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育文化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5-30 10:36:18

新型生育文化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7-0201-03

生育文化以婚姻、生育、节育为主要特征。新型生育文化起源于传统生育文化,是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形成的生育文化,是先进文化整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央8号文件提出到2010年要“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也就是说广大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从根本上得到好转,基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多生、生男孩,而是生育质量;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科学知识的需求基本满足,生殖保健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生育权利、避孕节育措施知情权和选择权能够得到保障等,为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新型生育文化正在我国逐步形成,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婚育观念是生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层面,群众婚育观念转变的内容、幅度以及趋势,直接关系到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婚育观念,能够为新型生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当前,正值我国新型生育文化蓬勃发展时期,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在生育文化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对新一轮生命科学革命的浪潮,把科学技术作为构建新型生育文化的有效动力机制之一,从一个侧面分析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作用,仅希望对当前生育文化的研究做出点滴探索。

1 对生育文化的理解

生育文化是指人们在生育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即人们在婚姻、家庭、生育、节育等活动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知识能力、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等[1]。

生育文化的影响机制有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与文化等诸多因素,因此,对生育文化的研究,必须进入一个广泛的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同时更需逐层逐步,从不同的视角紧扣关注点去深入研究。

2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生育文化发展的作用

20世纪中叶以后,在以辅助生殖、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生命科学浪潮,在为人类点化出了更加健康、富足的美好未来同时,也引发了婚姻生育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嬗变,激起了科学技术与生育文化的交融和冲撞。

2.1辅助生殖技术

人工授精、试管婴儿,是辅助生殖技术的基本形式,主要用来解决丈夫不育及女性不孕问题。在我国育龄妇女中,约有255万患有不育症[2]。因此,比较方便、安全的现代辅助生殖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运用,甚至也受到独身女性的青睐。未婚女性的生育权在我国地方法规中已得到支持。

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有助于解决不育症夫妇在婚姻、家庭、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千百万不育夫妇带来了福音和欢乐;但也使中国传统的观、血缘观面临传统道德、伦理的强烈质疑。

第一,传统的婚姻、家庭伦理关系面临着撞击与分化。如供体人工授精是否有损妇女的“”及面临血缘关系的困扰;孩子多个父母的出现将造成亲子关系难以梳理;性与生育的分离也冲击传统的性道德等。第二,如何理解借腹生子的现代“变种” 错误!链接无效。代孕现象?面对代孕所导致的人类生育动机的深刻变化,如何应对代孕可能引发的法律、伦理、道德等诸多社会问题。第三,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诱发了精卵提供、代孕、医疗机构等的商业化操作问题,令人值得深思。第四,非婚妇女或离婚独处妇女如利用医学手段生育子女,将冲击我国现有的人口政策。

2.2基因工程

又称重组DNA技术。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是基因工程在医学中应用的最重要部分。基因诊断主要用于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对迟发疾病的早期诊断等,基因治疗目前尚处在实验阶段。

目前,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已成为我国今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题,而影响出生人口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缺陷和非正常出生。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每年出生缺陷婴儿约有100万,[3]而出生人口质量直接关系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长短以及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优劣。因此,利用基因产前诊断技术对确知缺陷胎儿及时终止妊娠,减少缺陷婴儿的出生;通过新生婴儿筛查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婴幼儿体质,在我国现阶段对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将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2.3克隆技术

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产生遗传性与母体非常相似的“后代”。随着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医学科学家提出,要采用克隆核的移植技术,以构建“优质”的卵细胞,以帮助卵子质量不高、活力差的妇女生育[4]。

克隆技术对单身族、同性恋和不育症治疗失败又渴望要孩子的人们来说可能是好事,生育的也将被突破,其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也将为人类健康保健开创出新的、极为广阔的前景。但人们更担忧克隆人的出现,将违背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自主原则、平等原则;否定人类基因型的多样性,干扰人类进化历程;破坏人类以为基础的家庭生育方式,改变人种结构,挑战人权和人的尊严等。由此,不仅让人质疑,人类在生育方面真的能“扮演上帝吗”?

3 正确认识和推动命科学技术与生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当前,正值我国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男女平等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生育文化的构建时期,为正确认识并很好地促进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在新型生育文化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今后有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以人为本、正确引导

以人为本,指的是人们处理和解决一个问题时的态度、方式、方法,即指人们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而所谓根本就是最后的根据或最高的出发点与最后的落脚点[5]。

“以人为本”是一个宏大的理念,要将其现实化必须将其具体化。“以人为本”在生命科学技术境遇中的具体化,就是要在技术操作中,对于所涉及到的诸多主体做到“以人为本”。其中的“人”,从个体上讲应是现实生活中具有生育障碍的已婚女性、男性或遗传病患者及出生婴儿;医疗机构也是施术“人”。 辅助生殖、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操作中涉及诸多主体,实践中只有协调、处理好各种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促使生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3.2科学认识、积极面对

生育文化建设中面对诸如试管婴儿、克隆等新技术的冲撞时,要有科学的态度,正视这种进步,避免臆测、恐惧以及对科技的狂热。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许多信息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这需要公众理解科学。在工作实践中,要善于构建一个二者和谐发展的科技平台,借此向广大育龄人群传播生命科学思想及技术文化观念,普及现代医学科学、生殖技术、优生优育知识,提高群众对生育现象的深层认识,审慎、适时推行科技成果在临床中的应用,稳妥促动传统生育伦理、道德的嬗变,引领并推动传统生育文化向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新型生育文化转变。

3.3法律约束、理性对待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根本利益。因此,不仅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价科技的功效,更要从理性出发,为科技立法,为新型生育文化注入更多的理性成分。如我国在实施辅助生殖技术方面颁布了相关部门法规。但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上会不断得以拓展,其诱发的社会问题也将日益广泛与深刻。因此,仅从行业、部门法规方面来规范是远远不够的,部门法规立法层次不高、约束力不大的矛盾也将日益突显。因此,急需全国人大制订一部规范生命科学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相关法律,以加强对辅助生殖、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研究与应用的规范监督、理性引导和有效制控。

针对生命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引起的人类自身异质化现象,除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变革社会制度中不合理的成分;更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观控它的发展目的和方向,以保证人类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贵玉.中华生育文化导论(上册)[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1.

[2] 沈铭贤.生命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3.

[3] 周丽苹.生命科学技术与优生.全国生育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347-351.

[4] 高崇明,张爱勤.生物伦理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0.

[5]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J].中国高教研究,2004(4):33-34.

上一篇:老年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诊断分析 下一篇:子痫前期肾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