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全球化定义及特点

时间:2022-10-22 11:35:53

摘要:全球化是一个头绪众多的现实与过程,除大多数学者提出的经济全球化外,我们还提出政治、文化上的全球化,其也应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

关键词:全球化;多元化;文化霸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8-0047-02

“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现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无情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1]因此,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较为深刻的实践价值。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力图对其进行初步的阐述。

一、全球化理论的定义

“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最优配置”,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也有人指出:全球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其实,全球化是一个头绪众多的现实和过程,我们应以全方位的视野理解和审视全球化:

1.既要在全球化层面上把握世界的整体变化,也要在个体层面上考察和联系各局部与各种主体自身的发展,并注意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2.把全球化理解为一个历史发展进程,只有贯通全球化的完整历史,才能理解把握其发展的脉络、动因与实质。

3.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本内容,但全球化也涉及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内容。[2]

从宏观与微观,横剖面与纵剖面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是指世界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与依赖日益密切,相互渗透与融合不断加强和全球一致性因素不断增长这一现象、过程和发展趋势。

二、全球化的特点

全球化是二战后世界不断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跨国公司雨后春笋般成长,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在生产方面,国际分工不断细化,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渐过渡到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由以产业间为主的分工逐渐过渡到以产生内为的分工。而跨国公司扩张的结果又导致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在全世界分布,跨国公司内部全球化生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国的国际分工格局。在贸易方面,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国内市场逐渐融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1996年达6.69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2.8倍。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商品贸易。投资方面,1991-1996年,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增长率为11.8%,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从1985年的17%上升到1990年的37%[3]。国际投资自己化逐渐成为各国政府认可和推行的重要政策。此外,在金融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也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也掀起了全球性的兼并浪潮。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遍及全世界,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欧元的诞生又标志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2.政治上,全球化虽然发端于西方,并以西方为中心,但并不等于西化。政治上的全球化应是政治制度的多元化,而不是一体化。在美国看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世界统一大市场形成的过程。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这个过程会促进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在全球的推广,最终实现政治全球化。因而在政策上,美国将推进海外民主与加强安全、促进经济繁荣并列为其外交的三大支柱;在行动上,又以维护民主和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推行政治霸权主义。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似乎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念。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想控制世界局势,却控制不了。首先,经济全球化加剧国际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其次,在有关重大问题上,美国必须寻求与大国合作。比如核扩散问题,美国就必须同其他核大国进行合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就积极寻求中国的合作。所以政治制度的多元化将是政治全球化的一个趋势。

3.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全球化也不是一体化,而是多元化。虽然多元化的现象从来就存在,但“多元化”的突出被提出却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原殖民地国家取得其合法的独立地位后,要确认自己的独立身份。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独特身份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多元化是文化自身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上的体现。文化是一定的人类社会群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畴内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在本文的文化特指精神文明)。其特点之一就是有传播性、兼容性。而经济全球化使当今人们在空间范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来说,提高了许多。在彼此交流中,人们认识到不仅需要吸收他种文化以丰富自己,而且需要在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以求发展。这就需要扩大视野,了解与自己生活习惯,思维定势完全不同的别种文化。从而使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兼容体积增大,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最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物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落后地区发展自己的文化提供了可能。正是由于经济与科技的发达,人类的相互交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旅游事业的开发遍及世界各个角落,许多偏僻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才得到开发与发展。

不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政治、文化全球化,我们都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其同质性,各方面相互联系和渗透加强,一致性因素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其异质性,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其简单逻辑就是同质是异质产生的前提,异质是同质的体现。全球化就是以同质为主,又体现了异质的统一体。因而不能因为政治、文化的多元化而否定其是全球化,更不能简单地视全球化为一体化。

三、中国全球化道路的对策选择

1.加强监控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建立一套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枢,有了金融的安全才会有经济的安全。我们要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市场的开发进程,做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把握金融市场开发的主动权,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制度的改革。

2.调整和改善教育、科研结构,提高教育投资效率,防止高层次人才流失。首先,要增加教育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制度和科研所的改制,建立整套人才创新的机制。形成“科技创新将推动市场发现,市场发现又将推动人才开发”良好的科技创新的氛围。其次,改善教育、科研结构,使师生比较为合理,提高教育效率,有效的防止高层次人才流失。

3.充分利用国际规则的“安全阀”来保护我们的民族产业。例如以世贸组织的例外条款,区域贸易保护条款,非歧视原则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为“安全阀”,用以保护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使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力量。

4.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反对腐败现象,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创建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剥夺政府管理经济的权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跨国公司无论多强大及在全球多大范围内经营,其在东道国的利益仍需要由东道国政府及其制定的有关国内或国际间协议、法律,加以保护。

5.正确看待全球化条件下的多元文化,反对“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全球化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的发展。如果过分强调全球化的一元性,否定多元化,必然导致“文化霸权主义”;如果完全否定一元性,过分强调多元化与相对主义的绝对化,极易形成固步自封的民族主义,形成“文化孤立主义”。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 罗天虹.全球化是西方化吗?[J].世界经济,2000(10).

[3] 吴剑平,吴群刚.全球化与中国新的发展模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4).

上一篇:以人为本 做好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 下一篇:“讲故事”――地方台经济专题节目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