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及政策启示

时间:2022-07-27 12:06:41

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及政策启示

摘要: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各国分工由原来的产业间分工向现在的产业内和产品内部转移。全球价值链将某产品的生产过程分解成不同环节,并将每个创造价值的环节安排给具有相对优势的一组国家的企业从事创造价值活动。每个环节的国家是基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嵌入其中,由于各环节所处的地位不同,最终所获得的利益是不对等的。发达国家凭借其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及技术研发的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掌握着利益分配的话语权,控制着所创价值的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劳动密集加工组装活动获取极少的利益。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机制;加工贸易

作者简介:叶华光(1972―),男,湖北英山人,现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24-05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波特(Porter,1985)在分析企业行为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时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相互联系,由此,构成了企业创造价值的链条,这一链条被称为价值链。事实上,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也是相互联结的,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存在于由许多价值链与其他企业的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Value System)中,而且该价值体系中各价值创造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出现,这种价值体系已经成为一个跨越国家界限的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商品或服务价值的实现,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它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分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到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之所以成为分析加工贸易的有力工具,是因为加工贸易是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纽带,也是连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工贸易是指境内企业全部或部分进口(包括深加工结转进口)境外原材料、 零部件,经加工增值后再出口境外(包括将成品或半成品深加工结转到下游加工企业)的一种贸易方式,其加工增值的过程就是全球价值链的增值过程。因此,加工贸易的一切经济行为特征均被抽象成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之中。

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得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全球价值链不仅仅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工格局与复杂的经济联系,而且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的不均衡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价值链是促使世界经济两极分化的传导机制。作为发达国家,在资本和技术上存在着绝对优势,它着眼于世界终端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利用掌控的资本和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并不断地将其他生产环节外包或对外投资的方式向海外转移,以谋求优质的生产要素和更加低廉的生产成本,从而在终端市场上获取超额的销售利润。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实力所限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封锁,则只能根据本国的相对优势积极主动地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到低附加值的环节,如简单零部件的生产和加工装配等环节,只能获得极少的加工组装费用。全球价值链不同附加值的价值环节可以用“微笑曲线”清楚地表现出来,高附加值的价值环节分别位于价值链的两端,而中间位于底部的则是低附加值环节。当然,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微笑曲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战略价值环节往往具有很高的进入门槛,并且其产品替代性弱,因此,居于该价值环节的企业通常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性质。嵌入具有某种垄断程度的战略价值环节,就意味着控制了全球价值链,在利益分配中获得了强的话语权和市场势力,进而能够获得相对高的利益份额。

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其自身的要素禀赋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低端环节进入的门槛较低,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而且产品的替代性强,同时,进入本环节的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多年来,我国主要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发展十分迅猛。据有关统计,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4.84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5.6%;到199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已增加到17307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53.4%;到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2007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440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5%。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这种浅加工低收益的贸易方式缺乏可持续性。那么,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利益是如何形成和进行分配的呢?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十分必要。本文试图对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利益形成和根本机制进行理论分析。

二、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模型

(一)基本假设

按照“微笑曲线”的思路,将全球价值链分为6个环节,即由产品研发、高技术零部件生产、简单零部件生产、加工组装、市场营销和生产等环节组成。为了讨论的方便,假设全球价值链只包含高端环节和低端环节两大部分,即在U型曲线的上端部分为高端环节部分,即大致包含产品研发、高技术零部件的生产、市场营销和生产4个环节。其中,产品研发、高技术零部件的生产两个环节为前向高端环节,而市场营销与生产环节为后向高端环节。而在底部的环节统一称为低端环节,一般包含简单零部件的生产和加工组装两个环节。现将高端环节与低端环节依次用C1、C2表示。

(二)高端环节的利润函数的推导

高端环节处于研发和高技术零部件的生产,因而存在一定的垄断性,假设高端环节只存在一家企业,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资本(K)和劳动(L)两种要素,那么一种简单的工业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1)

高端环节企业的成本主要是资本的使用而形成的,如果不考虑企业的固定成本,则企业的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C1=rK(K是高端环节资本的投入量,r是利息率) (2)

高端环节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R1=p1Q1-rK(p1是高端环节向低端环节供应的价格,r是利息率)

将(1)式代入利润函数可得

(三)低端环节利润函数的推导

假设低端环节每单位产品使用高端环节一个单位的高级零部件,所以Q1=Q2(4)

由于低端环节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其产品的替代性强,市场准入的门槛较低,所以市场竞争激烈,假设低端环节的企业数量为n家,每家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数量的平均值进行生产,所以低端环节每家企业的生产数量为

由于低端环节投入劳动较多,故低端环节的成本函数表示为C2=wL2,式中的L2为本环节的劳动投入量,w为劳动的价格,因而,推导出企业利润函数表示如下:

