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艺短评的写作

时间:2022-07-25 11:24:26

谈谈文艺短评的写作

文艺短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篇幅短小,内容集中,针对性强,运用便捷,对初学者来说,选题不宜过大,角度小而谈得透,能使文章显得充实、生动。所以。它适合中学生作文训练,有益于提高同学们鉴赏评论文艺作品能力。

文艺评论的对象是文学艺术作品,它可以全面分析评价一篇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可以中肯、独到地揭示出一个作者或一篇作品的真正特色,就其中某一点,加以评析,突出评论对象的独特个性,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文艺短评就适合后一种写法。它不求全责备,而求深求新,它的切入点小,往往以小见大,从微知著,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揭示作品独有的美和缺点,给读者以启迪。

例如近日在新浪网上司马平邦写的一篇文艺短评《大乔出场,杜牧和坡都可以瞑目了》,文中对高希希导演的新版电视连续剧《三国》发表看法,认为剧中对大乔小乔的出场安排很有深意。在曹操与刘备的徐州鏖兵之后,从烟尘滚滚血肉模糊的中原战场陡然转成琴音飘渺绿水潺潺的江南竹林,夹入江南的两位英雄偶遇两位美人的艳遇。这正是故事由张人驰,镜头由阳刚之美步入阴柔之美的巧妙设计,它既是避免了画面色彩的单调,起到刚柔相济阴阳相谐的艺术效果。也是为后面将出现的赤壁大战做足了铺垫。剧中的大乔弹奏《江南》这一乐曲时。弹破了一个音,被精通音律的周瑜识破,而不识音律的孙策却没听出来。(据历史记载,周瑜善歌,有“曲终看周郎”之说,即他每次表演完了,观众不肯离开。要看看卸了妆的周郎本人。)评论者认为,这段情节的内涵是。在孙策眼里,大乔完美得没有一个“破音”,孙策最后为江南而死,其实,就是为大乔而死。三国之中,曹魏争的是扛山权势,西蜀争的是江山兄弟,只有东吴,自有了大乔、小乔上场,争的才是江山美人。在新版《三国》里,世人终于在2000多年后看到了被传说太久的大乔小乔,或者说这正是对历史的一种补偿。

文中也指出这段情节的瑕疵:竹林听琴之后,孙策和周瑜到位于竹林深处的乔家拜访,乔老儿的字幕上写的是“乔国老”,在大乔、小乔嫁给孙策和周瑜之前,这个姓乔的老头儿再牛,也不可能以“国老”自称或被称。乔老儿向孙策、周瑜介绍两个女儿时,说“这是我的两个女儿,大的叫大乔,小的叫小乔。”谁听说过父亲会这样称呼自己的女儿,因为大乔、小乔只是外人和后人对这两位江南佳人的呢称。所以,剧中对人物的台词设计是不够真实的。

晚唐诗人杜牧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让中国人想像了1500年。北宋文人坡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句话让中国人想像了1000年。轮到刘竞饰演的大乔和赵柯饰演的小乔出场,茂林、修竹、英雄、佳话,都通过音画结合的电视显现出来。这回,连杜牧和苏轼都可以瞑目了。

文艺短评所评析的作家作品,包括文学、影视、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等,它的取材要大中取小。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笔。尤其像《三国》这样的鸿篇巨制,用一、二千字的篇幅来评论,摊子铺得过大,肯定是评不深写不透的。这篇评论的作者仅抓住大乔小乔出场来评析这一场面安排的利弊得失,谈出了一点见解。虽不能说多么深刻,但也确实给我们以一定的启发。

学习写作文艺短评,须学一点文艺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这样在写作中能站在新的高度,发现新的问题,将作家作品和有关文艺理论相结合,就可能独具慧眼,写出能开掘出新成果的较好的文艺评论文章。

上一篇:尴尬的成语故事等 下一篇:说说古代“寄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