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个性与保护

时间:2022-09-10 10:42:47

城市的个性与保护

摘要:在快速的城市更新中,如何保持城市的个性是个关键性问题。文章分析了宁波旧城老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和结构,提出了区别对待分层次地改造老居住区,保证类似街坊那样的社会中性系统的公共空间系统的延续性,保持宁波多样化的地域建筑文化,以保持城市个性的观点。

关键词:域市个性:社会中性系统:弄堂;延续化;完整性

中图分类号:TU-0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091-03

1 城市的个性

1.1 建筑――集体记忆的固化形式

集体记忆是过去的知识世代相承的一种延续方式。当前,信息、技术和生产方式开始具有全球化的特点,技术经济水平提高了,而人们却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有人情味的适合当地人身心需要的居住环境。人们越来越容易怀旧,追忆他们日益失去的传统的地域空间和文化,甚至将过去曾经拥有的东西理想化。这种怀旧情结是集体记忆对时代文化危机反应的一种形式,其意义是不能低估的。

保持区域文化的完整性的过程意味着特定文化传统如何流传的过程。当然,这种保持不是原封不动的。我们的居住方式同样表达了我们对生活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在我们的居住方式中,建筑物可以成为一种帮助人们记忆的载体。一个暗示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物,其文化意义也许能在文化变迁中流传下来。即使它最初的文化内涵已经丧失,这时,建筑也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译解的对象,成为集体记忆的一种固化形式。如作家余秋雨虽然在史籍中阅读了天一阁,了解了天一阁,然而只有某一天,潇潇风雨中,他真正朝拜了古老的天一闰,才会有《风雨天一阁》磅礴气势的涌动。

1.2 保持城市个性――建筑和建筑环境

城市可以成为人们集体记忆的固化物的建筑和建筑环境,应该是建筑学意义上的城市个性所在。诚然,我们的城市是要发展变化的,但发展与继承是辩证统一的。发展要有基础,是一定基础上的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城市原有的建筑及其环境的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集体记忆和怀旧情结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城市的个性,保护能体现其个性的建筑和建筑环境。当然保持个性并不意味着冻结它,城市的个性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的城市更新应力求做到把发展与继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市的发展更自然、有效,少一些创伤。

2 古老宁波的特色

2.1 多元化的建筑风格

宁波是一个古老的通商口岸,贸易发达。除了船埠码头多、商行多、教堂多,文化交流发达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也充分体现出来,可谓精彩荟萃。基本上可分为如下几类形式。

第一类:木板壁的乡土民居。一般是两层,底层是抹灰的砖围护墙,两层是竖直拼接的木板壁的木结构建筑。双坡顶,坡度平缓,土红色面漆的木板壁围合成一个个带内天井的院落空间。细节多体现在滴水、隔扇、栏杆等木构件上。这种木结构建筑,具有典型的浙东民居特点。

第二类:徽派风格的民居。笔者推测,大概因为宁波发达的港口贸易吸引了许多徽商来此经营,于是带来了家乡的建筑特色。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工艺,重重叠叠的马头墙,砌筑细腻、精美的砖墙围合成一进进的院落空间,构成了微派民居风格。江东的庆安会馆称得上是徽派民居的代表作。超大尺度的马头墙,一层层两边对称地跌落下来,一共五层,翼样地刺向天空,气势非凡,威猛无比。在此之前,从不知道马头墙还有如此大的气魄。厅前有蟠龙的石柱,雕梁画栋,人口照壁上有精致繁复的砖雕。整幢建筑十分耐人寻味。

第三类:西洋风格的建筑。这类建筑一般是教堂、洋行、住宅等,有鲜明的欧洲情调。多集中在三江口外滩一带。

第四类:综合型风格的民居。是介于上述几种风格之间的,多是二、三层的砖混结构,硬山或卷棚顶,很多是民国时期的豪宅。并不拘泥于单一的清灰色砖墙,很多带有红砖砌筑的饰条,或青砖和红砖间隔砌筑,门窗洞喜欢用弧拱,砖饰或水泥的线脚,草叶或卷涡状的花饰,优雅而精致。

