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26 08:05:05

中国竹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自古以来,竹子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有着不解之缘,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清雅高尚的象征。竹常是历代文人们诗词、作画意境中的主题,出现了诸多如:“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及“凌云处尚虚心”等颂竹佳句。他们将竹子挺拔雄健、坚韧质轻、外坚中空,在风雨中弯而不折的天然特征喻作“高风亮节,全德之人”。竹在中国文明的历史岁月中,不仅是构造各种器物的材料,更是被有意识地浇铸成满足各种需要的文化景观,竹在中华文化中远非一般的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了的自然,成为传达审美趣味、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有不少选材为竹。这些产品的器形与设计思想与中国竹文化息息相关。

一、中国竹文化的内容

中国人生活中的竹,既普泛及人类生活诸领域,又内化到以价值观念为轴心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中华民族生活中的竹为中国竹文化。中国竹文化的内容包括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符号。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竹文化景观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竹”作为竹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是物质的,但它所展示的效果却是精神氛围性的,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

食笋、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竹制生产工具、竹建筑、竹制交通设施和工具、竹制书写用具、竹制工艺品、竹制乐器为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

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即指称、象征或表现所指的能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和历史活动、社会的人际关系及历史事件都伴随着符号,符号把人们内心的情感、观念与外部世界的特定事象联结起来。竹在中华文化中被赋予现正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国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也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

天师道把竹视为一种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把竹这种植物“圆虚内鲜,重阴含素”的形象特征与道教“北机上精”、“玄轩之宿”等宗教理论相联系,用竹宗教符号能指的“植根敷实、结繁众多”象征“天感机神,大致继嗣,孕既保全,诞亦寿考”的所指意义。通过神秘的交互感应,在“交感巫术”(sympathetic magic)的心理作用下赋予竹以送子和延寿的神秘力量,使竹成为宗教符号。

“竹宗教符号”、“竹文学符号”、“竹绘画符号”、“竹人格符号”组成了竹文化符号构成部分。

二、中国竹文化的艺术特征

“竹”的许多特质,使得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柔美,坚韧,文化内涵,人格魅力,这些艺术特征在众多的诗篇和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清·郑板桥《题墨竹图》;“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朱元璋 《咏雪竹》。

从这些诗篇和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竹”在很多时候被古代文人借以表达自己的人格魅力,或者思想境界。恰恰是这种借物喻己的文学方式,赋予了“竹”高尚气节的人文情操。而这种人文情操是其他物质文化很少有的。

“竹”在中华文明发展中,曾经是记载文化内容的载体——“竹简”。因为这个特殊的特征,以致于在现代设计中,“竹简”的形式成为了表现中国古代文明和古代内容纪录的一个手段。

艺术来源于生活,“竹”文化的艺术性不单单表现在文学作品方面,还更多的体现在他在人民生活中作为生活材料的使用。

竹材色泽清新天然,其表面具有特殊的纹理、打磨后手感舒适,竹身散发着一种亲和、幽静柔美之力,这也是其他非天然材料所无法比拟的。竹材韧性好,易弯不易断,刚柔并济,竹节呈规律排列,具备一种特有的形态美。竹子体轻质坚,耐磨而又富有弹性,皮厚中空,抗弯拉力强,竹材的这些特质,使其具有了极强的设计表现力。容器、茶具、床、文具、家具、厨具、手杖这些都是竹子完美表现自己是非凡材料的证明。

三、中国竹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竹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珍品。随着现代城市文化的进程,中国竹文化紧随时代的步伐,渗透到现代产品设计领域中,给人们生活品质造成非凡的影响。研究中国竹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承与延续的问题。

在2012年米兰国际设计周上,题为“FROM 余杭”的设计展让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面貌,其中就基于竹的材料进行设计,用现代思维重新演绎自然材质。其中作品“泉”则是竹丝的表现,由余杭竹匠劈制而成,风干后为金黄色。顺应竹丝的自然形态,用最少的设计,放大材料本身的特质。作品 “凝”则是用极致的竹丝,陶瓷粉,环氧树脂,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结合,传统工艺与当下设计的碰撞,遵循竹子本身的特质进行设计,将竹丝不一样的瞬间凝结。这种极致的竹丝造型,将材质的特性做了极大的放大和夸张,让人感受到现代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韧性力量。

作品 “打酒灯”,中国古代传统的打酒的方法是使用天然竹筒做成的提子,用竹筒刮削而成,在把手末端弯曲,可以随意悬挂在方便的地方。这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考产品的智慧:利用天然的竹子材料,并且使用中可以随意放置,环保方便。打酒灯来源于打酒提子,希望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再设计,改变我们现在对光的态度。光也可以随意移动,随意悬挂在任何地方。

作品“无”是在竹制框架基础上随意制作灯罩,外观提炼了中国传统灯具的轻韧框架与纸质外包的做法。选用了竹签制作框架“骨”,传统宣纸制作外部蒙皮(皮肤)的做法,将让框架与遮罩达到最佳的效果,灯具透露出天然的光线。“有”和”无”是老子理论中的辩证的主题,无形能塑造出有形,有形能化为无形。竹和其他材质的混合搭配也是开创视觉新元素的一种表现手法,不仅丰盈了视觉质感,也使设计表达有了更丰富的阐述,格物而致知。

四、小结

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指标的今天,少数人仍然保有快乐人生的能力。生活节奏的变化导致久居城市的人逐渐失去温情感,人们需要将步伐放慢,让心安静下来。中国竹文化在产品设计的应用正是契合了“慢生活”的精神内涵,能使消费者品读回味本真的纯粹,并沉静其中,享受其中。当设计师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国竹文化的精神内涵,思考并恰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寻找出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我们的产品打动的不仅是中国人,还能影响和感染到国际社会,令中国文化恒久绵长。

上一篇:浅析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 下一篇:重在“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