的竞争市场,受市场供求的影响,本环节的产品价格p2是一个外生变量,假设是一个常数。

(四)模型分析

生产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下C1和C2环节的利益形成情况。在生产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中,核心企业控制着研发及高技术零部件生产,因此,本环节的价格p1具有垄断价格的特征。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利润,依靠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规定和控制的市场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高价是垄断资本家集团在高于商品生产价格甚至价值以上出售商品时的市场价格。高端环节所规定的垄断价格p1最终转嫁到低端环节的价格p2中去,即p2=p1+p,p为低端环节所创造的价值,也就是说对于低端环节的企业而言,高端环节的价格作为低端环节的成本形式加以转化。在低端环节中,某一个企业的利润函数又可以表示为R2=(p1+p)AL1?琢K?茁/n-wL2-p1AL?琢K?茁/n=pAL1?琢K?茁/n-wL2,从低端环节的利润函数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利润是由4个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①低端环节所创造的价值;②高端环节对高技术零部件的供应量;③参与低端环节的厂商的数量;④位于低端环节企业所投入的劳动量。其中,参与低端环节的厂商数量对本行业的企业影响最大,其次是前向高端环节的供应量。

由于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中,以投入劳动为主,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的进入门槛低,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本土企业的发展,一般都鼓励其嵌入全球价值链,所以进入本环节的企业数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以企业利润为0为临界点,而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此时,在临界点附近形成了本产业的均衡状态。

而前向高端环节的供应量要受到后向高端环节需求量的制约,最终由终端市场的需求量所决定。后向高端环节由于控制了本土终端市场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因而竞争的激烈程度远不如低端环节。这些后向高端环节的企业为了扩大其销量,向低端环节采购商品时,压低采购价格,为p的上升构成了严重的压制。所以,低端环节创造的价值被前向和后向高端环节向中间“挤压”,使利润空间锁定在微利区域。

三、购买者驱动型的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模型

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际营销渠道的跨国公司通过全球采购组织起来的跨国界的商品流通网络。其高附加值的战略环节在于研发、品牌和营销等价值环节。相应地,该驱动模式价值链中的大部分价值增值部分都流向高附加值的研发、品牌和营销等战略价值环节。发展中国家企业鉴于自身要素禀赋的限制,只能通过吸引外包和贴牌加工(OEM)从低附加值的中低端价值环节着手嵌入全球价值链。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玩具、鞋类、农产品等都属于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

(一)基本假设

同样按照“微笑曲线”的思路,将全球价值链位于“微笑曲线”上部的为高端环节,位于底部的环节统一称为低端环节,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是由技术创造需求而形成的,而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是由需求拉动生产而形成的。假设大型采购企业面向的终端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p1=a-bQ1,式中的Q1既是终端市场的需求量,又是大型采购商的采购量,p1是采购价格。

如果在生产加工环节有n家企业参与生产,每个企业平均完成采购量,即Q2=Q1/n,式中的Q2表示低端环节某个企业的生产量。

由于企业以投入劳动要素为主,如果不考虑固定成本的情况下,企业的成本函数为C2=wL2,式中w 为劳动要素的价格,L2为低端环节劳动的投入量。

那么低端环节的利润函数R2=p2Q2-C2=p1Q1/n-w L2,p2是外生变量,由采购商给定,因而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数。

(二)模型分析

从低端环节企业的利润函数分析,低端环节参与企业的利润也是由3个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端环节总收益;参与低端环节生产加工的厂商数量;劳动投入成本。其中,参与低端环节厂商的数量与高端环节的总收益对利润的影响最大,参与低端环节的厂商数量越大,其利润越小。高端环节的总收益越大,企业的利润越大。其次是低端环节投入的劳动成本。市场达到均衡的情况下,市场对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是保持相对不变的,而高端环节的总收益是个常数。这说明了在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企业利润因竞争加剧而下降;而大型采购企业处于终端市场的控制,它们为了在总收益中获得更大的利润份额,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通过压低采购价格,使企业的利润进一步下降。因此,在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中,最终产品的价格P 和产量Q完全取决于战略价值环节的市场结构,即垄断企业势力的强弱。随着战略价值环节垄断程度的降低,其产量趋于增加,价格趋于降低。自然,处于战略价值环节的企业为获取更大利益,必然不断强化其产品的差异性和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强化其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和经营。

四、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微笑曲线”既是一条联系曲线,又是一条增值曲线。在曲线的上端部分控制着价值链的主要增值部分,而曲线底部的低端环节则是一个微利区域,其主要原因归结如下:

