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规范、认定与评价

时间:2022-07-26 07:11:11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规范、认定与评价

摘 要:基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蓬勃发展,职教集团数量日益增多,而集团认定标准及成效评价体系依旧缺失的现状,尝试从集团组建基础、集团管理与运行、集团发展成效、集团保障条件四个维度,建构起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在内的较为系统的职教集团认定与评价体系,以期规范职教集团的运行、监管,促进职教集团常态化、内涵化、品牌化发展。

关键字:职教集团;认定标准;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刘晓宁(1990-),女,河北邯郸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刘晓(1982-),男,山东淄博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校企职教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编号:L2015SCG064),主持人:沈建根;同时得到了长三角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中心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5-0026-06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自开展以来,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把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作为重要方向”。职教集团作为集团化办学的实施载体,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认定、管理与运行上依然不够规范与完善,对于集团鉴定标准、运转优劣、发展成效等没有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为促进职教集团发展的常态化、效益化,亟需构建一套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致力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

一、规范职教集团认定标准与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认定标准是辨识职教集团到底“是不是”的问题,对集团起到规定性作用;评价体系是判断职教集团运转“好不好”的问题,对集团起到规范性作用,二者共同服务于职教集团的常态化运行。综观认定标准与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可以从几个“迫切需要”展开。

(一)职教集团发展势头可观,但认定标准顶层设计仍需完善

我国职教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至2014年底,全国已拥有各类职教集团1048个[1],但对于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官方还未做出统一规定。纵观当前集团成立状况,多数是以“职教集团”或“职业教育集团”命名,也有部分称作“职教联盟”或“职业教育联盟”,还有一些称作“职教园区”或“联合体”等,集团称谓上有些散乱;大部分集团都是由独立主体牵头成立,也有一些“集团”是由某学校某个专业或系别牵头成立,成为“XX专业集团”或“XX专业联合会”等,从牵头单位上看有些牵强;集团一般由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成立,有些集团只是成立时走个过场,运行一段时间后便悄无声息,并没有以一个集团的组织运行。

(二)集团建设日益注重内涵,但部分运行还不够规范

全国范围内职教集团数量甚为可观,但在实际运行中部分集团却有失规范。基于2013年的数据,在全国范围内927个集团中能搜索出信息的有818个,其余109个集团信息缺失;而在818个显示有信息的集团中,能搜索到2013年信息的集团为400个,其余418个在运转连续性上有所欠缺[2]。从集团构建的完整性来看,章程作为职教集团成立的制度载体,是集团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79%左右的“活”集团拥有完善的章程,集团对章程建设有一定的重视度;配套制度作为集团内部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综观样本数据中,仅有29%左右的集团存在较完备的配套制度,由此可见,我国职教集团在量上虽说已达到一个制高点,但在整体运行成效上还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特别是在日常运行上,依然不太规范。

(三)相关研究实践取得初步成效,但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

集团运行的监督、评价对于职教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对职教集团运行质量的监督和评价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内部阶段性总结,二是集团会议讨论,三是局部合作反思。不管哪种方式,无外乎都是着眼于已成型的自有集团,没有一套整体视域的评价体系,不能全方位地把握集团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基于现有问题,也不乏学者进行研究与追问,但目前来看与此话题高度相关的研究凤毛麟角,并且在质量上有待提高。有些研究着眼于宏观,但站位太高,难免距离实践太远而难以落实;有些研究着眼于微观,但只定位于本职教集团,太过聚焦,虽可实施却难于推广。在研究方法上,要么是“空对空”的主观臆想,要么是“地对地”的经验总结,缺少理实一体化的有机结合;在研究视角上,大部分还是以职教谈职教,以集团论集团,缺乏他山之石的启发与借鉴。总之,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现有研究上,对职教集团运行的评价还是碎片化的存在,认定体系有待构建与完善,评价指标有待细化与规范。

二、职教集团认定标准与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动态过程,反映主体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与评价体系是对目标对象进行准确判断的前提,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保证集团认定的客观、公正、有效,实现质量评价的常态化、持续化、动态化。

