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治理研究

时间:2022-07-26 02:49:21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治理研究

摘 要:目前,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园区经济的载体,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并在一些国家已经初具规模。工业共生网络作为生态工业园内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决定了生态工业园的存亡。就目前来看,生态工业园内一些企业采取投机行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严重威胁着工业共生网络的成功运行。为此,对投机行为进行治理迫在眉睫。本文对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中的投机行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工业共生网络的特点,提出四种治理范式且进一步研究了每种治理范式的特点、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同时也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工业共生网络;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治理范式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9-0084-05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一些学术论文和会议报告中开始出现了“生态工业园 (Eco-Industrial Parks,EIPs)”的概念,它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应用载体之一,强调人类的工业活动应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资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系统中。Moran认为,生态工业园是通过管理资源(包括信息、材料、能源、水等)利用和环境的合作,实现经济和环境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得工业园区内部集体利益大于所有单个企业利益的总和,产生“I+I>2”的效应。生态工业园最早起源于工业共生理论。所谓工业共生,是从自然界中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但又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借喻企业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存亡的经营模式。根据生态系统循环、共生的原理,专家设想创建一种工业园区,使园区内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的原料,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户

工业共生网络是集工业生态学、共生理论、网络组织理论三者于一体的企业组织形式,强调的是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普遍存在于生态工业园。在我国,工业共生网络的研究还处于国外研究成果的援引和介绍阶段,尚未涉及工业共生网络运作过程中的微观层面,尤其是从治理范式角度对工业共生网络进行研究,虽然有极少数的学者研究过,但相关的研究成果仍然不多。因此,本文将尝试从治理范式角度来深入研究工业共生网络,以期丰富工业共生网络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一、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不同的生态工业园因它们之间的发展政策、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的不同,导致了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多样性。纵观各国的工业网络运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是生态工业园中最基本和最为广泛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它的形成往往是因为生态工业园中存在一家或几家大型核心企业,而许多中小企业服务于这些核心企业。二者间的关系为:一方面,中小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原料和配套零部件;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构成了工业共生网络。依据园区内核心企业的数量多少,可将依托型运作模式分为单中心运作模式(如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和多中心运作模式(如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区)。

在该模式中,核心企业主导网络的运行、中小企业的兴衰取决于核心企业的成败。在生态工业园中,核心企业往往被视为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的缔造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决定了共生网络的存亡。一旦核心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如技术转换、规模变更等,都会对工业园区及中小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是指在生态工业园中,各个节点企业地位平等,通过各节点间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的相互交流,形成网络组织的自我调节以维持组织的运行。

与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不同,园区内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同时与其它多家企业存在合作关系。各企业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在合作谈判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机制来实现价值链的增值。在市场的作用下,园区内各企业之间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建立起复杂的业务关系。但是, “看不见的手”并不能保证帮助企业寻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出现“市场失灵”,使企业间合作关系处于混乱状态,对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嵌入型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嵌入型工业共生网络是一种介于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之间的新型网络组织结构,它吸收了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二者的优点,由多家核心企业和依附于它们的众多中小企业通过各种业务关系而形成的多级嵌套网络模式。

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多家核心企业之间通过交流副产品、人才、信息、资金等资源而建立起共生网络,从而形成园区内的主网络。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各自依附于自身的核心企业,构结成多个规模不一的子网络。另外,各中小企业之间也存在业务关系,所有参与共生网络的企业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交织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这种网络模式下,网络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流渠道增加,交易频率加快,各级网络层层相嵌,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中的投机行为分析

从上述内容可知,工业共生网络成功运行的基础是成员间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合作关系的稳定取决于成员间契约(包括规则、协议、法律合同等)的签订以及成员声誉、信用的可靠度。现实情况是,每个网络成员都是利益的追求者,客观上避免不了追求能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交易。换句话来说,网络成员可能会无视契约的存在、毁坏声誉以及背弃信用,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滋生出“偷懒”、“搭便车”等投机行为。

(一)寻租行为

在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副产品的交换和信息交流,网络成员会投入大量资本以建设专用资产,而这些新建的资产一般具有较高的专用性,不易转作他用,这就为专用资产占有者带来寻租机会。在合作企业业务交易过程中,投机主义者就会凭借占有专用资产而产生寻租行为。具体表现为:首先,当一家企业在原料需求上依赖于另一家企业,拥有原料的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享有主动权,这就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其次,园区内部业务交易大多数是围绕核心企业展开的,众多中小企业依附于核心企业,形成多家中小企业服务于一家核心企业的局面即“多对一”,致使中小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可能导致核心企业产生寻租行为。