1、 在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中,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由于把持着研发、设计、高技术零部件的生产以及销售渠道,在低端环节的前向与后向两个区域形成垄断地位。前向的研发、高技术零部件生产环节的主导企业,通过制定垄断价格和限制供应的数量,从而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劳动密集型环节的成本负担。而后向的高端环节由于垄断终端市场的销售渠道,凭借其市场的控制力,压制采购价格,以攫取更高的商业利润。而处在低端环节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在担负着高成本的情况下,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从中只能获得微薄的生产加工收入。因此,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是前后挤压、内部竞争的分配格局,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2、 在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中,国际大型的采购商凭借其雄厚的商业资本和产品的设计能力,吸引各国的生产厂商为其供应采购品。采购价格既可以是事先给定的,也可以是竞价的方式产生的。无论是哪种价格的形成方式,对于供应厂商而言,面临外部的激烈竞争。由于劳动要素的投入在一定生产规模内具有较小的弹性,企业为了争取更大的供应量,都不惜接受低价的供应条件,从而只能从中得到微薄的加工利润。

(二)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几点建议

中国企业主要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迅猛,但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并不高。一方面,国内的加工企业的半成品和原材料大部分从国外进口,再通过生产加工低价出口到国外,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贸易活动未能拉动上游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利润空间在高端环节的挤压下,利润率很低。企业只能依赖加工数量的扩张与压低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来维持生存,中国加工企业面临着“谷贱伤农”效应的严重影响。其结果是国外的贸易纠纷连绵不断,国内的产业工人叫苦连天,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加工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实现中国加工贸易的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分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培育国内的高端市场。在生产者驱动型的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加工企业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之所以受到两面受敌的挑战,其原因是加工生产的产品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如果本土市场存在高端需求,那么后向的高端环节就留在国内,为更多的企业创造发展的机会,也让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企业的效益提高了,又促进了就业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最终又拉动了高端市场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因此,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看,培育和发展国内的高端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延伸国内价值链。延伸国内价值链就是要以已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加工企业为依托,带动国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加工企业的半成品、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供应由国外厂家提供转向国内企业。从实际情况看,国内加工企业的大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之所以从国外进口,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企业供应的半成品和零部件有相当一部分质量不过关,不符合进口商的要求;二是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企业对加工企业的采购进行限制,指定由国外的厂家进行供应;三是国内加工企业对采购国内产品方面缺乏内在的动力。但从根本上看,国内上游企业供应的产品质量问题和加工企业的主观意愿是制约延伸国内价值链的关键因素。从国家的激励措施上看,要对国内加工企业的加工品的本土化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按照国内采购的金额给予税收上优惠,以增强国内加工企业本土化采购的动力。同时,要全面推动企业的质量认证体系,强化企业的质量管理,鼓励企业通过ISO国际认证体系。通过提高中国企业认证的通过比例,使更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获得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解除国内加工企业采购本土化的后顾之忧。

3、优化加工贸易企业结构。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中有80%为外商投资企业,而且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上由外商投资企业承担,这说明了中国国内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比重很小,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参与比例更低。大部分的国内企业从事着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加工活动。反映了国内企业参与全球化经营的能力仍很薄弱。要在加工贸易的主体上实现转变,就是要打破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鼓励更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参与到加工贸易中来,最终实现国内企业主导加工贸易。这也是延伸国内价值链的需要,是中国加工贸易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因为外商投资企业随时都有向海外转移的可能,如果加工贸易不能及时进行主体升级,我国加工贸易就形成了“无根”产业,难以实现国内产业升级的整体目标。从政策上要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国际认证体系,获取通往国际市场的资格。

4、优化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中国的加工贸易应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当前,我国的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和轻工业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汽车、IT产业、电信等高新技术领域,缺乏竞争优势,为此,必须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扶持配套产业的优先发展,尽快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成果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推进技术向劳动成果转化的步伐。

5、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关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才能在产业链中从事高端环节的增值活动,之所以中国的企业大部分只能开展低端环节的生产活动,其原因是中国的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还很低,人力资本供给十分缺乏。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人力资本供应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当前劳动要素的供给情况看,能够大量供给的主要是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简单熟练劳动力。因此,知识资本的存量和供应量的短缺,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跃升。

6、推进企业价值链的重构。企业的竞争优势理论经历了竞争优势内生理论、竞争优势外生理论、知识基础理论和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发展。现代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环境、制度规范、竞争能力和战略资源,它涵盖了企业的生产属性和规制属性,扩展并结合了竞争优势基于规制与生产两个属性的内生论和外生论。4种要素共同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一旦形成就会促进这4个要素的发展,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和进一步增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价值链重构的过程是对企业战略环节重新定位的过程,通过构造一种有别于竞争对手新的盈利模式,使企业的生产函数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构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就是要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布结构和相对优势,根据企业的内部条件,找准优势战略资源,通过制度规范,培养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战略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将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竞争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杰、刘志彪.需求因素与全球价值链形成[J].财贸研究,2007,(06).

[2] 周晓艳、黄永明.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微观机理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02).

[3] 章爱民.全球价值链下产业竞争力的成因与评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4] 朱凤涛.全球价值链与企业资源关系模式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5] 张文宣.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经济学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上一篇:从金融危机审视证券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规制的缺... 下一篇:浅议企业的质量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