(一)内涵建设导向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自1992年第一个集团成立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职教集团也由抱团取暖、规模发展逐渐向合作共赢、注重内涵转变。职教集团正在通过自身的内涵建设,将职业教育系统置身于政府、企业、行业和教育内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来优化教育结构,均衡教育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形成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及持久效应。在集团建设的变化发展中,对于职教集团的认定与评价指标也应逐渐从面子工程转向深化内涵,始终坚持严谨性原则,把握各项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指标选取不仅要反映职教集团实际运行与发展状态,还要关注办学成效与不同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保证认定与评价的全面有效、科学严谨,以提升职教集团在办学过程中的发展基础与成效。

(二)多维系统定位

职教集团是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的合作办学载体,从形成发展至今,其跨界跨部门利益协调、整合多主体教育培训资源、人才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积累等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职教集团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依托政府力量,但要避免“政府-学校”二元关系的协调,造成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缺失和错位”,政府强势垄断与管理集中的越位[3]。统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调整专业布局结构,规范集团内校际间的衔接和培养目标的一贯性;注重院校之间错位发展,通过研究区域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变化趋势,搭建专业产业动态发展信息平台,以调控专业类型,优化专业布局,避免办学定位上的“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和由此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及资源浪费。在指标建构过程中,坚持系统、完整的原则,从不同维度反映集团化办学规模、发展成效、保障环境等的状态和主要特征,并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囊括内部运行与外部延伸,形成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相互支撑的体系。

(三)内外双向统筹

职教集团是教育链、产业链相结合的一种组织,集团化办学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手段而非目的。提高职教集团的合作办学质量,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4]。对职教集团的认定与评价需要综合考虑集团内外影响因素,以保证认定与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在集团内部,主要保证集团自身发展。职教集团融合社会各方力量,以不同形式、不同类型,形成汇聚多元主体的平台,服务于不同的区域与行业;职教集团的日常运作影响其现实成效及外延辐射,机构设置、管理制度的完备度关系着集团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在集团外部,主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外部环境的成熟稳定对事物发展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之亦然。职教集团的外部环境不外乎政策制度与社会舆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集团发展带来正能量;一个地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区域对职业教育办学的认可度,集团化办学如果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那么集团发展路径会顺畅很多。

三、职教集团认定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时期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新的审视,集团认定与评价指标的建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通过全面分析我国职教集团的建设发展现状,根据集团内涵及价值取向,试图构筑起职教集团的认定与评价体系,并从三层指标展开完整阐述。

(一)职教集团认定标准

职教集团是指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机构组成,以契约、资产等形式为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以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技能积累、社会服务活动等为主要任务,以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为目的的合作办学组织。它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具有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是规范化的多元合作行为[5]。对职教集团的认定主要看组建基础,它既是成为集团的前提,也是集团得以形成的关键,是对“算不算”集团的认定与回答。本维度主要覆盖四个二级指标,即集团组织、集团章程、目标定位、牵头单位。

1.集团组织。集团组织是职教集团建设的基础,包含两个三级指标。集团组建方面,旨在观测集团规模大小、成员组成及成员结构的合理性。要求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成员单位,其中必须有院校和企业,必须有核心主体,成员单位明确各自职责。机构设置方面,旨在观测机构设置的完整性与内部分工的明确度。要求集团中设有决策机构、日常工作机构、服务机构和监督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主要是指理事会(董事会)及常务理事会,最终决定集团事务的部门;日常工作机构主要是指集团秘书处(办公室),落实各项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活动;服务机构主要是指为集团师资建设、各类培训、信息传递、资金财务等提供服务的部门;监督机构主要是指集团指导委员会,保证集团内部权力、事务规范化运行。

2.集团章程。章程建设是职教集团成立的“法律”依据,对集团的科学运转、发展方向以及内涵建设起到规范性作用。章程制定方面,一是界定集团类型,即行业型、区域型或复合型;二是规定集团性质,是独立法人还是伙伴共同体,即合资还是合伙;三是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共同目标;四是对成员主体的责权利进行清晰界定。相关配套制度方面,主要是勾勒出集团的基本运行制度和治理结构,如集团整体层面的考核与改进框架、集团日常活动的界定,必须反映职业教育特点。