(二)败德行为

在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进行投机行为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合约的不完全性。通常情况下,企业交易双方在签订合约时,存在以下三种情况:首先,在一个复杂、不可完全预测的世界中,人们难以制定出周密的计划应对各种改变,容易产生疏忽;其次,在签订合约时,往往受到语言的限制,即很难找到一种语言来描述各种情况和行为;再次,在出现合约纠纷时,法庭难以完全理解并强制执行合约,提高了解决合约纠纷的成本。由于上述三种情况客观存在,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全,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此时缔结的合约是不完全的。因此,不完全合约的普遍存在性,为合约双方钻合约中没有明确或不能执行因素空子提供了条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投机行为。

(三)窥探核心技术行为

倘若合作企业之间在同一领域存在竞争,为了赢得竞争,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往往窥探对方的核心技术,这种现象尤其存在于技术水平差距悬殊的合作企业(如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同时,在工业共生网络中,副产品是连接企业的主要纽带。在副产品交换过程中,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料成分的配比、数量,甚至工艺技术等容易暴露在合作企业面前。这就为合作企业创造了“偷懒”或“搭便车”的机会,能窥探到其它企业的核心技术。上述情况说明,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总容易被落后于它的企业窥探、模仿,造成技术的扩散,不但危害了本企业的利益,也大大地降低了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治理范式

工业共生网络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其运作过程并不十分完美,机会主义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网络的稳定及安全。面对上述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工业共生网络应采取何种治理范式来应对潜在的网络危险日益成为学术界亟需解决的难题。

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是决定交易行为的主要因素。为便于分析,威廉姆斯认为应假定不确定性充分大,因而要求实行适当而又连贯的决策,这样,分析的重点就放在资产的专用性和交易频率上。按不同的交易频率,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交易活动可分为三种:一次易、偶然交易和重复发生的交易。按资产的专用程度来分,这些交易又可分为非专用性、中等专用性和高度专用性三种类型。

根据两种交易频率类型(不包括一次易)和三种资产专用性程度,可以得到工业共生网络中四种普遍的治理范式:市场治理、双边治理、三边治理和一体化治理。工业共生网络中交易类型和治理范式的关系如表1。

四、治理范式在不同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应用

(一) 工业共生网络市场治理范式

在生态工业园中,一些合作企业间存在多种原材料供应方式和副产品的交换渠道,但没有联合投资专用性资产,彼此并不存在依赖关系。同时,在园区内,能为某一企业提供原材料或交换副产品的企业并不唯一,而是有多家。这样的话,该企业有了较大的空间以选择合作伙伴,即可以随时终止与原有合作伙伴的交易关系而选择新的合作伙伴,并且交易活动可以是偶尔发生的,也可以是长时期地重复发生。上述情况表明,这些合作企业的交易过程不存在资产的专用性问题。对于工业共生网络中这种非专用易来说,市场是主要的治理方式。

随着时间的延续,企业间重复进行交易,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彼此间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它们累积合作经验。同时,在重复交易情况下,即便资产是非专用的,合作双方也可签订契约维护自身的利益,因为残酷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必须重视自己的声誉和信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当然,在资产非专用情况下,并非企业间所有交易都是重复进行的,也存在偶尔的交易活动。通常情况下,偶尔的交易很难丰富交易双方的经验以预防投机行为。但是,在生态工业园中,一些评估机构或同一商品的其他买方的经验可供相关企业借鉴。如果商品或劳务是标准化的,那么这些经验或评价,通过正式或非正式途径,将促使各企业选择负责任的行为方式,以便为自己在园区内树立良好的口碑,避免自身的经济损失和声誉贬值,这也会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避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二)工业共生网络双边治理范式

在生态工业园中,双边治理范式适用于由中等和高度专用性投资支持的重复交易。这种重复交易模式普遍存在于生态工业园中。比如,园区内一些大型企业为保证副产品能够顺利交换,必须建立专用的运输管道以供使用。这说明,为实现交易,这类企业一定会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在企业间副产品交换得到强力物质保证后,交易就会长久持续下去。由于交易关系持久而具有价值,重复交易的特征潜在地保证能收回专用性治理结构的成本。

