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哥大之现实

时间:2022-07-26 06:14:31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就掀起了留学美国的高潮。如今,各种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在美国各大高校已是司空见惯。笔者有幸在美国国际关系研究重镇哥伦比亚大学访学一年,旁听知名学者课程,参与学术研讨,感受美国学术研究的浓厚氛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总结了笔者的若干现实观感和学术体验,希望能为国内国际关系学界同仁提供一定的启示。

其一,专注。天下大势,变化莫测。仅仅20来年,各种非传统问题就取代冷战粉墨登场,国际关系研究的主题是千变万化的。而哥大的传统与特色,在于国际安全和区域研究。因此诸多学术泰斗也是出于这几个领域。笔者的合作导师杰维斯教授,是美国现实主义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国际政治心理学和安全研究的核心领军人物。虽然学术界新议题和新问题均层出不穷,但他一直致力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理论和新范式。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国际关系无疑是需要与现实接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追随动态时政,紧跟政策话语,而应发展自身的学术领域。

其二,效率。在纽约,生活节奏很快,教授们的日程也是非常紧凑。这也体现在课程和研讨会上。研讨会的设置形式非常简单,核心发言人和主持人、几张名牌、一个研讨室即可。所有会场的社会规则,比如布置、坐席、舞台、道具等,都是简单实用,没有太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考虑。国际知名学者,都是随便一坐,啃个汉堡就开始参与讨论那些美国最重大的对外政策。课堂组织也是如此,杰维斯每次都是手捧一堆材料,桌子上放上一个茶杯,用笔轻轻敲之,便开始授课。如要约见相关教授,只需提前发信,随后直奔主题,但会严格限定时间。

其三,人性。美国大学中每天都会举行很多学术沙龙或研讨会,尤以中午时段居多。一般会备有简单的咖啡、冷餐或点心,与会者可以边吃边聊,丝毫不影响沙龙的正常举行。这已成为一种学术文化或习惯。这种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笔者不得而知,而这里面透着很多好的习惯,比如为与会者提供基本的食物,花费不多,却是对参与者的尊重,也能吸引听众前来。其基本理念就是鼓励和支持。另外,研讨室大多没有固定的桌椅,都是由普通的桌子拼凑成大方桌,学生教授直接坐一圈,形成平等的对话地位。

其四,开放。大多数学术研讨或沙龙,都是开放式的。也就是说,即使你是一位普通的市民,只要对某个议题感兴趣,就可以到学校或学院网站查阅每周的学术信息,届时直奔研讨室,就可以参与或旁听了。笔者经常穿梭于各种研讨会之中,听到提问者们的自我介绍,很多都是“社会闲杂人士”,却均对某一问题特别感兴趣。在杰维斯的课程上,一位“山姆大爷”每次都会到场。后来通过交谈才得知,他只是普通的社会人员,由于对国际关系很感兴趣,且久闻哥大几位教授大名,在获得老师同意后,经常前来旁听并发言交流。其实大多数系所的学术沙龙,每次都主动让与会者留下邮箱,用以通知这些人未来的会议时间。当然,一切都是来去自由,并无约束。

其五,敬业。笔者旁听的几门课,均是代表哥大国关的几位学界大佬的课程,比如杰维斯、黎安友等人。其实,这几位大师级人物都已年逾七旬,却仍然活跃在哥大的本科和研究生课堂,真可谓诲人不倦。数年前,80多岁的新现实主义奠基人沃尔兹也仍然奋战在哥大的“神坛”之上。如此看来,这些名师真是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均以从业为乐,从教为荣,乐意与学生打成一片。恐怕这也是美国教授的学术生活侧影。按理说,美国市场经济如此发达,以他们的声望,早已可以在社会上到处讲学,收入更是在学校授课的无数倍。然而他们却乐意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著书写作,尤其是每年的课程都会及时更新前沿文献。这种学术态度真心让笔者佩服。

美国之所以成为中国学生留学的最大去向,这并非没有理由。近些年受经济不景气影响,美国的研究生招生也进入了时代。但总体而言,美国高校的本科和博士培养还是有口皆碑。就算是硕士课程,笔者也不认为放松了多少。学生们都是起早摸黑,争分夺秒,不敢丝毫松懈。作为现实主义和安全研究的大本营,哥大在国际关系研究方面一直名列美国前茅。因此,能真正成为学界的一面旗帜,不管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是有因可循的。

上一篇:稀土出口争端折射五大产业积弊 下一篇:压缩机余隙阀的结构原理和性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