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话分析角度看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话语策略

时间:2022-07-27 05:10:09

从会话分析角度看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话语策略

[摘 要]文章从会话分析角度出发,探索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策略。主持人通常在节目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对话轮和半机构性话语特点的把握,更好地控制和联接各种现场资源。

[关键词]会话分析 话轮 半机构性话语 主持人

谈话节目是以日常谈话方式为表现形态的一种语言节目,嘉宾或观众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开放式沟通与交流。从会话分析角度来看,谈话类节目是一种半机构性话语。

一、会话分析及其分类

对会话分析的系统研究始于1960年代。“会话分析把平常、琐碎的会话提升为科学研究的正当对象,并对谈话的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它的目标也不在于提高人们的口头交际能力这样实际的追求,它的最终目的是要从人们日常会话中常见但未被注意的现象中发现人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法”(刘运同.会话分析概要[M].学林出版社,2007.)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发展,对会话分析的理解也出现了不同。目前较为认可的划分是由John Heritage提出的分类体系,他认为会话分析可以分为两类:1、纯粹会话分析研究,也称为日常会话研究,即把交际的开展当作是一个实体来进行研究;2、应用型会话分析研究,也称为机构型会话分析,即探讨社会机构是如何在交际过程中被处理。

通过对纯粹会话和应用型会话定义的分析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谈话类节目既不是绝对的日常“闲聊”,也与一般的新闻访谈有明显差别,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形式,兼具二者的特点,所以把它叫做半机构性话语。在这其中的主持人,也与新闻访谈中的主持人和随意会话中的参与者的作用有联系,但也有较大的差别。Cornelia.ilie提出:“谈话节目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半机构性话语的属性,也就是说,谈话节目在话语的形态和目的,参与者角色的分配和转换,谈话和话题控制等方面呈现出的混合了日常闲谈(非机构性)和机构话语(机构性)的一种复合型特质。”(Cornelia.ilie. Semi-institutional discourse: The case of talk show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3 (2001)209-245)

二、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策略

电视谈话类节目始于美国,1990年代进入我国,现已成为国内各家电视台的重要节目。谈话节目通常是在正常谈话的状态下,以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通过广播、电视媒介进行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节目中主持人邀请嘉宾和观众,就某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展开相关讨论,最后达到沟通不同观点或解释疑惑的目的。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看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策略,笔者认为可以总结为两点:1、组织引导的话语策略;2、中介缓冲的话语策略。

1、组织引导话语策略

主持人作为电视访谈节目的核心,肩负着组织引导嘉宾或者现场观众的重要作用。要想把组织引导作用发挥好,前期准备中对话轮的详细设计必不可少。要求主持人做到整体把握,只有从逻辑上理顺主线,特别是设计好一些关键点的话轮,才能确保整个节目按照既定目标顺利推进。

谈话节目有机构性话语的属性,我们要对公共机构交谈的话轮体系特点有所了解。它的特点是节目中的话轮类型是预先设定好的,嘉宾或者观众进入这样的场合就必须按照他们在这些公共机构中所处的角色完成特定的话轮。比如在访谈中,主持人不仅决定了谈话的顺序,而且可以通过对话轮的设计,影响发话人使用什么样的话轮来回应。作为主持人虽然应当努力保持中立的态度,但仍可通过提问来传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如采用引述他人观点的方式请求被访者评论,引述某些事实来批驳被访者的观点等等。

在前期策划案中,主持人必须对话题进程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了解,也就是说主持人在某些时候发问,之后现场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回答或者结论,然后根据这样的结论再紧接着问什么,有可能又达成什么样的结论。这些处于关键位置的问题就是节目的重要节点,它们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就是主持人所持有的话轮。在重要节点的地方,谈话可以围绕话题停留一段时间,并向更深处挖掘、讨论。当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讨论比较到位的时候,主持人就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时总结,通过对话轮的事先或者即兴的设计,将话题引向下一个重要节点。而倘若在某一个节点上现场嘉宾或者观众没有出现共识,甚至有些僵持的时候,主持人则需要根据现场的形势和节目的需要,把握自己的话轮,挑选或中和出一个最恰当的观点,从而将节目推进下去。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主持人的组织引导作用都必须恪尽职守地在节目中体现出来。

