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比较

时间:2022-09-09 03:19:12

《老子》与《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比较

摘要:对于诸侯之间战争的目的,《老子》和《孙子兵法》相同之处在于都持批评态度,所不同的是两者思想的层次有高低之分。

关键词:《老子》;《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异同

春秋时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祭祀祖先和战争,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主义逐渐抬头,原始神秘主义的成份逐渐减少,表现在国家政权结构中的是巫的消失和史的出现。史官代替巫行使沟通天人的权力,此时在职能上巫史不分。老子作为周守藏史,事实上就是当时的史官,他既是记录历史,掌管国家图书资料的主管人员,又是王公进行宗庙祭礼活动时的主持者。此外史官还要掌管天文历法,并对出兵作战及行军打仗之类的国家重大活动进行预测、谋划和大自然中的异象进行解释,如西周末年史官伯阳父以“阴阳”理论对地震的解释。这些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史官的职责所在。

太史公认为《老子》一书含义深奥:“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司马迁《史记》(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第673页)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要理解老子思想,不能脱离其史官身份。从其史官身份出发,老子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无非是他推天道明人事的结果,是他对天道的态度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其中自然会包含老子军事思想。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以孔子为参照,可知孙子应与老子同时而稍晚于老子。根据现有资料,《老子》一书为老聃所作,成书年代不应晚于战国初年。《孙子兵法》虽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但成书年代大概在春秋末至战国初这一过渡时期是可以确定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孙子兵法》或与《老子》同时或稍晚于《老子》。《孙子兵法》的成书或多或少受到了《老子》思想(以及语言风格)的影响,比如关于奇正问题的内容等。

老子在第六十四章说“其未兆易谋……”,《孙子兵法》中也有“上兵伐谋”之说,二者如出一辙。老子认为,在事物发展还没有明显迹象时最容易图谋,即在敌国尚未采取行动时,己国应有所准备。孙武认为,指导战争的最上的策略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在敌人初定谋略,将有所行动之际,我方就要有所察觉,并要在谋略上击败敌人,使其不敢轻举妄动。由此而看,《孙子兵法》的观点似是受老子影响而发。

如何才能做到事先就掌握敌方情况呢?对此,《老子》只是指明需要“先知”,但没有具体说明先知的方法。孙武的回答则是“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即一定要从知道敌方情况的人口中去取得消息,换句话说,就是要使用间谍。《孙子兵法》提出间谍共分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间谍不仅种类多,而且可以使用间谍的领域也很宽泛,即“无所不用间”,可见孙武对于运用间谍刺探消息以指导战争的重视。“五间俱起,莫知其道”,五种间谍的混合使用,会使敌人莫测高深、晕头转向。一个高明的将领一定个善于使用间谍的优秀战争指挥者。

春秋时期,在进行战争之前,都要在宗庙之中进行“庙算”,事实上就是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运作进行“沙盘推演”。这种在宗庙之上的模拟演习肯定也需要用到间谍的情报,这一点毋庸置疑。孙武认为战前的这种模拟演习很重要,“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老子于此也有相同的观点:“善数不用筹策。”老子语言晦涩深奥,此句话似可以理解为“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筹策”是古时的计数工具,也是孙武所提到的“庙算”所使用的算筹。由此,我们揣度,老子的“筹策”应是孙子所说的“庙算”,而上句中的“数”字也需要我们认真考虑。《易传》谓“极数知来之谓占”(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81页),穷极筮数预知未来就叫做占筮。

老子曾为史官,而史官兼管天文历法,龟卜草筮。那么“善数不用筹策”是不是隐含有这种战前演习性质的“庙算”,而需要史官运用卜筮的手段来预测结果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这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符合老子的史官身份,表明当时的“庙算”还带有一些神秘主义色彩的。但孙武对于这种神秘的占筮不以为然,他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要事先了解情况,不可用祈求鬼神的方法,不可用相似的事情来做类比推测(吉凶),不可用夜视星辰运行的度数去验证,一定要从知道敌情的人那里取得。通过相似的事情来做类比推测。大概就是指卜筮时观裂纹或卦爻象以定吉凶的方法吧。这是《老子》与《孙子兵法》“战前预知”思想的不同之处。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它们打着各种“正义”的旗号,扩张领土、掳掠人口以增强实力,进而相互兼并、争夺霸权。连年的战争,只是为了满足诸侯争做霸主的野心,却使百姓不堪其累。

老子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指出战争的结果就是贼害人民,残荒田亩。孔子修《春秋》,指谓“春秋无义战”,根据《老子》的示弱理论,老子对孙子的这一观点应该是同意的。

对于诸侯之间战争的目的,《老子》和《孙子兵法》相同之处在于都持批评态度,所不同的是两者思想的层次有高低之分。

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兵革是不祥的东西,有道的君子不使用它。老子反复讲“不得已”,足可见他对于战争的态度。最好不要有战争,当被别国侵略时,不得已才可以进行保家卫国的自卫反击战,这是老子认可的唯一的战争手段。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统治者只有存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美德,才能保全自己。存“三宝”的依据同样来自于“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道法天道,“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由此可见,老子的军事思想实际上是反战思想。

孙武反战思想的层次比老子低得多。老子从由天道而人道的角度审视战争,尚“无战”,不得已而战也要以丧礼处之。孙武拘泥于一国一己之私,认为嫁战争之祸于别国,就可以避免战争之害。即使是孙武所讲的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过是要收全利、避全害,求得利益最大化、危害最小化而已。老子认为战争多是人主为满足一己之私欲而发起,而兵家因逐利而发动战争,这正是老子所痛心疾首的。

上一篇:引导学生作文开拓创新 下一篇:受众理论历史梳理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