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解题思维 突破得分瓶颈

时间:2022-07-25 10:39:09

培养解题思维 突破得分瓶颈

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考试中,主观题因其能比较全面,准确地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而一直长期使用,并且占有相当大的分值(52分)。但往往有些考生在这方面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有:照抄照搬书本知识,没有联系背景材料;审题不明确,答题不到位;无法联系教材,进行知识迁移;组织答案不规范,缺乏条理性等等。事实上,要答好这类题型,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它的解题方法。

一、非选择题设问归类梳理――触类旁通

1.“是什么”类:通常包括现象题和体现题:现象题即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文化现象或政治现象。首先,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整体把握;其次:在文字材料中找出所包含的全部经济、政治或文化问题;最后,把图表、数据转换为书面文字,直接概括,不必引入观点,不必进行分析。

2.“为什么”类:通常包括“原因”“理由” “依据”“说明”“阐明”“阐释”“分析”“必要性”“重要意义”之类用语:原因题即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说明理由。首先,答案各要点必须与设问的对象之间有因果关系;其次,答题格式即客观必然性加意义(重要性)。意义题即分析××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等。

3.措施或者对策类:是对“怎么样”型问题的回答,即要求“怎样做、怎么办、措施、建议、方法”等。这种题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限制性,另一种是开放性。而高考一般会采取限制性设问,即根据材料来寻找。因而对这种设问应坚持一个根本原则,即材料是寻找措施的唯一来源,切忌闭门造车,从头脑中胡编乱造答案。

4.体现类:是对“体现什么观点(或原理等)”的回答。这类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是怎样体现×××(原理、观点),二是“体现了哪些×××(原理、观点)”。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点是原理必须与背景材料中相关信息挂钩。不同的是,“怎样体现”类,答题时要求先阐述原理,然后分析材料。“体现哪些类”则是先叙述材料,然后指出或阐述原理。

二、审题的基本路径――按步就班

1.一般思路: 读题审题(审设问、审主体、审材料)联想(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撰写提纲答案要点(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

2.审题要求

(1)审分值:根据每个问题所赋的分值判断该试题得分点的可能数目,大致确定答题的基本框架。

(2)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即通过审设问要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是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文化生活,还是具体的知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即问题角度限定(应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怎样做”);材料限定(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对象限定(要求我们对什么分析)。

(3)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主体限定主要有:经济生活(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劳动者和消费者等);政治生活(国家、公民、政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等);文化生活(国家、政府、文化企业、经营者、公民等)。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4)审材料: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三、规范答题――成功关键

1.回归教材调用知识: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回答。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调用教材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把课本的基本知识点按顺序、结构进行整理,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2.拟写提纲:编制提纲是保证答案的完整、条理、规范、整洁的必要手段,也是应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两种语言的结合。

4.语言规范: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流行的俗语。只有教材书面用语,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5.卷面整洁:应讲究卷面的整体性,在规定的位置答题,字的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有序。书写尽量工整、规范,不潦草,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字别字,消灭卷面脏、乱、差现象。

总之,只要我们掌握了好的方法,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上一篇:楼房钢筋保护层的作用及控制探讨 下一篇:让听力之路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