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动画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

时间:2022-07-26 11:41:34

中美动画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

[摘要]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两个大国,但在动画电影方面,发展现状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当然,这与两国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中美两国的许多动画电影中,无疑都展现同一个主题:英雄情结。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深入分析这种英雄情结产生的原因,从而寻找动画电影主题表现的未来。

[关键词]动画电影;英雄情结;个人英雄主义

如果从1906年美国摄影师勃拉克顿(Stuart Blackton)开始摄制动画电影算起,那么,动画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而这种动画与电影的结合,让动画电影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典型人物。无论电影刻画的是古代的人物、现代的人物抑或是想象中的人物,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以英雄和反英雄的姿态出现。当然,无论电影中的矛盾多么尖锐,情况多么复杂,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是英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英雄情结。当然,与剧场版电影不同,英雄情结在动画电影中可能更夸张一些。而现实中,由于各国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动画电影中对英雄情结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以下笔者对照中国和美国的动画电影分别举例分析。

一、美国:极度张扬的个人英雄主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欧洲移民国家,而且是一个建国历史很短的国家。所以,美国文化最早继承的当然是占主流的欧洲文化,而这种文化是源于欧洲大陆的基督清教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统治下,“人们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相信天定命运,崇尚自由、宽容、自律、契约以及美国式的个人主义。”所以,我们今天都知道有一个叫做“美国梦”的存在,它激励着每一个美国人为之奋斗。那么,在“美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最鲜明的表现就是美国人崇尚的极度张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如果说欧洲传统的清教文化主张的是一种相对的保守,那么,美国的新清教文化则是清教文化与北美土著文化长期糅合和异化的结果。虽然与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体现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电影中体现的这种文化当然是最为显著的。

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现代科技文明和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电影,特别是动画电影中种种卡通形象,非常强烈地透露出美国人主张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这些色彩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人的个人价值观:一是崇尚个人和独立,追求正义和尊严;二是这种追求中又隐含着个人与社会秩序、暴力之间的矛盾。在美国动画电影中,电影作者往往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夸大,并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秩序和暴力矛盾内,使这种美国式的个人价值观在其中无限放大,从而达到感人的效果。

其实,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它往往表现的是一些简单的人物,几乎没有什么情节,而是运用丽面和背景音乐等元素,纯粹反映一个简单的事实。比如迪斯尼1928年出品的《米老鼠与唐老鸭》、1945年的《猫和老鼠》(1945)。直到1977年的《救难的小英雄》,是美国新旧动画转型的一个过渡作品。影片中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一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以前,美国很多动画电影都是单纯的动画素材,而且大都是二维动画。在人物表现上,虽然也往往是一些超级英雄形象,但往往情节比较简单。比如迪斯尼1985年制作的《黑神锅传奇》,自始至终都表现的是美国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

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动画电影中虽然很多展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但很多时候并没有脱离现实,比如“超人”的角色,“虽然他也同样具备飞檐走壁的超能力,但是和别的超级英雄不一样的是,他有着和普通人一般的弱点,比如能被子弹打中、会喝醉酒,也可能被人击倒……他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精神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动画电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代表作品如《风中奇缘》(1993)。另外,在这个时期,除了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在电影中不断加强外,美国动画还注意到许多外来文化的表现。比如,迪斯尼公司1998年出品的《花木兰》,是第一步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动画片,特别是在很多画面处理上,加入了许多中国画工写结合、虚实浓淡的意境元素。虽然如此,但是影片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的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追求个性解放、抗击社会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影片运用中国元素和美国精神相结合,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电影进入了一个多产期。当然,这一方而是因为现代科技手段的丰富,使得三维动画的运用普遍起来;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加剧,各种文化交流频繁。这个时期比较经典的作品有《恐龙》(2000)、《暑假保卫战》(2001)、《怪物史莱克》(2001)、《海底总动员》(2003)、《超人特工队》(2004)、《功夫熊猫》(2008)等。