这么多风格的建筑和谐地在宁波的土地上一代代共存,组成了古老宁波一个个的聚居地。这是宁波值得自豪的一大特色。这本身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其形式的意义来源干地方文脉,来自于当地人的文化积淀;作为建筑文化的多元化的一面,是现代建筑文化发展的全球化与多元化一体两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弄堂、院落的文化意蕴

弄堂里的住宅一般都是围合式的布局。外墙上的窗台都很高,窗洞很小,稀稀落落地布在厚实的砖墙上,沿着石板巷走过去,间或有一个个的门洞,有着差不多石质的门过梁和花饰纹样,有镶着铜钉花饰的厚实的木板门。这些小巷曲曲折折,仅能供二三人并行,窄的只有0.5m。弄堂的精彩更在于弄堂的转角处理,转角处在一人高的位置被斜削下来,深不过十来公分,却极富雕塑感;或者被细细地磨成圆弧线脚,这些细小之处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今天的宁波只有极少数的老街巷得以幸存,如伏跗室附近的永寿街一带小巷里还可以感受到这种精彩。从弄堂里望去,除了门上的细部手法,各家各户的阶层和社会差别基本不明显。由砖墙围合起来的居住院落与基本的社会稳定性相结合,增加了居民的安全感。院落之间的社会差别不会影响老百姓和小商贩对弄堂的使用,而这种使用也不会影响院内的安静和安全。传统民居的居住空间里,院子里和弄堂里的自然邻里交往在这环境模式中占重要的地位。

尚书街、卖鱼街、青石街、惊驾桥巷、古讲堂巷、战船街、呼童街、马衙巷、三眼桥等等,这么多有着令人遐想名称的弄堂里,富人、穷人共居一巷,人们在弄堂里穿梭,小商贩与主妇交易,儿童嬉戏、打闹。一代代宁波人生于斯,长于斯,休憩于斯。

弄堂系统代表了老城的传统形象。弄堂系统已经具备了贯穿于整个老城的社会中性的邻里空间的形象特征。作为社会和谐的象征,它不仅具有不同背景的人都能认同的难忘的形象,而且支持一种使用的连续性,其本身就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形式。

蚩静、安全与和谐――宁波古老的弄堂、院落的文化意蕴,它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境界,它是人类诗意栖居在大地上不可或缺的条件。

3 宁波的保护

3.1 宁波的发展现状

宁波虽然在1986年就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随之展开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工作,但历史文化名城和保护区的保留与保护的相应的立法措施、管理细则远远跟不上我们城市更新的速度。老城中心地带的居住密集区汇集了大量的各种风格的老建筑及人文景观,在宁波的新城规划上,它们交成为现代化的金融区、商贸区、游乐中心。因而,成片破旧的与完好的、简陋的与优美的老宅都拆毁了,许多老街、弄堂都消失了。月湖周围以前是高密度的老宅区,那些历史形成的由名门宅邸和宅第建筑群落组成的众多的老街老巷,反映了月湖十洲的

历史和人文景观。从附近的高楼俯瞰,小黑瓦的屋顶鳞次栉比,随着院落围合形成一幅幅极富韵律的素色线描长卷。在快速的城市更新中,月湖东岸已经率先变成了一大片自然风景景区。老宅遗址变成了大片大片不许践踏的草地,其间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幢重新翻建的古宅,许多极富人文色彩的古巷除了宝奎巷,其它如谢家巷、戒珠巷、九曲巷等已经永远消失了!

这种简单地以自然绿化景观替代历史人文景观的做法是很不足取的,我们不得不遗憾基本建筑决策的失误造成的大损失!幸而,一些文保、规划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甚至那些世代居住老宅的普通市民已经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危机,积极展开了有关历史地段和古建筑的保护规划研究。

