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制药企业 迎战国际化浪潮

时间:2022-07-26 08:30:01

本土制药企业 迎战国际化浪潮

中国制药业加速产业升级节奏,一场自上而下的全行业整合浪潮正在涌起。规模达2000亿元的中国医药市场上分散着3,700多家企业,没有一家企业能控制着相当规模的市场。即使中国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华源集团, 其规模、研发和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远远要小于其外国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的影响能力也非常有限。商业咨询公司麦肯锡驻香港医药行业主管周天助说,中国大多数行业都有全国性的领先企业,但医药行业是个例外。

在已经过去的2004年冬天,华源集团成功重组北京医药集团,实现华源集团北方医药领域的重大拓展。作为总部在上海的企业,主要业务布局在南方各省,而作为半壁江山的北方医药领域则较少涉及,因此收购北药集团是实现其北方拓展的重要支撑点,从而实现了其统一南北市场的战略。

但是,在这一积极的行业整合中,一边在悄悄地诞生中国制药业巨人,同时,大家却看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医药企业的数量大幅减少,据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已从2004年的5,000多家降到3,700家左右,降幅达四分之一以上。预计这个数字在今年还会进一步下降500多家。

高盛(Goldman Sachs)驻香港分析师John Tang说,中国医药行业未来将出现大规模的整合。多数企业到最后都会被淘汰。

清华医药评论在2004年度总结中分析,中国制药业整合主要来自两个原因:第一,加入WTO后,中国制药业面临来自国外跨国军团整体竞争;第二,中国政府宏观调控,大力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产业升级。与中国开放的其他行业一样,80%的世界500强制药企业纷纷在华设立了机构,以不同方式参与到中国市场化浪潮中。

受到这两种力量的推动,2001年至2004年间,中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案例的数量和交易金额较前期均显著上升。相对于2002-2003年,医药领域重组并购重在商业流通及丽珠集团股权争夺等案例,去年并购特点则是在于参与者多为国内大型医药集团,继云药集团重组后,北京医药集团、鲁抗医药集团和哈药集团等的重组方案均迅速进入操作层面,资本运作巨人华源集团频频出手。

华源集团通过控股的上药集团对国内四大抗生素企业之一鲁抗集团的重组,是其在上药集团这一平台实现医药领域的深度拓展。这种整合将促进抗生素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体化,增强了抗衡国际化能力。华源及上药集团,主要是看中鲁抗在抗生素方面的业务能力,其中尤为看中前景较好的半合成抗生素,借其实现布局全国的目的。

笔者认为,随着前期粗放式争夺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并购浪潮趋于平静,全面整合内部资源、提升整体协同竞争力将成为医药企业的战略重点。

在研发领域,中国医药企业每年的预算很少,这一点跟跨国医药企业非常不同,在参与国际化竞争中,这一点对这些医药企业非常不利。研发能力的弱势使得更多中国企业通过仿制国外到期专利药获得成本竞争优势,这在当前医保制度下更能满足百姓购买价廉药品的需要,这给予研发薄弱的本土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积蓄力量、厚积勃发的机会。在行业整合的同时,这些制药企业还有可能扩大出口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仿制药生产供应商。IMS驻上海分析师张也洪说,已有一些中国企业开始仿效印度著名仿制药企业如Ranbaxy Laboratories Ltd.和Reddy's Laboratories Ltd.在创业时期的做法了。诚然,浙江海正等制药企业在这方面非常成功。

不过,最近政府颁布各种政策支持医药科技研发创新。其中《药品政府定价办法》规定,对于具有创新专利药物的企业,政府对药品的定价实行优质优价的原则,对于一类创新药物,政府将给予高达75%的销售费用与利润率,因此,拥有创新专利药物意味着企业将获得高额的利润。而对于拥有独特性产品、实行产品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企业,药品的政府定价原则上按社会平均成本制定,对市场供过于求的药品,按能满足社会需要量的社会先进成本定价,药品持续降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供过于求。一些产品具有独特性、实行差异化策略的企业基本避开了这一行业政策的影响,如天士力的丹参滴丸、恒瑞医药的抗肿瘤药物、云南白药的系列产品等。规模大、产业链一体化、成本低的企业,当药品营销模式无法创新的时候,这样的企业将比别的竞争对手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来操作市场。