这个时期的动画电影,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不仅更加体现艺术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将场景真实化、人物突出化。比如迪斯尼公司耗资一亿拍摄的三维动画电影《恐龙》,作品采用幽默方式展现主人公恐龙阿拉达的勇敢、机智和自我奋斗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梦工厂在2008年推出的《功夫熊猫》,虽然重新拾起了中国功夫,却不是李小龙和成龙。那个身穿唐装一板一眼朝天瞪的主角,正是憨态可掬的胖胖大熊猫。当然,这部影片更多的是搞笑的元素,也曾经引起中国许多观众的质疑,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旗帜下,美国人考虑的可能没有那么多。

二、中国:完美英雄

中国动画电影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特别是万籁鸣等万氏四兄弟,他们是中国动画电影的拓荒者。受美国动画电影的影响,结合中国的走马灯、皮影戏等传统手艺,万氏兄弟先后拍摄出了《铁扇公主》等许多风靡亚洲的动画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动画电影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到前期,出现了《神笔》(1955)、《大闹天宫》(1964)、《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等许多经典影片。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英雄情结,不管是传统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还是后来的三国人物、梁山好汉、天国豪杰等,都在国人心中打下深深烙印。所以,这些历史记载的人物也好,还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也好,都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素材。上海电影制片厂1955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就取自民间故事。影片叙述放牛娃马良用树枝和木炭作笔,苦练绘画,后得神仙赠予的神笔,画出的东西都能变成真的。从此马良以笔画画,救助穷苦农民;贪官得知后,逼马良画座金山;马良利用其贪欲,以神笔画海和风浪,在海中心画了一座金山,当贪官和其奴才乘船去搬金子时,狂风巨浪将他们吞没。影片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有木偶片的假定性特征,两者浑然一体。 特别是马良的救苦济贫的英雄主义精神,更是让人称道。

从电影史的发展来看,动画电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三维特技的发展,动画电影还是要走向三维,从而与最早期的电影形成融合。当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形式,它仍然是一种“非现实性”的存在。因为,既然是艺术,当然就不是原本的“纪实”,即使那些纪录片,也存在着艺术加工的成分。像动画电影中的人物,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当然更是如此。

1961至1964年,同样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受当时“中国美术片要走民族风格之路”观点的影响,影片取材于中国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展现的是孙悟空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而大闹天宫的英雄主义形象。影片将孙悟空这个具有猴的特征、神的威力、人的感情的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当然,传统中国是不主张个人主义的,而是崇尚集体主义;但是,在电影艺术中,突出某个人的形象还是十分常见的表现手法。动画电影以虚构和夸张的方法来揭示生活本质,不仅能体现出那些直接产生于现实中的东西,而且还能体现出那些只存在于作者想象中的东西;同时运用夸张手法,强调、突出、夸大影片的内容和形式,使其产生特别强烈的艺术效果。之所以这样,是夸张手法的运用给《大闹天宫》涂上了一层浓重的浪漫色彩;另一方面,电影中丰富的想象会引起艺术上的虚构和夸张,从而在自然形态中变化出来,达到艺术的效果。正因为影片造型有夸张有虚构,才使作品奇特、新鲜、生趣盎然,给观众以一种崇高的审美享受。

改革开放以后20年间,中国的动画电影一度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当然这与中国动画人的水平有关,在专业素质上还无法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加上美日韩等国文化的冲击,特别是日本动漫占据中国荧屏很长的时间,更使中国的动画电影失去了群体接纳对象。200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宝莲灯》,多少给人眼前一亮。影片虽然同样取材于《西游记》,但已经开始注意平民化和现实主义的展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特别是摒弃了以前中国动画电影不展现人物感情世界,而单纯表现理想化英雄主义的习惯,改为全面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特别是加入了亲情、爱情的元素,使得人物形象一个个都鲜活起来。比如,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的爱情,沉香英雄的成长,孙悟空的惩恶扬善等等,都让这部影片成为一个展现中国式英雄的动画经典。

三、结论

自从电影产生的那天起,它就被赋予了很多意义。电影是艺术,同时也是符号;电影是个体的心理审美过程,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反映。今天,电影更成为一个产业。而无论怎样去界定,电影作为一个存在,英雄情结仍旧是其未来表现的非常重要的主题。

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济社会制度,但是,在人类本质的追求上,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不仅体现在其他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动画电影中,昨天、今天以至明天。

[作者简介]史国娟,吉林四平人,吉林艺术学院动漫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上一篇:浅析三维动画角色的个性化创作 下一篇:迷失与追寻:评《迷失在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