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三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2-07-27 12:08:24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三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高三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是一个可以创造奇迹的时期,是一个师生压力都放大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三班主任的指导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责无旁贷。为了在有限的条件下争取更好的成绩和效果,高三班级管理的重心和方向与高一高二相比有了变化,尤其是在国家颁发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班主任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一、班主任要做好“协调员”的角色

班管理是班主任与学生、任课教师以及与其他相关教育人员之间的协同活动。进入高三,时间紧、任务重,如果师生沟通不畅,就会产生冲突。其中由于部分教师抢占学生自由学习时间引发学生不满,教师对学生学习管理严格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引发矛盾这两种现象最为普遍。前者开始的时候,学生不仅为教师的行为感动,而且也很投入。随着时间的延续,学生练习、试题量的增加,超负荷训练的折磨,学生就更愿意按自己的方式自由学习。时间一久,学生产生了与教师不配合的心理,随之发展成抵制甚至用各种方法拆台。后者发生就更加具有偶然性,某次作业未交,上课走神,简单的问题回答不出,默写时不动笔,等等,压力都大的师生之间就可能发生冲突。这时班主任就要沟通协调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通过开展有目的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只要师生之间的差异存在, 师生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师生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有差异的地方,都有可能产生冲突,只是有的爆发了,有的潜伏着。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能使师生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冲突。

1. 建立对话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们才能向他敞开他们的心灵。”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适合交流的机会,并且从侧面多做解释工作;进行个别谈心,进行小组交流,开展班级内部的民意调查等都是建立对话机制的好方法。

2. 讲究沟通技巧

并不是任何沟通都能化解矛盾,不正确的沟通反而加剧冲突。沟通必须讲究沟通技巧,沟通中教师要积极倾听,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教师要创设处处尊重学生的气氛,教育学生时情绪不宜过分激动,要降低声调,注重态势语言的作用,多鼓励少批评,批评时要尽量就事论事,不要胡乱发泄等。有技巧的沟通,能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有利于问题解决。

3. 发挥学生的作用

进入高三,学习难度加大,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受到挑战,合作学习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班主任就应该发挥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学习。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这种方式既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合作的精神。在合作小组中开展互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有效途径。在高三日复一日的紧张单调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学生们的互相鼓励和竞争,极有利于学生摆脱疲惫心理,保持旺盛的学习斗志。

二、班主任要做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进入高三后,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他们学习的现状与期望值的不一致产生的焦灼、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求好与毅力的矛盾、建立在高中前两年基础上的同学关系的微妙变化、对前途的不确定性、某些学生出现的懈怠和放弃,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进而影响到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又反向影响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班主任必须做好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高三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

1. 自信训练

自信训练主要是运用交互抑制的原理,通过考试焦虑者自我表达自信,使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借此来削弱并消除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教师和家长可帮助学生自己进行训练,具体步骤如下:①学会观察消极的自我意识。考试焦虑者在考试之前总是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暗示:如“我肯定考不好”“别人都比我强”等。对于这些消极的念头,要逐条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可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忧虑何在。②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表明今后应有的态度,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对“我肯定考不好”的忧虑,可以告诫自己,平常下了苦功,努力是不会白费的,而且这种担心对当前的考试有百弊而无一利,只会瓦解斗志,转移注意力。目前最重要的是打起精神,认真复习,做好应试的各项准备工作。

2. 放松训练

通过循序交替收缩和放松自己的骨骼肌肉群,细心体验个人肌肉的松弛程度,最终达到缓解个体紧张或焦虑状态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冥想法来转移注意力,消除焦虑。