在市场领域,本土企业也积极拓展自己的优势。许多企业不仅生产药品,还拥有自己的药店和分销网络,通过这些网络,他们将自己的产品销往医院,而医院是中国药品零售的主渠道,通过医院销售出去的药品占市场总销量的80%。

尤其是在居住着8亿中国农民的农村市场,对于那些本土化企业,这里正在演绎“农村包围城市”地故事。在计划经济时代,由各地医药供应站、医院和制药企业组成的医疗保健体系非常分散,医疗条件水平相对恶劣,但是,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改善,消费质量的继续提升,特别是政府两网建设试点和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这片肥沃的土地正在酝酿着巨大的商机。

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正在积极引导整个行业走向。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158个品种典型调查数据显示,合资药品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在国内市场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凸现。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及医药分业试点工作的不断完善,一些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国产普药及新药,仍将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OTC药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用于治疗预防新的传染病,常见流行病药物、消、保健药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成为挑战常规化学药物的新品种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天士力、东阿阿胶、华邦制药等医药上市公司将会成为赢家。

在医药行业整合中,我们必须关注药品降价对制药企业的经营模式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提升全行业综合竞争力的积极作用。在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下,药价持续下调将会促进以下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第一,拥有有创新专利药物的企业;第二,产品具有独特性,实行产品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企业;第三,规模大、产业链一体化、成本低的企业。由于多数被降价品种的出厂药价已很低,药价下调对生产企业的影响将明显小于商,药价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引起制药业产销力量的重新博弈。

事实上,由于大部分中国制药企业没有力量开发新药,引发仿制药激增,使得数千家制药企业在低端市场上通过低价方式厮杀。北京医药集团董事长卫华诚先生在5月18日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医药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原来与跨国公司相比就“少得可怜”的研发、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费用现在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但是,在市场竞争白热化,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相继加快了购并重组步伐,加速了医药领域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医药体制改革中,异军突起,迅速壮大,已成为该领域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如上海复星、深圳海王、安徽仁济、湖北九洲通等企业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最近的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座落在长白山下拥有1133种中药植物资源的通化市,民营医药产业近年来迅速崛起。当地政府灵活创新机制,适时地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极大地刺激了民间投资。目前,该地已有44户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民营医药企业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共盘活国有企业凝滞的存量资产40多亿元。东宝、修正、万通等企业就是其中成功的例子。

虽然面临来自辉瑞(Pfizer Inc.)、诺华制药(Novartis AG)等国际医药巨头的咄咄逼人的竞争,一些中国本土企业正在包围中突围,不断增强对抗能力。这些存活下来的本土企业在未来必将成为跨国巨头们在中国市场的最有力挑战者。

相关连接 本土制药企业的品牌运营――哈药集团

哈药集团一直保持强大的广告攻势(每年仅仅花在电视广告上的费用高达10亿元人民币),并在全国拥有一支2,400人的营销队伍,协助经销商开拓市场。哈药集团拥有从抗生素到抗化疗制剂等多种拳头产品,它还生产多种补充钙、锌等元素的营养补剂以及很多传统中药。最近该公司凭借其家喻户晓的品牌成功引进资本力量,与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Warburg Pincus)及中信资本(Citic Capital)联姻,其综合竞争实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些资金将帮助哈药加强研发,并有助于增强它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浪潮中的资本运营、品牌管理、技术研发和制造供应等协同整合力。

上一篇:重型闭合性颅脑外伤案 下一篇:留针中发恶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