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片飞翔的天空

时间:2022-07-26 06:52:24

给孩子一片飞翔的天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因此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创设自由开放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当前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调节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放胆交流。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教师有意出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实验演示,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以后,让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个学生说: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呢?在这位同学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又提出如下问题:老师,既不等底又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是不是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呢?等底又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激励争论,在争论中教师再拿出不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和底与高都不相等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验证以上这些情况是否有可能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开放型教学,唤醒创造欲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的教学方法就应冲破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拓宽开放型教学的广阔天地,充分地尊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对分数的了解,然后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六块橡皮、八枝铅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分数,学生在创造分数的同时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互补。这一点在课中交流时,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分数就是很好的证明。

实践证明,实行开放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权,拥有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不拘一格”,张扬学生个性

现实世界中的数学问题形形,不可能每次都由教师引领学生去解决。所以,学生必须要学会独立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然后根据问题的需要自己决定该从哪儿入手,该收集哪些有效地数学信息,该解决哪些中间问题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莫忽视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惟有真正建立在学生内在需要基础上的数学学习,才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苏教版数学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起安排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结构是教学的前提,学会抓住“中间问题”分析题意是教学的关键,特别是已知两个条件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在三年级(上册)教学已知两个条件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设计了“猜纽扣”的游戏。

教师伸出各攥有一些纽扣的两只手,问学生:你们能猜出两只手里一共有多少颗纽扣吗?接着启发:怎样才能准确猜出两只手上共有多少颗纽扣?教师先给出一个条件:左手有5颗纽扣,问学生:现在你能猜出两只手一共有多少颗纽扣了吗?教师再给出另一个条件:右手比左手多3颗。学生猜出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猜纽扣”的游戏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猜的过程中,教师逐一给出条件,有助于学生对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也体会到求出“中间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适时引导,扶放结合,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还是动手操作,本课设计都能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做到扶中有放,放中有导,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并且学会应用。如:在我执教五年级《找规律》探究盆花的摆放规律时,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体验,发展了创新意识。通过交流,展示了多种多样的解题策略,让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成果。重点放在计算策略的理解上,借助直观图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算式中每个部分的意义。通过比较,帮助学生体会每一种方法的优劣。不同学生个体和群体开展探究活动的质量是有差别的,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得到老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在小组学习活动前提出了几点建议,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使交流讨论的针对性强,探究具有实效性,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争先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上一篇:聆听综合实践课堂里的“生态变奏曲” 下一篇:践行“教学做合一”,构建真、实、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