三、班主任要做好加油鼓劲者的角色

教师的鼓励非常重要,一个不被他人重视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多大成功的。“罗森塔效应”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特别是自己信任和崇拜的人对自己的赏识更能给予自己无穷的力量。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牧师讲完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他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全文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但几乎所有人都望而却步。几天后,班上一个11岁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面前,从头到尾按要求背下来,一字不落,没出任何差错。泰勒牧师比别人更清楚,就是成年信徒中,能背诵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牧师在感叹他惊人记忆力的同时,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竭尽全力。”16年后,那个男孩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软件公司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再看看身边高三生的学习现状:①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说要检查的就去做,老师没有明确说要检查的就算了。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在平时自觉、自动地进行预习、复习学习内容。②只维持表面的认真。每天都按部就班上学,作业也不拖欠,给人一种勤奋好学、刻苦踏实的形象,但考试成绩一出来,@些学生成绩却非常的不理想,他们只是借助老师帮他们塑造一个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勤奋、努力、认真”的外在形象。③自暴自弃,没有信心。部分学生总用“向来就差”作为高三不努力的借口。成绩不好已成为一种习惯,或者由于连续几次的失败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但不管哪一学科,“向来就差”只是一个现象,这不可能跟“成绩差”建立原因与结果的必然联系。简单地说,“向来就差”这一现象还有其背后的原因,大多数这样回答的学生都是该科的基础不好。于是,“向来就差”就成了他们解释的重要借口,当然向来就差的学科再怎么学也是好不起来的,放弃也是无奈。面对这些情况怎么办?班主任可以问他一句“你尽力了吗?”再把上面的故事讲给他听。其实这也是学生责任心缺失的一种表现。

这时班主任的加油鼓劲就派上了用场, 高三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增强他们认真读书的“责任心”,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1.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他们的自制力

远大理想是学生自制力的力量源泉,只有具有远大理想的人才能百折不挠,奋斗到底。高三的学生可以给自己确立分数目标,也可以确定高校目标,并力争缩小现实与目标的距离,不断教育学生,使他们明白理想与现实毕竟还有一定的差距,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很强的自制力,要有抵抗外界因素的干扰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班风,通过集体的舆论来约束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也是一样,学生之所以学习自主性低,它的根源在学生缺乏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过程认识不足的结果。因此,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一个积少成多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艰巨而又辛苦。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更应注重指导、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在目前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或不知如何学习的现状下,教师的导学作用对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尤为重要。

3. 抓住契机,适当放大学生的优点,给习惯偏差型学生以信心和希望

进入高三,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就失去了信心。班主任更要鼓励这些学生,帮他们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录取线,用往届基础差的学生如何在高三一年获得巨大成绩的例子鼓励他们。

四、班主任要做好准父母的角色

班主任应该看到:在教育的背后,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制约着教育过程――爱的情感。倘若班主任能以父母般的爱去关心爱护学生,就必能找到与学生沟通的那把金钥匙。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是父母之爱,对学生,我们也要强调这个“爱”的支点。事实表明:以父母般的情感去热爱孩子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其一,学生会把自己的爱回报给老师,从情感上缩短彼此的距离;其二,师爱又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学生愈是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愈信任老师,老师的教导也就越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学生到了高三,自主意识加强,胆量会加大,不会像高一高二时那样敬畏老师 。如果班主任还想用压制的方法管理肯定达不到效果。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暖,行人觉得暖洋洋的,开始解开纽扣,接着脱掉大衣。” 班主任可以从这则寓言得到启示:“北风”“南风”无异于班主任积极的工作方法,而“行人”也就是“学生”了。我们在工作中,是用高八度的调子盛气凌人去压服学生,还是用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呢?当然,我们都愿意选择后者,愿意做“南风”。也就是说教师在工作中要运用情感和爱来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有爱,并不等于一味的迁就和放纵他们,所以这个“爱”必须和“严”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并接受老师的爱。

到了高三,许多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学生必不可少的情感心理。心与心的交流,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件事情。弗洛伊德曾经把人的精神活动比喻为一座海洋中的冰山,在他看来,意识只不过是海洋上露出水面的冰山之巅,而在水下面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巨大的冰山底部,这便是潜意识。这就好像学生的行为只是露出海平面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学生内心的那种感受、期望和希望才是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所以教师要用心去揣摩学生行为背后的缘由,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爱心!而高三班主任的角色转换,就是将爱心落实到行动的具体措施。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第一中学)

上一篇:课堂上教师要始终“在场” 下一篇:如何唱好音乐课堂中的“天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