3.目标定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再加上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对集团功能提出新诉求、新定位。首先,解决体制机制,如在集团内实现校企联合招生、中高职联合招生和一贯制培养;引入行业标准,在集团内实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集团内实现师资的融合等。其次,优化集团管理职能,通过集团化办学调动各方积极性,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6个主体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再次,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包括物质、财力、人力、信息四类资源,每个成员单位至少提供一种资源,在集团平台形成职业教育优势资源的集聚,并根据成员所需进行优化配置。第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集团中加强行业指导和校企合作,实现产业界和教育界共同育人。第五,优化治理结构,强调民主治理、民主决策,形成伙伴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实现集团事务共商共管。

4.牵头单位。职教集团发展之初会强调牵头单位的主体作用,但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壮大、独立性能越发突出、利益共赢面不断延伸,要求淡化牵头主体,形成以利益链为纽带的伙伴共同体。关于单位界定,淡化牵头单位的主体作用并非淡化牵头单位,主要是强调牵头单位的多元化,行业、企业、院校等有能力者皆可任之,但牵头单位必须是独立的主体,如果是学校里某个专业或某个学院牵头成立,则不能称之为职教集团。关于单位实力,牵头企业应是中型以上企业,牵头行业应是界内比较认可的行业协会或其他行业组织,牵头学校或集团所依附的学校应是市以上示范校,有较高的办学水平、丰硕的教科研成果等作支撑。

(二)职教集团运行评价

对职教集团运行的考核既是“算不算”集团的进一步认定,又是评价当前职教集团“好不好”的重要依据。其中包括管理、运行两个层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与职教集团的活跃度,是确保集团常态化运行与办学活力的重要保证。本维度覆盖三个二级指标,即集团管理、运行机制、合作机制。

1.集团管理。科学的管理水平是集团规范、良性运转的保障。在日常工作上,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即定期举行成员交流会、拟定工作计划以及开展中期和年度工作总结、进行校企专项活动、活动档案资料规整等。在信息交流上,集团必须建立独立的门户网站,专门用于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保持网站信息的持续更新,确保各项信息的时效性,特别是企业提供的行业发展动态、市场岗位需求等信息。在产权管理上,企业、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向集团提供经费与资源,成员间共享使用权,并制定监管制度,保证用于人才培养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共建等[6]。在研究探索上,集团内要有一定数量的横向和纵向课题、合作项目、技术专利等,既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是理论水平的提升。

2.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对集团常态化运行的规范。一是会商机制,即集团成员定期开展合作交流,包括项目合作、专业建设、技术服务或攻关等;对热点话题所做的讨论和实践,即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伙伴关系治理、深化产教融合等,形成常态化交流。二是决策机制,对重点项目建设、制度改革、成员加盟等集团事务实行民主决策,制定一套规范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三是考评机制,构建一套包括考核主体、考核标准、考核程序、结果应用在内的完备的考评制度。集团内成立专门考评小组,小组成员从核心主体里选3-5人,以对集团的贡献度为标准,即集团活动参与情况、资源共享情况、校企合作情况等,用无记名打分的方式,先计量后核实,将考核排名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四是奖惩机制,以集团考评结果为参考,经理事会审核通过后实施优胜劣汰,引入分级与退出机制,划分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成员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第二等级不奖不惩,第三等级给予明确改进方案,对于排名最后者酌情劝退,以保证集团整体质量

3.合作机制。合作机制是集团成员间建立合作关系的行为约束与利益保障。一是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既有集团层面的大合作又有集团内部的局部合作,多校多企之间进行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文化共融、科研协作等活动,形成内部合作利益链,增强合作稳定性。二是校际合作机制,校际合作是整合院校资源的重要途径,学校之间通过集团平台共享师资资源、优质课程与教材,共同对外服务;同类或优质专业联合,形成专业群,共同建设统筹专业;制定院校联合培养制度,多所中职与多所高职进行衔接,扩大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兄弟院校间的紧密联合,提高了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性与利用率。三是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是提高集团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集团通过与不同地域的集团或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合作培养、合作就业,甚至与国际间展开交流与合作,在相互促进中提高集团整体水平[7]。