(三)工业共生网络三边治理范式

一般情况下,合作企业在偶然进行的中等和高度专用易过程中往往容易碰到以下两种问题:一是不完全性的合同难以为交易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二是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的成本极高。遇到这种情况,市场治理和双边治理均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市场调节的成本较高,交易专用的规制结构的设置成本不能为数次性的交易所补偿;双边治理结构的成本更高,因为作为数次性的交易不值得保持长期的关系。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的治理结构,而三边治理结构符合要求。它不是直接求助于法律诉讼,而是在解决冲突和评价绩效上采用第三方仲裁。

在生态工业园中,三边治理结构中“第三方”的选择条件是较为苛刻的,它应是共生企业共同认可的权威机构如政府部门、园区管理者。首先,权威机构在仲裁过程中不受外界影响,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使仲裁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其次,选择权威机构作为“第三方”可降低人为因素在交易过程中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交易契约的不完全性,有利于解决矛盾冲突,从而降低合作双方产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这也就在无形中避免了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中偶尔发生的中等或高度资产专用易的投机行为,有利于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性。

(四)工业共生网络一体化治理范式

在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运作过程中,一体化治理结构常常用于解决资产高度专用性的重复交易,其治理特征是,合作双方中的一方兼并另一方,成为一家企业,实现交易的内部化,进而完全控制交易并承担全部责任。与企业间交易相比,一体化治理结构交易内部化的优势是,适应性问题可用一种连贯的方式来解决而无需商谈或修正企业间的契约。同时,假设内部激励相互协调,数量调整就可以以任何频率进行,以实行交易总收益的最大化。

(五)治理范式在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应用

依据前面提及的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特点可以得知,不同的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其内部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也各有区别。应对不同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应该采用同一种治理结构,而必须对症下药,实行治理结构的多元化。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以资产

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为纽带,将治理结构同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联系起来(如表2),实现治理结构同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对号入座。

五、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治理对策建议

在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现实经济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交易费用的存在,在专用性资产投资关系中,契约总是不完全性的,仅凭契约制度安排无法从根本上防范投机行为。也就是说,不仅要制定契约制度防范投机行为,还必须发挥园区政府的协调与管理功能,建立网络企业的信用和惩罚机制,形成共同的组织文化,增强参与企业自觉维护网络稳定与安全的责任感,从而更有效地防范和制止投机行为。

(一)发挥园区政府的协调与管理功能,维护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与安全

由于生态工业园副产品交换的特殊性,政府在工业共生网络的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与管理功能有利于网络的安全与稳定。

首先,发挥政策优势,完善政府服务功能,为工业共生网络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工业共生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园区政府应针对工业共生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规范共生企业的行为,鼓励诚信合作,培育共同的组织文化等,增强园区内企业的凝聚力。

其次,园区政府应充分发挥“第三方”的功能,积极协调网络企业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在企业的治理制度安排中,政府充当“第三方”,有利于多种治理结构的并存,维护诚实守信企业的利益,保持公正性。此外,在网络运作过程中,当因合作企业之间关系影响网络安全时,政府应作为园区的“协调人”参与协调工作,维护合作企业之间关系良好发展,从而使网络的安全更有保障,增强企业参与工业共生网络的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制定工业共生网络总体发展方案,积极进行维护与管理。政府站在有利于整个园区发展的角度,对工业共生网络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并提出明确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方案,及时调整发展计划和制定改进方案,从而引导企业向正确方向发展,维护企业间的良好关系,巩固和稳定工业共生网络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网络企业的信用和惩罚机制,以防范投机行为的产生

信用是缔结工业共生网络的基础,也是网络健康成长的行为路径。为了防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采取投机行为,损害合作者的利益,必须在园区范围内建立信用与惩罚机制。

首先,建立企业信用联合征信、信用评级、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在生态工业园中,由当地政府和园区管理者作为倡导者开展联合征信活动,建立相对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在当地或园区范围内统一的企业信用评估准则、评估方法和管理办法。此外,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将征信服务与国家法律和政府监督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使之成为防止企业采取投机行为的外在威慑力量。

其次,在园区范围内引入和培育多元化的信用中介机构,为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组织保证。

(三)培育共同的组织文化,提高企业理念和行为的一致性

在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是由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合作基于合作关系构成的,也是多种治理结构并存的“共同治理”。正是由于这种特征,决定了生态工业园内所培育的企业文化将比传统企业文化更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同时,园区中合作企业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与沟通,其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开始相互包容,理念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得到提高,从而形成共同的组织文化。这种共同的文化有助于增进企业间的沟通与理解,减少组织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降低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从而为共生网络的稳定与安全提供了保证。

责任编校:史言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自主创新:产业壁垒弱化中的战略 下一篇: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