2、中介缓冲话语策略

谈话节目兼有半机构性谈话机构的特点,有很多话轮是现场即兴发生的,并非事先设计好的。比如嘉宾与嘉宾、嘉宾与主持人、嘉宾与观众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或者争论,这是节目推进到核心环节时容易出现的情况。谈话节目的关键是要有火花,要有不同思想的碰撞。当嘉宾和现场观众们开始就某一分歧进行辩论的时候,现场气氛将会高涨。在这个时候,主持人不能沉浸于这种热闹的气氛,而应保持足够的理性甚至是警惕,以避免场面失控。而且在节目推进中,可能会彼此争执不下,进而由意见上的分歧升级为思想上的冲突,甚至产生人际关系的决裂。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借助会话分析中正式的公共机构交谈所要遵循的严格的话轮规则,使主持人成为节目现场不同思想碰撞的“缓冲区”。

中介缓冲作用在公共机构交谈中非常普遍,是指在节目中保有对立观点的被访者针对某一话题展开争论,这时一切交流都应该通过主持人的中介进行。也就是说,A表述自己的立场或者观点时,虽然B听到了,但是由于A的直接交流对象是主持人而不是B,通常出于礼貌原则B无法立即接过话轮加以反对,只有等到主持人要求他发表意见时才可能发话。但这时,B的直接交流对象是主持人,而不是A。在主持人的安排下,对立的双方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至于激烈争论或争吵。在辩题激烈的半机构性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应该积极借用这一特点,进一步强化自己对现场的控制能力。

栏目组确定某一个题目,通过分析判断认为到场的观众或者邀请的嘉宾对这一题目有可能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时,主持人就应当带着这种“中介缓冲”的身份来主持节目。这就要求一旦“点燃”主题后,主持人的侧重点应该转移到如何有效控制火势,避免火势过大“伤及无辜”。

主持人要通过利用话轮权与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既确保发言者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又避免与不同观点的人进行过多直接交锋,从而在推进节目层次顺利开展的同时,又有效控制现场“火候”。主持人在节目开始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控制话轮、把握话语权,让嘉宾和观众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主持人是这期节目中话轮的“强硬”执行者,避免激烈辩题时突然“发力”让嘉宾和到场观众难以适应。

三、小结

可能有人对谈话类节目存在一些误解,认为节目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调动嘉宾和观众的积极性。但作为半机构性的谈话类节目,并不仅仅是“百家争鸣”的热闹情景,更重要的是把节目按策划的体系步骤顺利推进下去。半机构性的谈话节目毕竟与正式的公共机构交谈是有区别的,后者有着较为严格的话轮顺序,主持人在话轮控制上有着极高的权限,可以较为容易地开展、推进话题。看似轻松的谈话类节目,要想达到节目策划组所预期的结果、所设想的目标,需要主持人对嘉宾或到场观众进行适当有效的,而且不显山不露水的引导。借用一句古语说就是“文无定法,但有大法”。公共机构交谈的层次推进可以迅速、直接,但是谈话节目在进行层次推进时就要更加注意循序渐进。总之,谈话类节目所有内容的载体还是话语,所以通过对会话分析中一些成熟理论的学习,可以让主持人从中得到更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运同.会话分析概要[M].学林出版社,2007.

[2]Cornelia.ilie. Semi-institutional discourse: The case of talk show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3 (2001)209-245

[3]王群 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于国栋.会话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吴郁.提问:主持人必备之功[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6]王宇珍.访谈节目中的会话分析——以伯明翰模式为理论框架.湘潮(下半月).2011年第03期.

[7]仇颖洁 李灏.电视访谈中的话轮转换技巧及特征.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5月第24卷第3期.

[8]田园.中国英语电视访谈节目的会话分析——基于《惊言堂》栏目数据的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2月.

[9]王翼凡.从会话分析理论角度对电视谈话类节目文本的比较研究——以《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为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5月第11卷第3期.

[10]何源.会话分析在法庭庭审中运用的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

上一篇:论陈老莲的艺术本性 下一篇:钢琴演奏中的音色审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