(三)职教集团效果评价

对职教集团办学成效的考核是确定“好不好”的核心指标。效果评价作为职教集团的效益指标,既是对职教集团办学的肯定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手段,是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行为宗旨的具体体现。本维度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即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合作效果。

1.服务能力。服务能力反映了职教集团对内对外的贡献度。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集团发展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对接,使专业建设紧贴区域技术进步与用人需求。关于服务社会发展,集团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协调伙伴主体利益关系,以集团整体为平台,开展技术服务、职工培训、技能鉴定、及其他公益活动等,形成对社会发展的服务。关于服务就业创业,集团内通过企业群联合招聘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促进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增强。关于服务中高职衔接,如中高职联合招生、中高职课程衔接、生源多样化等,以此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积累以及学分系统互认。

2.辐射能力。辐射能力反映了集团的知名度以及对外影响力,集中体现集团化办学的生命力。首先是生源吸引力,主要看集团院校学生报到率,比往年提高则表示吸引力增强;其次是集团吸引力,是集团对外部院校、企业、行业等的吸引程度,有新成员加入则表示有吸引力,数量的多少意味着吸引力的强弱;第三是社会影响力,外媒对集团的报道频次、社会对集团的关注度以及口碑、政府推广情况等,几项情况均向好,则表示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第四是成果推广,其他集团对本集团成果的推广借鉴情况,以及集团内教科研成果的转化数量与效果,反映集团辐射能力的强弱。

3.合作效果。合作成效主要是考察集团内校企合作情况。关于兼职互聘数,即教师下企业人数、兼职教师人数,以及兼职教师在集团院校间的共享情况,是否比以前增长;关于合作共建共享基地数,反映主体间合作程度,即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数量是否比以前增多,利用是否更充分;关于合作开发课程数,即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数量的增加以及优质课程教材共享情况;关于合作研发项目的数量,即承担的横向、纵向课题和专利数量是否比之前增加。

(四)职教集团保障条件

保障条件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外部环境建设,是职教集团良性运转的支持,主要覆盖两个二级指标,即政府推动、行业指导。

1.政府推动。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政府在职业教育办学中逐渐下放权力,退居幕后,由主导变为推动,突出统筹调控与导向性作用。政府推动主要是指政府对集团化办学的专项支持。关于政策引导,政府出台指导意见,制定《集团化办学促进条例》,并把大力发展集团化办学纳入地区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关于统筹协调,政府着力于优化集团发展环境,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并真正落实。关于监管制度,政府成立指导委员会,对集团施行总监管,保证集团各项合作与共享落到实处。关于经费支持,各级政府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提供专项支持经费,可定在500万元左右,实质性地鼓励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集团化办学中去。

2.行业指导。行业指导是职教集团资源集聚、共建共享的重要力量。一是建立标准,集团内行业组织根据行业人才需要,积极人才需求信息,并根据行业规范推动行业标准建设;二是协调服务,行业组织作为政校企等主体间合作的重要桥梁,在整合协调行业优势资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成员间各类资源共建共享,指导校企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帮助学校及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综上所述,职教集团认定标准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既是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内涵提升的觅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可量化指标考核、监督,以达到“真集团、真运行”的理想化状态。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起职教集团质量评价制度,在继续加大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委托专门机构实施质量评价工作,并通过遴选一些改革成效显著、办学特色突出的职教集团标杆,逐步渗透推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改革示范成果。此外,理应科学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建立结果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质量评价报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促进职教集团的优胜劣汰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015)[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

[2]沈建根.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研究报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4]王永林,王战军.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评估方案的文本分析[J].教育研究,2012(2):104.

[5]刘晓,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治理:逻辑、理论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2):102-103.

[6]王明伦.不同主体组建职教集团要有不同治理架构[N].中国教育报,2015-10-29(09).

[7]周凤华,宁锐.评价集团化办学质量咋用尺[N].中国教育报,2013-03-26(08).

上一篇:耳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先天性泪囊黏液囊肿... 下一篇:高中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