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水画创作初探

时间:2022-07-25 08:48:28

城市山水画创作初探

摘要: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城市题材已成为人类绘画中一个重要主题。城市题材绘画创作体现了人类对城市变革的敏锐反映以及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和思考。当代城市山水画课题是在现今世界工业文明和城市现代化高速发展,农村面积减小,随着工业文明的增殖和城市文化逐步拓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对于当代城市山水画创作来说,有多样性、跨学科性、追寻和谐性的大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山水;都市生活;景观;水墨

一、 城市――古老的中国绘画命题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城市题材已成为人类绘画中一个重要主题。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对城市的描绘是一个古老的绘画命题。在唐宋之间,中国的城市在其属性和格局上产生了质变。这一时期开始,中国传统绘画中便已出现了诸多关于城市生活的绘画作品。中国古代中文献也记载了一些与城市风俗有关的绘画作品,如南北朝时期刘宋画家顾宝光《洛中车马图》、《越中风俗图》;北齐杨子华《邺中百戏图》,隋代郑法士《洛中人物车马图》,展子虔《长安车马人物图》等,虽然现在我们已不能够一睹原画的风采,但参照同一时代的壁画等,可以推知,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应是着重于对人类城市生活、车马风俗一类题材作品的描绘。描绘新生城市工商业繁荣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更多产生于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这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中国美术史上描绘城市生活的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李松在《城市变革推动绘画变革》中指出:“从《清明上河图》及与其同时代的一系列城市题材绘画作品中,至少从中见出北宋时期对城市题材的表现已形成画坛风气,并积累了丰富的技法表现经验。”

城市题材绘画创作体现了人类对城市变革的敏锐反映以及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和思考。中国古代城市题材的绘画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中国古代封建农业社会里市民工商业背景下城市生活的理解,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这也是当代城市山水画在精神内核上的源头,它对我们建构当代城市山水画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当代城市山水画的出现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

回顾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体系结构,中国古代山水画产生和发展源自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古代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整个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农业文化背景,生产力的低下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的感悟和体会的总结。“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不管历史上有过多少的辉煌,为了适应当代的需要,它将面对工业文明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而变革,山水画艺术也是这样。”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之下,工业文明和城市现代化高速发展,农村面积减小,随着工业文明的增殖和城市文化逐步拓展,作为农业文化标志性的村、镇也在逐渐的城市化,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人类生存、建设范围面积比重持续性的增加,人类生活痕迹――现代化的建筑、景观势必在自然环境中飞速拓展。自然风景已不是唯一可选择对象,不可避免的要出现自然环境中的城市景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射到城市生活中来,在工业文明居主导的当代,人类注重社会性,关注自身群体生活状态的人文情节也在逐步取代着传统绘画艺术中注重自然情节的精神内核,我们的城市山水画课题也就应运而生。

董小明先生在论述“城市山水画”时也说道:“在二十世纪的工业文明进程中,世界的美术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文明国家,我们的美术也面临着这样一个变革的命运。”新时代的中国画在描绘祖国自然景色之美以外,还要承担表现新的现代都市文化、城市生活的新功能,这是前所未有的,也因此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性。传统的艺术样式和艺术语言,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在历史变革时期其实都会有类似的遭遇。人类生存的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人类观察、理解世界的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人的审美意识和趣味。

城市山水这个概念的发端应该是钱学森1990年首先提出的山水城市,这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吴良镛语)它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形成的城市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共存的理想状态,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现代化人居和田园生活完美融合的美好期望。

三、城市山水画题材和表现形式的一些探索

随着近几年开始接触山水画创作,我开始思考怎样在传统的山水画体系中寻找符合自己心性和特点的创作方向。也就在这时,我开始关注与自身生活联系密切的城市题材。随着对城市山水题材绘画创作实践和探索,我对于城市题材山水画创作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我选择了工笔重彩的形式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城市生活主题的作品。在这一个以花溪中路120号来命名的系列作品中,我试图重新审视高度发达现代化的都市生活每个角落每个空间,努力从中去寻找城市山水人文情节与自然情节之间共存共生的和谐之美。

