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7-26 08:35:41

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4 武术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以少林拳、太极拳等为代表的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原地域所孕育的名扬天下的两大拳种体系。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的少林功夫(登封市)、太极拳(焦作市)项目榜上有名,于2006年6月2日正式公布,这是对两大拳种文化内涵的充分肯定,也预示着从2006年6月起,以少林功夫、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踏上被保护的发展道路。校园既然是少林与太极文化传承发展的较为理想的场所,那么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入手,根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武术文化活动,如举办“非物质文化展示周”等,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去关心、观察、体验、认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最终参与到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来。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兴起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识,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融入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这既是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在校园中的集中体现,更是推进武术进校园、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3 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途径构思

3.1 制定校园的管理机制,定期监督与检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推进少林与太极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和发展,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在有坚实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制度下,还必须建立一定的管理机制,监督和检查整个实施过程。

3.2 纳入校本课程创新与开发管理体系

从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上看,武术文化内容,如太极拳,还处于知识的“普及”阶段,缺乏对少林与太极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的教育提升和正确引导。因此,坚持把少林与太极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中,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机制,把丰富而独特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入和传播,这样才能解决好活性传承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2.1 校本课程的开发

穿插――课程建设。即在现有学校体育课程中,穿插介绍一些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文化事件,但不改变主流课程的基本结构和明显特征。

附加――课程建设。即在不改变主流课程基本结构和明显特征的情况下,以一本书、一盘教学录象带、一个单元或一周课时的方式,附加有关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观念、主题于其中。

渗透――课程建设。即校本课程不再是仅在既有结构上进行调整,而是对其每个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将与少林与太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的主流课程中去。

3.2.2 纳入课程教材内容体系

构建少林、太极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内容体系。大量收集、整理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编写具有特色的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构建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内容体系。从适用性和实用性的角度选择性地设置具体的教学项目类别,提炼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则根据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数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确定。

3.3 加强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的师资队伍

加强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科学研究、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条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体育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些新要求。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充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体育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传递遗产资源的文化特征等;其次,特邀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较深入研究的专家,对教师进行最原真化的培训;再次,合理运用社会国家的支持系统,成立学校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活性传承少林与太极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小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作为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少林功夫、太极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和脊梁。少林功夫、太极文化等中原武术文化不仅拥有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拥有包含在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精神蕴涵。其实少林武术、太极文化等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早已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也已经成为大中原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因此,深刻认识和解读中原武术文化的是必要的,建立校园长期有效的保护机制,找到适合中原武术特色拳种发展的切合点,彰显中原武术文化依存集聚的独特优势,提升中原武术文化遗产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有生力量。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强大攻势、随着光电声色手段的融入,山西省高校的武术散打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正面临着“转型”问题,它关系着学生在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各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如何改进山西省各高校的教学已经成为山西省武术散打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武术散打 散打教学 分析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58-03

1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下来的一个优秀的传统健身项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普及武术运动,促进全民健身,学校武术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前原有的某些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武术发展的趋势,如何在保持原有水平上,进行更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武术散打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在各地举行的比赛,各类锦标赛中大显身手。当然,经历了战争与洗礼的中国在长时间止步不前之后很应该大步赶上,因为散打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进步,散打的强弱可以反应一个国家武术的发展状况与文明进程。但是,我们的这一“潮流”之后却带来了许多问题:教学力量匮乏、教学设备不足,甚至有许多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为了开拓新专业,抢占就业市场,许多学校盲目上马,“师资不够工匠凑”,于是一些人,如南郭先生之流,也被充斥到教学一线。在这种情况下,武术散打的教学当然会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等。

总结以上几方面武术散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我们不但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的不足,更要认识到教学方式本身的问题。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结束、随着网络媒体的强大攻势、随着光电声色手段的融入,针对武术散打教学的特殊性,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是当今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省部分高校(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运城学院)6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和我校图书馆的相关检索,查阅有关高校武术教学方面的论文52篇,专著6部并收集网上的部分相关信息。

2.2.2 专家访谈法

对6所高校的分管领导和武术教学的教师进行座谈与交流,就武术散打教学方法的现状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咨询与调研。

2.2.3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经信度和效度检验合格以后,对上述领导和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

2.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散打教学的开设和时间安排

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套路和散打,从表一可看出,所调查的高校中,全部开设了武术教学中的套路课程,但散打课程的教学并不完善,其中太原师范学院和忻州师范学院就没有开设散打课程;从教学时间上也并不一致,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开设时间为一年,而运城学院却只有短短的半年。这些说明山西各高校从态度上不重视散打教学,并没有统一的武术教学大纲,都是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来制定是否开设散打课程和开设时间的长短。

3.2 散打教学的师资力量

从表2可看出,根据从各高校统计来的结果表明,高级职称有32人,中级有50人,初级有18人;年龄在25-40岁的有25人,41-50岁的有60人,51-60岁的有15人;从学历上看,本科生有62人,硕士生有36人,博士生只有2人。这说明在散打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职称偏低,年龄偏大,学历不算高。

3.3 散打教学场地、器材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高校中,有室内场地的有4所高校共有9块,开设武术散打课的高校中配备的器材(手靶、脚靶、护具、沙袋等)的情况良好。受访教师中,90%的教师认为场地是影响散打教学的首要因率。由于北方天气风沙大,冬天冷,而散打教学又要有地毯,在室外进行是不现实的,学生是不愿意在室外进行散打教学的,这是主观的,更是客观的。

3.4 散打的教学内容从表4可看出,在有散打教学的高校中,教学重点是拳法和腿法,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的动作,而实战的技战术却教的不多,这样缺乏学习的实用性,学生必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让人高兴的是,山西大学的散打教学却截然不同,在这里,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本人进行的实地的教学观摩,结果发现,采用良好的游戏内容和散打的实用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3.5 对教学对象的研究

从表5可看出,学生对“老三样”(初级长拳、太极拳、刀术或剑术)普遍持排斥态度,学习散打的学生对武术课比较满意,但是他们认为传统的内容太少,不能表达出中国武术的意境,渴望学习一些“威力巨大”、“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内容。在一些教授擒拿术、摔跤术等传统内容的班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对一些传统武术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原因如下:一是有文化内涵在里面,劲力独特,激发了学习热情;二是打练结合,体用兼备,实用性和艺术性较高;三是套路短小精悍,易于掌握。针对学生学习散打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任由学生自己学习,而是要求教师以春雨润物之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如在训练过程中,对于一些错误动作,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接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与经验,领悟之间的差别。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对学习方法的讲授,渗透在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还可以由教师引导,以精讲辅助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自我获取知识的满足与快乐,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掌握学习的方法。此外,由于武术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不高,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从众求同的现象,因此,在武术散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基于B/S模式中小型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下一篇:羌人的婚礼(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