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交胜”战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22-07-26 02:28:49

孙子“交胜”战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孙子的“交胜”战略思想是中国传统兵家“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启示我们:维护当代国家安全应以至上、国家利益为旨归,循“利交”之理;以广结善缘、增进理解为冀望,明“知交”之道;以和平协作、互利双赢为原则,达“和交”之情;以博古通今、仰观俯察为睿智,图“谋交”之策。

关键词:孙子;“交胜”;战略思想;国家安全;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E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5-0110-03

中国的兵家战略思想和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其根本精神都是“和合”文化,从来都倡导亲仁善邻、积极防御。以“安国保民”慎战观为前提,“兵圣”孙子提出了“战”就要谋求“全胜”、“易胜”。在《谋攻》篇中孙子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98而实现“全胜”、“易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就是孙子书中强调14次的“交”。即通过一定的外交手段,争取“天下之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或通过合作巩固传统关系并发展新型关系,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以求在竞争对抗中获胜,此为孙子的“交胜”战略思想与战略理论,亦可称“交胜”战略思想。在《计》《谋攻》《九变》《九地》等篇中,孙子都论述了“交胜”战略思想。从精神内涵上讲,孙子的“交胜”战略思想,包括“利交”、“知交”、“和交”、“谋交”四个重要层面,它们构成了孙子“交胜”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家“和合”文化的基本精神。

孙子的“交胜”战略思想,对于今天实现“安国全军”、“不战而胜”国家战略目标仍有重要启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战略格局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任何国家已不能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借助合作产生的力量效应来减少共同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并实现特定战略目标。现阶段,深入探究和理解孙子的“交胜”战略思想,用继承发展的眼光和视角诠释和阐发,用形成的科学理论指导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有利于营造于我有利的良好战略态势,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发展,有利于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

一、以至上、国家利益为旨归,循“利交”之理

“利交”是孙子“交胜”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为兵家思想的奠基者,孙子把“利”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利”与军事的密切关系。《军争》篇曰:“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1]145《九地》篇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1]187明确指出了“利”在军事斗争大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与决定作用。孙子虽贵为兵学大师,但“度其言、观其行”则可见其首先是位慎战思想家,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77以及“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1]87等慎战思想与传统文化精妙契合演绎出“求和重稳”思想,其某种程度上正诠释了孙子所谓的“交胜”战略思想正是一种为建立和平、和谐生存发展环境而努力的“大利观”思想。因此,孙子的“交胜”不是就一般作战层面而言,而是从大战略层面上思索和考察问题的产物。《孙子兵法》中提出“伐交”、“豫交”、“交和”、“合交”等“交”的手段和途径,努力争取有利的态势,达到“利”的最大化,这个大“利”按孙子讲就是“安国全军”的环境以及国家利益的实现。因此,我们理解孙子的“交”就是“利益至上”的“利交”,“交”必须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外交关系的最高准则,“非利不得,非得不用。” [1]206特别是在一定战略环境下,当对抗局面已不可避免形成时,更应该借助“交胜”实现“全胜”的战略目标。

孙子的“利交”思想启示我们,国家利益是处理一切国际问题的最高准则,是实现“交胜”的基本原则。国际交流与合作,须更多地从国家利益角度进行考量和谋划。具体地说,首先就是要维护好国家的政治利益。政治利益是国家利益的主导因素。在筹划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必须始终着眼服从服务于国家政治利益,始终着眼维护国家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和平等,始终着眼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巩固和发展与有关国家的友好关系,增强政治互信,促进合作共赢,不断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改善国家安全环境,体现我国“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亲仁友善”的和平外交思想,使国际战略格局始终朝着有利于我国政治利益的方向发展。其次要维护好国家经济利益。在筹划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利益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我国与不同经济组织合作渠道的通畅,要努力参与不同方向上、特别是与我利益攸关的热点方向上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我国维护经济利益的坚强决心和雄厚实力,不断提升我在对外经济交往上的影响力。第三要维护好国家的安全利益。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的保证。国家安全利益的首要问题是防止外敌入侵,确保我国领土、领海、领空的安全。因此,在筹划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实现国家领土完整的需要,充分考虑我国重要战略方向领海、领空安全的需要,充分展示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的负责任形象。除此之外,对于国家利益的审视也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要着眼全局,着眼发展,将各方面的利益统筹于国家和平崛起的整体发展进程中,既不要因一时一地利益得失而裹足不前影响交流与合作,也不能忽略利益而追求透支能力或丧失原则的所谓“广泛意义上”的交流与合作。对“利”的科学把握和合理统筹应当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始终必须贯彻遵循的基本方针。同时,坚持孙子“利益至上”的“利交”思想, 秉承“全球利益与本国利益相统一”的理念,在当代尤其是要加强大国之间密切交流合作的范围,加强相互依存,将彼此利益与矛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合作达到双赢,维护自身利益,解决彼此矛盾,促进国际安全与稳定。