《花溪路120号》中,我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城市生活场景。构思这个场景期间,长期的城市生活使我的脑海里积累了一些城市生活的画面场景片段:小资、优美的欧式别墅;城市高尚住宅区里装扮得田园风格的步道、铁艺路灯;防腐木搭就的园林休闲区和欧艺风格的户外桌椅……。这些画面片段的积累构成了我对于一种幽雅,静谧的理想化城市生活的想象和理解,它们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瞬间、每个角落,静默无语,却涵盖着城市生活最常见的符号,在我眼里,这些常被人所忽视的都市符号闪现着城市人生活的某些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但在一开始,这些记忆印象只是些碎片,并没有完整的画面形成,在构思过程中,我花费了一些时间精力去思考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场景画面。最后,我选择了一个较为梦幻的、具有超现实意味的图式,我想这样的画面也符合我所认识的现代城市所具备的现代性品格。

在这个画面中,我试图表现的是一种轻松、悠闲的生活方式,在田园式风格的建筑与装饰风格的背后,隐喻的是城市人对于自然情节和田园生活的向往。都市人群生活节奏快,长时间远离自然环境,生存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在精神诉求上,是对于“卧游”这个古老主题的依返,即人之常情是厌烦“尘嚣僵锁”,愿意到大自然中去优游自在地生活。画面中具有古典主义形式的云朵描绘以及打乱结构束缚,具有独立性的场景设置,也让作品在具有强烈构成意味和现代时尚意味的同时,也具有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特征。而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方式也能够让作品具有城市生活的气质特征,却能摆脱一般城市场景给人的寻常印象,从而隔离开一些现实世俗与作品的联系,当作品被从中抽离了出来,就能够具有超越时间、空间的永恒性品格,从而给人有生命力的、梦幻的视觉刺激。这也正是我在城市山水画创作探索过程中希望能够去实践和探索的。

在《花溪》中,我尝试着去融合传统山水画和花鸟画中的技法。城市山水画具有综合性和跨科性的绘画特点,大量的园林景观的描绘我使用了工笔花鸟的技法,无论是勾、染、洗,尽量让具有自然情节的树木、植被呈现出茂盛、繁密,具有生命力的特征。而画面主体的建筑和大面积画面控制和调度则需要山水画的关照和技法运用。在色彩上,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描绘,是需要丰富的色彩运用,画面中色域跨度较大的冷暖色彩的使用,赋予作品时尚气息,传统的石色的点缀使用也让作品更有趣味,更有装饰性,如与建筑相映成趣的盆景、盛开的玉兰花等。而大量渲染的水墨层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色相饱和的冷暖色彩在画面上的火气,稳定了整个画面的色调感觉,也恰如其分的渲染出了整个画面静谧、幽深的画境,幽雅而神秘的水墨氤氲气氛也让画面能更好的体现出了“隔世”的美感。

对于城市山水画的创作,我有着一些感想和思考,尽管是停留在浅层面,但我仍有将其付之笔端的愿望。我认为“城市山水画”的存在从客观上来说,具有其时代性。无论从审美倾向或趣味上,城市山水画的创作都是贴近时代,贴近人类文化发展趋势的,在它的体系中,人文情节与自然情节相互融合共生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无论从观念或者从形式语言层面上城市山水都具有一种超越意识,因为它为当代艺术语境提供了一个框架,有了这样一个框架,就等于为新的艺术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性,它也为中国画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范景中.城市山水画短札.

[2]邵大箴.传统水墨的规范和可能的拓展――由"水墨与都市"引起的话题.

[3]易英.实验水墨与大众文化.

[4]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

[5]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

[6]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

上一篇:武舞与武术\古典舞蹈的关系辨析 下一篇:跨越时代的CG插画