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过程中原作语体风格的保持

时间:2022-01-29 06:32:33

论翻译过程中原作语体风格的保持

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在翻译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译文能否逼真地再现原文的风貌,实际上也就是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对于翻译标准,有人这样定义:"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由此可见,本文试从三方面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语体风格的问题。

关键词: 翻译 语体 风格

一、风格

风格指写作特色。它同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价值观念等因素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风格的精神实质就是作者本人的反映。

风格的构成要素,从语言方面看,就是作品的音韵节奏、选词造句、篇章结构、修辞手段的种类和使用频率等语言使用上的特征。海明威的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简约含蓄,意在言外的风格常常表现为句子的简短和连词的省略。下面是他在《印第安人的营房》中的一段描写:

The sun was coming over the hills. A bass jumped, making a circle in the water. Nick trailed his hand in the water. It felt warm in the sharp chill of the morning.

译文:太阳露出山头。一只鲈鱼跳起来,使水面泛起一圈涟漪。尼克把手伸到水里,在清晨凛冽的寒气里,水摸上去很暖和。

原文使用一连串短句,省略全部连词,结构松缓,用词平易。这种结构在英语中是很独特的。翻译要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实际上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信息的各种意义,通过语言结构的各种形式自然而然地再现原文的风格,使读者受到感染。

二、语体

一般讲语体主要指两种: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口语语体包括谈话语体、演讲语体,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语体包括事物语体、科技语体、政治语体、文艺语体等,具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当代语言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即口语与书面语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主要是书面语向口语靠拢、接近,英语也是如此。

1.英语的短语也存在语体的差异。如for all the world, upon my life, anyway, anyhow, at any rate, at all costs, at all events, on no account, come what may 等,它们的正式程度呈渐次升高的趋势。come what way 是书卷气重,比较古朴的用语,而upon my life 是非正式的俗语。在翻译中,如果原文属于典雅古朴的语体风格,译文也应该唤起同样典雅古朴的感觉。反之,如果原文属于通俗、随便的口语语体,译文也应该给人以同样通俗、随便的印象。如bottoms up在英汉词典中释义为"干杯",但在原文程度、使用场合上却有很大差别。"干杯"在汉语中从盛大的国宴到朋友间的狂欢几乎都可以使用;而bottoms up 在英语中属于俗语,只适用于非正式场合。

2.词语的语体色彩是约定俗成的。不同的语体要求使用不同的词语,如英语中的horse, steed, charger, courser, palfrey, nag, plug 都是用来指“马”,其中horse书词语中的共核成分,可用于各种语体;steed, charger, courser, palfrey等词常用于文学,尤其诗歌中;而nag和plug则用于口语。

在文章中句式的选择是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句式的语体功能也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体现的。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应该注意这些特点,用适当的汉语句式来再现原文的句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语体风格。

三、语气

翻译有“度”的问题。所谓翻译的“度”就是指语气的轻重和分寸,或用词的强弱。例如: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的语气要比Can you open the window?委婉。在汉语中,“固执”比“顽固”语气要轻;从用词的轻重分寸来看,“邀请”不如“诚邀”,“请求”不如“恳求”。掌握用词的语气轻重或强弱分寸,关键是要首先准确把握原文的词义,透过上下文的意思关联去理解词的实际涵义。

英汉翻译中需要注意语气的地方,除了用词的轻重外还有一种情况应该特别留心。这就是要注意区分动词和动词短语的“主观有意识动作”和“无意识情况下产生的客观效果”,简而言之前者“主观”,后者“客观”。汉语中表示动作的动词通常有主客观之分,而英语中有许多动词不区分主客观。因此,英译汉时,遇到这样的动词,应根据上下文区分主客观,译文的语气也要相应的有所区别。

1.表示因果关系的拟人化句式

在这类句子中,主语是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名词,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因而,主语实际上表示“因”;谓语虽然是表示及物动作的动词,但实际上表示客观上所产生的“果”。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法在英语中非常普通,尤其是在科技、政论等文体中。相比之下,汉语中这种情况则不常见。因此,在翻译中,要注意主客观语气之分,要突出这类句子表示客观效果的语气。如:Fear of the bombers had cleared the bay. (由于害怕轰炸,海湾里的船都开走了。)

2.强加式句式

在这类句型中,主语是人,谓语是表示及物动作的动词,形式上与表示主观意识动作的句式没有区别。但是,从上下文看,主语当事人主观上并不是有意识地做出该动作,而是作者或说话人认为主语当事人客观上等于做出了这一动作。因而,本来是作者或说话人对主语当事人动作产生的客观效果的看法,却以主语(当事人)有意识动作的形式来表述,故称之为强加式。如:… the writers who claim from the readers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 (……这样的作家,读者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明白他们说的意思。)

参考文献:

[1]陈登 谭琼琳 《英汉翻译实例评析》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7 长沙

[2]唐松波《语体・修辞・风格》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长春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学外语教学部)

上一篇:培养学生自主学史的初探 下一篇:整合教材,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