二、以广结善缘、增进理解为冀望,明“知交”之道

“知交”是孙子“交胜”战略思想的重要层面。何时、何地以及采取何种方式与谁“交”都是“交胜”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孙子云:“不知诸侯之谋者,不可预交”, [1]147突出强调了“知”对于“交”的重要意义。在《九地》篇中他提出了“衢地则合交”、“衢地,吾将固其结”的思想,并进而阐述道:“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所谓“衢地”,就是位处数国之间的四通八达之地,即战略要地。孙子对地理环境的考察和审视,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地缘外交思想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合交”。主张依靠外交争夺要地,凡能结交者与之结交,即广泛结交毗邻的诸侯。二是“固其结”。就是要在“合交”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与邻国的交往,密切相互间的外交关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牢固地与衢地之国结好关系,保证本国可以自由进出衢地,从而赢得主动权。除此之外,孙子地缘战略思想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以迂为直”的指导思想。他在《军争》篇中指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其大意是: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就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转化为有利。在此意义上,孙子的“迂直”思想无疑也给中国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中国这些年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践看,可以说一直是在广结善缘、积极主动原则指导下开展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与合作。综合多年来中国交流合作对象选择的理念和实践,实际上可将对象划分为三类:一是传统睦邻友好国家;二是历史和现实上有争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互间关系深入发展的国家;三是历史交往有限,但具有合作与交流潜力和合作前景的国家。我们认为,对于这三类国家,因第二类国家是开展交流与合作难度最大的对象,因此可将对其关系的处理融合于第一种和第三种国家的关系处理当中,通过“迂直结合”,使之统筹起来并针对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并实施针对性策略。综上可见,现阶段中国开展全方位多层面交流与合作,其对象的选择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蕴原则与谋略于一体的复杂体。其原则性在于凡是抱有良好动机、热衷于通过和平友好交流共同谋求合理公正新秩序构建的国家皆可作为交流与合作的对象,而其策略性则体现在对象的选择因时空环境的不同而会有先后之序和层次轻重之分。也就是说,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是为了消弭误解和矛盾、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根据时空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巩固和发展利于建立良好关系的国际大家庭朋友。从长期看,由于国家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既不能期求于一蹴而就或包治百病,也不能惧于困难而畏缩不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断努力增进相互间的沟通和了解,服务于双方共同的战略需求和保障实现共同的战略利益。

三、以和平协作、互利双赢为原则,达“和交”之情

《孙子兵法》多次提出“交和”、“合交”,指出“交”要注重“和平”、“结合”、“合作”,主张通过和平协商、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在《九地》篇中他讲道:“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意思是说,吴国人与越国人虽然互相仇恨,可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遇到大风,也能互相救助,犹如一个人的左右手。“吴越相救”、“同舟共济”所展示的是一种最高明的竞争策略和竞争境界,也是一种最明智的竞争艺术,即不管是出于共同的意志追求,还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国家间若想通过“交”化解危机与矛盾,实现共同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机制,以保证相互的利益为目的,达到和平协作、互利双赢。2009年2月在会见到访的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时曾援引该典故,并期待双方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理解与沟通,同舟共济,携手并进。

从中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看,始终秉承“和平协作、互利共赢”的重要原则。“和平协作”原则就是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方,以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为目的,在平等基础上的协商与合作。对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方来说,和平是目的,平等是基础,合作是前提,协商是手段。只有在参与各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才能取得互信,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得以有效实现。多年来,中国坚持以“和平”为目的,参与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在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以合作为前提,以协商为手段,坚持平等对待、平等协商、平等交流,互谅互让,绝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互利双赢”原则就是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方,以保证相互的利益为目的,达成共赢的效果。互利是对各方利益的保证和认同,是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原则;共赢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果由各参与方共同享受。互利是共赢的基础,共赢是互利的体现。首先是政治互利,首要的是保证各方政治利益的实现。主要体现在通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各方能够更加相互信任,在国际上政治影响力有所增强;同时对国内社会稳定有较大增强作用,对敌对势力有所震慑,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其次是成果共赢。成果共赢是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目标的体现,是交流与合作成果由各参与方共同享有。成果共赢主要体现在通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建立互动与协调机制,保持共同的观点,维护共同的利益。