3.2 保护宁波的特色

《马丘比丘》认为:“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同时,“在考虑再生和更新历史地区的过程中,应把设计质量优秀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内”,才能保持城市的持续更新和发展的方向。如何能在保持城市持续更新的同时,保护宁波的城市个性的特色,亦即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特色,保持宁波文化景观的历史延续和文脉的完整性,是我们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迫切任务。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区别对待、分层次地改造老宅区,支持居住街坊社会生活的延续在城市改建中,对老宅良好的邻里关系,安全平静的居住氛围和方便的居住环境的怀念,是拆迁居民的普遍心态。在北京的旧城改造中,对拆迁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居民更关注的是居住环境的优劣,而对自身的居住标准大大提高的意愿并不占主导地位。因此应该区别对待不同情况的老宅,对建筑风格有特色、有价值、尚可使用的老宅,与其斥巨资去拆除老宅,还不如对其基础设施适当进行改造,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宅区的居住档次。适度提高这些居住区的标准,进行一种多样化的分层次的改造,而不应该拆毁所有的老宅区。同时,允许在其间新建一些建筑。新建筑的设计应考虑采用适合其所取代的居住区的居住文化的空间形式。而不应该像现在有些一般的设计,不考虑与老宅的间距,高高地堵在老宅边,挡住老宅的通风和采光。新建筑在一个居住区中要和谐共存,除了要满足建筑的采光、通风、日照和消防的要求外,住宅设计本身要支持弄堂和院落文化的延续性。要保证一种类似老弄堂那样的社会中性的公共空间系统,改建后的公共道路也要尽可能保存原有的弄堂走向,让居民继续按他们所习惯的路线进行日常起居。总之,老宅区的改造,要支持居住街坊的社会生活的延续,保证弄堂和院落文化的延续和生命力。

2)保护街巷道路系统的延续性

随着区域的商业性的增强,同时为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我们必须将许多弄堂拓宽,以增加机动车的可达性。但机动车的任意可达,固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方便,同时也会给生活区内部增加许多不安全因素。而且老街巷系统特殊的转角手法和尺度与大大拓宽的街道很不相称。因此,更多的弄堂可以规划为非机动车道,这个空间的特色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一个联系住宅内部及住宅区之间的非机动车行道和人行道路系统,弄堂可以作为居住区内部的街道。我们的规划和改造应该更多关注街巷系统的可达性和层次。

惊驾桥巷、古讲堂巷、战船街、呼童巷,即使它们过去和现在的用途消失了以后,它们的名称、位置和形象作为与过去的联系和地域个性的联结,仍会一直被诠释下去。

3)保护重要文物建筑的有机整体性,保持历史文脉的完整性

建筑的审美意象是建筑形象整体所形成的印象,它是人对建筑的一种综合感觉和评价,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和谐状态。一切著名的建筑,一切传统经典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整体感。文物建筑旁边,应尽量保留一些有价值的老宅,并关注到这些古建筑的街巷系统,使古建筑形成区域感,保持它应有的环境和尺度,这一点很重要。十年前的绍兴古城,我们以解放路为主干,串几条民居古巷,就可以寻觅到历代的名人故居,它们和平常百姓家彼此相邻,这些粉墙黑瓦的古宅栖息于那些充满生机的市井小巷内,你瞬息间可以体味到上下几千年的特殊境界,你好象在翻看中国的历史,看见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如何历代相传的。而现在,伫立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一览无余的大马路旁,看着这一个个星星点点散落于现代高楼大厦旁沉默的低矮的老宅,你很难再找回那种意境了。

江东庆安会馆在新规划中作为博物馆保存,四周老宅都拆除了,变成平展的草坪。于是会馆在空旷的江岸边,势单力薄地同附近双塔式的高层商业大厦紧紧比肩,两种截然不同建筑尺度的对比,使庆安会馆原有的非凡气势消失殆尽!古建筑的审美意象大为减弱,这是令人惋惜的。

在月湖东岸的改建中唯一幸存的宝奎巷总给人一种来不及回味就嘎然而止的感觉。在宁波月湖西岸的更新规划中,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们关于历史街区的设定和保护,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这些被提议保留的老街巷中,有天一街、中营巷街区,是以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为主的,主要有赵宅、张宅、戴宅、应宅等;还有共青路、桂井巷街巷,是月湖景区最具有特色的清代建筑风貌街巷,青砖灰瓦,马头墙高耸,庭院幽深。主要有徐时栋故居、登科第、徐宅、秦宅等文物点。

这些曲径通幽、安祥静谧的传统街巷系统和院落,如何得以延续,我们会得到一个更原昧、更富人文色彩、更富生命力的新城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

[2][美]Daniel B,Abramson,居住区改造作为一个文化问题,建筑学报1998,2。

[3]宁波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宁波市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利用建议,1999,9。

上一篇:一个罗马城市的演变所带来的思考 下一篇:建筑表皮生态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