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瑰宝

时间:2022-07-26 03:28:26

【前言】中医典籍瑰宝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纵观全书,《黄帝内经》涉及地理、养生学、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季候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不但清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医学病理、医学地理、医学物候等内容的论述,比西方近现代才兴起的学科更为精深全面,...

中医典籍瑰宝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对后世影响极为重大深远,是中医传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

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历代留下的诸多医学典籍,更是先民、医者们的伟大智慧结晶。其中以下几本著作,对后世影响极为重大深远,是中医传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

《黄帝内经》

据考证,《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一人所作,而是集合了多人的力量,花费几十年时间才完成的经典。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以黄帝和上古著名医学先知歧伯等人相互问答医学知识的形式,阐述了重要的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各九卷,每卷九篇,共162篇,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腧穴、诊法、治则等方面对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今人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全面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整体理论建立于“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两大基本内容上。注重整体观念,言明自然界本身存在各种阴阳转化的关系、生克制化的关系,自然界就是一个整体;人身各部分与自然界紧密相关,人与自然同样也是一个整体;而人体自身各脏腑气血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局,也是一个整体。而自然界和人体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到阴阳合五行的体系当中,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阴阳平衡的人体就处在健康情况,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受到疾病的侵袭,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了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尤其强调了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其后几千年来,后人显著的临床疗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黄帝内经》的思维方式、哲学观进行了无数次验证,充分证实了其理论体系的高度和实用价值。

纵观全书,《黄帝内经》涉及地理、养生学、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季候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不但清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医学病理、医学地理、医学物候等内容的论述,比西方近现代才兴起的学科更为精深全面,实在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奇书。更神奇的是,据考证,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气氛活跃,很多有所见解的人都纷纷著书立说。在医学界,医理精深的医学家们共同著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七篇著作,构建了完善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历史的遗失,使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有《黄帝内经》,很难想象,如此煌煌巨著只是当时同等水平的医学理论著作七分之一,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令人追思浩叹。

《神农本草经》

和《黄帝内经》一样,《神农本草经》也非一人一时之作,是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在东汉时候集结而成的典籍。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涉及病证近两百种,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它根据功用毒性的不同,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者,无毒,滋补营养,既能祛病,又可久服以强身延年;中品者,无毒或有小毒,多数也是具补养和祛病双重功效,但不需久服;下品者,有毒或药性猛烈,主要用来祛除病邪,不利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中病即止,不应过量使用,此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神农本草经》还依据君臣佐方原则来表明药物的主次关系和配伍法则;同时指出寒、热、温、凉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要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不同性质来选择用药;另外,提出“七情和合”原则来阐明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汉末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和流传,则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把《黄帝内经》的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开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先河。

中医学之所以形成现有的理论体系和疾病诊疗程序,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伤寒杂病论》所奠定的辩证论治基础。“辩证论治”是《伤寒杂病论》的精髓:它主张根据病变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标本等不同病机、病情、病势,决定治疗原则。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与方药齐备。所载疾病包括内科、妇科、外科等四十多种,详细准确地论述了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所载药方共有269首,大体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千金方》

《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为唐时孙思邈所著。其中《千金要方》作于孙思邈70岁高龄之

时,而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的《千金翼方》则成书于30年之后,即孙思邈百岁之时!成书后的第二年,孙思邈便与世长辞了。两书乃是“药王”毕生心血的印证。

《千金要方》共30卷,主要对临床各科的诊治、食疗、预防、卫生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千金翼方》同样也是30卷,对内、外各科病症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进行增补,详细论述了本草、伤寒、中风、杂病、疮痈等内容。

孙思邈尤为重视妇女、儿童的疾病,是最早提出将妇科独列一科的医家,在书中也将“妇人方”一卷置于篇首,以示重视;对儿童的疾病诊治和哺养之道也进行了详尽论述,是唐代对儿科贡献最为突出的医家。

在方剂学方面,《千金方》首创了复方,也就是将《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两种有机组合在一起使用;在内科病方面,《千金方》也有很多创新;在外科方面,首创的葱管导尿术和灸法治痈疽等疗法被后人大量采用;在针灸方面,《千金方》独创了“阿是穴”疗法,即找到病人感觉最痛苦的部位施针,这种富有疗效的方法沿用至今;在药物学方面,《千金方》创立了根据药物的治疗功效对药物进行分类的分类法,至今仍是最常用,也是对临床医生来说,最方便的一种分类法。也因为对药物学的突出贡献,孙思邈被尊为中国历史上的“药王”。

高寿的孙思邈,对养生尤为重视,也深谱其道,《千金方》中也记载了很多这方面的论述,对我们今日的日常保健,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草纲目》

初刊于1593年的《本草纲目》,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穷其毕生精力,历时27年编撰而成。全书共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其中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或拟定的)。这是一本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的巨著,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在国际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一些资料,甚至直接影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

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本草纲目》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相当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书中还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给中国药物学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难能可贵。

上一篇:寻找红树林 下一篇:中药背后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