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管理改革刍议

时间:2022-07-26 04:51:22

高职教育管理改革刍议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9年我国已有高职院校1500多所,高职在校生占我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65.3%。然而,在规模急剧增长的过程中,高职教育管理的课程设置、专业调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伴生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的滞后性成为巨大瓶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实践环节比较落后,同时公共基础课程也未受到重视。课程设置雷同于本科院校甚至是中职学校的同类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在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实践课程比例设置随意化,公共基础课程缺乏与专业、岗位的深度渗入。课程体系结构性失调,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不完整,使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较弱。

2.专业调整的盲目性成为最大隐患

虽然专业调整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的不争共识,但功利性占据了高职管理观念的事实核心地位。由于缺乏良性的竞争机制和发展体制,各高职院校违背了教育规律,强行增开热门专业,忽视自身传统优势,直接造成专业设置混乱、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效果低下,最终导致资源闲置和资源浪费同时出现的怪相。在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已经叫停、内涵建设成为主流的今天,专业调整的盲目性将进一步加剧高职“洗牌”,增生出教育资产重新定位的强大压力。

3.社会认同的偏激性成为强大阻碍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支持重心也从规模投入转到师资条件、专业发展等内涵方面。然而,必须看到,政府投入、师资配备、招生生源等仍然明显低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教育上。近年来由中职或技校升格为高职的大批学校,师资、设备等力量捉襟见肘,发展缺口较大。作为以对接市场、对接岗位为特色的高职教育,社会认同感缺失,投入节奏偏缓,将导致职业教育可能成为事实上的“低水平教育”。

二、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及建议

1.以机制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优化高职教育发展氛围

第一,从院校内部而言,要进一步建立“两级管理,重心在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系部的作用和功能。加大系部在经费、教学、人事和学生方面的管理权,调动系部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处理好系部之间的平衡问题、产学研结合的问题以及师生比例的确定、课酬的计算与发放和实验实习经费划拨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从政府管理层面而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统筹力度和法规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确认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理顺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重点做好政策制定、宏观规划、统筹协调、监督指导等工作,切实保证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招生方式、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加快职业教育法规的出台。

2.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第一,要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引导力度,新增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具体用于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相关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建设,与企业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挂钩资助补贴,与企业挂钩的高级经营管理科技人员深造和在职职工岗位培训的资助补贴。改革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突出投入绩效评价,建立健全教育财政拨款的追踪问效、动态管理和公共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第二,要调整教育经费结构。逐年扩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比重,改革教育科研经费支持方式。除部分用于支持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建设外,主要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推行课题合同制、重大课题招标制、跟踪考核制和挂钩扶持制,完善课题竞标办法,重点支持可获发明性专利、能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技术瓶颈的课题,强化考核导向作用,对从社会、企业获得项目经费的,给予相应的配套扶持。

第三,要推进校企互动合作。高职院校要以“跳出学校、发展学校”的思路,积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和企业联办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专业课程建设,成立各行业的顾问委员会;优化课程设置,建议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由省级的主管部门组织教育、行业专家成立各个专业的课程开发小组,统一设计高职院校中各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教材与实习指导书,然后,交给各高职院校实施。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下一篇:一体化课程工作页提问设计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