四、以博古通今、仰观俯察为睿智,图“谋交”之策

孙子的“交胜”战略思想内涵的第四个层次是“谋交”。春秋战国时期,在群雄争霸的岁月里,许多高明的统帅借助谋士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辩才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交胜”事例。晏婴不越樽俎之间,折冲千里之外,使楚辱齐之计顿然破灭;烛之武凭外交家的天才哭退秦军,粉碎了秦晋对郑国的联合进攻;墨子制止楚国攻宋;子贡说服吴伐齐晋而存鲁乱齐;合纵家苏秦说服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抗秦,致使秦国闭关15年不敢东进;连横家张仪以远交近攻之计,让秦国拆散六国联盟,各个击破,灭亡六国。丰富的战略实践告诉我们,“伐谋”与“伐交”二者往往是密切结合、紧密相连的,二者都是实现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或为战胜敌人创造条件的手段。在具体实践中,“伐谋”一般包括“伐交”,“伐交”也会使用“伐谋”,二者往往是交相使用。但是,二者也有所不同。一是从内容看,“伐谋”是指包括外交斗争在内的对敌斗争的国家总战略的筹划和实施,如对敌实施威慑战、经济战、“文伐”战、联盟战等,都属伐谋。“伐交”则只是在外交层面进行的对敌斗争手段,它是实现“伐谋”斗争中的一个方面,比“伐谋”低一个层次。二是从施行的程序看,一般应是先伐谋,而后伐交,然后是伐兵和攻城。伐谋是伐其“始谋”,其目的是使敌人放弃入侵或抵抗的图谋,“伐交”是先知敌之谋而后伐,正如孙子所言“不知诸侯之谋者,不可以预交”。孙子的“交”是建立在知敌谋略的基础之上的。不知其谋,就不能决定对之“预交”还是“伐交”。三是从效益比看,伐交耗费的资源高于伐谋。正如郑友贤《遗说》所言:“破谋者,不费而胜;破交者,未胜而费。”孙子一贯主张尽量减少对敌斗争的代价,用小力而获大功,故将伐交排在伐谋之后。四是从实施的难易和斗争的激烈程度看,伐谋、伐交、伐兵和攻城的排列顺序是由易渐难、由低渐高。孙子主张“胜于易胜”,即对难易选择的原则是贵易贱难。

当今时代的中国,为了实现国家的当前和长远发展利益,必须积极开展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创造相对和平有利的战略态势。“谋交”过程,某种意义上正是施计用谋、营造主动的“造势”过程,而“势”的营造对于达成对外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孙子战略思想一贯主张“力”与“谋’的统一,二者结合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就是“势”,因为任何实力只有化为“势力”才会发挥最佳效益;任何谋略也只有化之于“势”,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而从战略的谋划、准备、发展,到战略目标的达成皆有赖于指挥者对“势”的体认领会和灵活运用。《淮南子·兵略训》说:“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造势”和“谋交”思想启示我们要以博古通今的胸怀、仰观俯察的睿智来筹划和开展交流与合作,即一方面既要注重“合交”,通过多边外交活动和多边合作,积极发展同发达国家、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关系,积极营造和不断改善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又要针对霸权国家及其盟国联手对我进行遏制和阻挠我实现国家统一的图谋,以积极灵活的交流合作以及“伐交”、“交胜”之策来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营造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良好战略态势。

结语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伟大的兵书,其“交胜”战略思想在“交”的统御之下,将“利交”、“知交”、“和交”、“谋交”四个重要层面相互贯通,彼此照应,如“率然之一体”。今人唯有站在整体高度,对孙子“交胜”战略思想进行融会贯通的理解,方能真正悟其精神之博大,内涵之深远。

参考文献:

[1]郭化若.孙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上一篇:政府财政、收入分配与扩大内需 下一篇: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