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注释:“(总算)尽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末语气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这儿说三个语气词连用不妥,“焉”在这儿应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即“对这件事”。“耳”“矣”是语气词连用。

《兰亭集序》:“俯察品类之盛。”注释:“地上万物的繁多。”此处应为定语后置句,译为“地上繁多的万物”。前一句“仰观宇宙之大”也是相同,译为“广大无边的宇宙”。但第一段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不是定语后置句,因为其中的“盛”是名词“盛况”在这儿做宾语。而前面的“盛”“大”是形容词做定语来修饰名词“品类”“宇宙”。还有:“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注释:“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此句为状语后置句,应译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意思没有变化,但后者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二、应注释而没注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应注音fǒu,通“否”。这是高中教材第一次出现,对这一用法,学生很陌生,应给以注释。后来还有:“或师焉,或不焉。”(《师说》)用在句中表否定;“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句末表询问。在这两句中课文都给以明确的注释,必修一更应注明。

《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张衡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两句中的“傍”应通“旁”,读作páng,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第16版)中有明确的解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中“邪”作为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耶”读yē在初中课文中也有这种用法,如《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此句中“厌”应通“餍”,满足。与《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厌”相同。并且“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相当于“有何厌”。对于高一新生应给予注音并解释。

《鸿门宴》:“据关,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其中“内”同“纳”。接纳;收容。在初中教材也出现了,如《中山狼传》“先生如其旨,内狼于囊。”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注释应当严谨,出现这些问题的确不合适,容易误导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不利于其以后的学习。类似有待商榷的地方一定还有,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1] 胡吉宣.《玉篇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版.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3] 王力 主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生态课堂 下一篇:浅谈初中生物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